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吧~
古詩詞中常會使用一些表現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表達效果,突出作者的情感。表現手法多種多樣,用法也靈活多變,學會賞析詩詞中的表現手法,是詩詞鑑賞的學習重點之一。
今天,《七彩語文·初中》編輯部為同學們整理了古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一起來學習吧!
1.定義
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2.案例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等幽州臺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1.定義
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2.案例賞析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歌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裡無雲的碧空,而是迷濛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麼黯淡,氛圍是那麼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1.定義
託物言志就是把要抒發的感情、闡述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和議論表達出來。這是一種間接抒情。
2.案例賞析
詩中所描寫的蟬的形象是:蟬垂著觸鬚在枝頭吸飲清潔的露水,陣陣的蟬聲從稀疏的梧桐上傳出來。身居高處,叫聲自然傳的很遠,並非依靠風的力量。而其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自可遠揚,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表象,而抒懷言志才是真正的目的。
1.定義
詩詞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髮結合得很緊密,使人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2.案例賞析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一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
1.定義
同時描寫靜態的事物和動態的事物,讓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2.案例賞析
觀滄海
[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一句寫觀滄海時所見的全景。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這兩句相互映襯,動靜結合,顯示出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1.定義
通過描寫、渲染動態,反襯靜態,突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
2.案例賞析
詩歌中所寫景物的情態,如花落、月出、鳥鳴等,都是動景,同時又通過這些動景,更加突顯了春澗的幽靜。「鳥鳴山更幽」,動中見靜,愈見其靜。
1.定義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是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悽楚的情緒。
2.案例賞析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中看似展現了一片溫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詩人卻因送故人遠別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悵。以樂景襯託哀情,更能突出詩人送別朋友的悲傷和對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後生活的關心和同情。
1.定義
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亂來諷喻當朝。
2.案例賞析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開頭兩句以問開頭,將那種國土盡失而不能收復的悲痛心情表現出來;「千古興亡多少事」,概括歷史滄桑變化,興亡更替,此乃人力無法挽回;「天下英雄誰敵手」,將孫權與曹操劉備並稱,說明只要勵精圖治,定能治理好國家。通過這些問句,抒發了自己對朝廷的不滿,借古諷今,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
1.定義
渲染是我國傳統畫技之一,後借用來指文藝創作中為突出人物形象和環境所採用的強調、反覆等多方面著意鋪敘的寫作技法。
2.案例賞析
長秋信詞(其一)
[唐]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首句點題,以描寫秋景來渲染深宮寒夜的氣氛。
1.定義
襯託中的正襯,指通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以突出人物某種心緒或突現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與渲染結合起來使用。
2.案例賞析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中描寫了六個特點鮮明的景物: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通過這些景物渲染秋天的肅殺蒼涼的景象,烘託出一股濃濃的悲哀之情。
1.定義
用典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自己觀點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2.案例賞析
行路難(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中借用了姜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願望。
1.定義
實寫,指對人物或事件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指採用側面交代或烘託性的敘述與描寫。虛實結合,即兩種手法在敘述、描寫中同時使用。
2.案例賞析
鹹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頸聯寫城樓下近景,虛實結合。強調過去的深宮禁苑,現今只是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蟬不識興亡,依然如故。今昔對比,滄桑的世事把詩人的愁怨從「萬裡」推向「千古」,弔古之情油然而生。
1.定義
抑揚可分兩種: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
2.案例賞析
遊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前兩句寫詩人乘興遊園,被拒之門外;後兩句卻寫出詩人另有所得,看到滿園春色,前後感情有個落差,前面遺憾,後面高興。這裡採用了欲揚先抑法。
琅玡溪
[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1.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賞析。
出關
[清]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風翻見戍樓。
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2.「馬後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暮春即事
[宋]葉採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1.這兩句實寫山花隨流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以實喻虛,充分引發了讀者的想像,豐富了畫面的內容。
【解析】此詩開頭兩句描繪了琅玡溪冬去春來,雪融水漲的畫面,並狀寫了遊人們為欣賞這美麗的山水而渡溪過橋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對此美景的喜愛。結尾兩句用溪水漂流落花來寫溪流之源頭,因見有山中落花從水上流出,源頭當在山中無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這兩句實寫山花隨流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以實喻虛,充分引發了讀者的想像。
2.這句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對比與象徵手法的運用。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徵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徵意義,蘊涵了思鄉的情感。
【解析】首先要找出詩歌在藝術表現方面的突出特點,然後結合對詩句的分析回答。此句中「馬前」是「雪」,「馬後」是「桃花」,顯然馬前的景象與馬後的景象形成鮮明對照;而在這裡「桃花」與「雪」兩個物象也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是具有象徵意義的物象。
3.這首詩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了讀書人埋頭書案、苦心研讀的情景。開頭兩句寫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書桌上,楊花輕輕飄入硯池,這是動景,並以此來映襯「閒坐小窗讀周易」的靜景。這樣動靜結合,以靜意觀動景,表現了環境的靜謐,讀書的投入,達到了忘我境界。
【解析】此題的要求就是賞析詩歌的動靜手法,那麼,解答題目時就要分析詩歌中何為動,何為靜,並體會動靜關係,結合詩歌內容指明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