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清新流暢,可媲美陳與義的名作

2020-12-12 品詩賞詞

詩歌創作追求煉意,有人求深,也有人求新;還有人喜歡理趣,更有人愛好含蓄。唐代大文豪韓愈曾說,「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意思是說,根深葉茂,果實飽滿;油脂豐富,光亮充足。通俗地說,根茂、沃膏,這是詩文求深的根本。

詩人求深則有別趣,或含蓄不露、曲折不盡,或立意奇崛、追求清新,才能獨具匠心。比如蘇軾的一些經典作品令人百讀不厭,就是因為人們總能挖掘出新意。蘇軾的一位同鄉雖然名不經傳,但也有一些佳作。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清新流暢,可媲美陳與義的名作。

春日郊外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

唐庚是四川眉州人,哲宗紹聖年間進士,經宰相張商英推薦而入仕。張商英罷相後,他也被貶謫到惠州,後來遇赦北歸,復官為提舉上清太平宮。

唐庚與蘇軾是同鄉,也都有被貶到惠州的遭遇,所以後世也稱他為小東坡。他的作品注重推敲,多為獨創,幾乎沒有沿襲別人的作品。這首詩記敘了作者在春天時郊外踏青的感受,語言清新流暢,感受深刻。

春暖花開的季節,到處都充滿生機。詩人獨步郊外,欣賞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頓時感到心花怒放。首聯點題,並抒寫作者的喜悅之情。「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詩人住在城裡,絲毫感受不到明媚的春光;漫步郊外,才驚喜地發現榆樹和槐樹早已抽芽。

「未、已」二字的對比,傳達出詩人的驚奇和欣喜的心情;「半黃」,指出了樹葉泛出嫩黃的細微變化,說明作者觀察細緻,也精準地描述了早春時節的特點。

詩人又將視線轉向遠處,「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遠處的青山嫵媚多姿,峰頂殘留的皚皚白雪,更襯出遠山的蔥翠,令人覺得美不勝收;池水漸漸上漲,生意盎然,也倒映出岸邊的垂楊。

作者只用短短14字,就描繪了雪後天晴時生動的畫面。積雪代表寒冬,抒寫遠景;垂楊代表新春,描繪近景。作者又通過「水生」二字,將其串在一起,顯出風生水起的情狀,也傳遞出垂楊日漸蒼翠的趨勢。

詩人心情愉快,筆端也顯得酣暢淋漓,頸聯更彰顯出初春時節的勃勃生機,「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和煦的陽光下,黃鶯歡快地啼囀,好像人們在談心;微風從草地吹來,仿佛散發著芬芳的藥香。

作者在此又表現了一幅動態的圖畫,鶯如人語,採用了擬人手法;草作藥香,又是比喻手法。這兩句情景交融,更顯得詩意盎然。

最後兩句抒寫詩人的感懷,卻更蘊含深刻,「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詩人懷疑美景中藏有美妙的詩句,剛想信口拈出幾句,忽然又感到一絲迷茫。

一個「疑」字,表達出作者看到郊外的美好景色,希望尋覓靈感,想從垂楊倒栽的江頭覓取佳句,一時又感到茫然、而無從下手。但其實當詩人把這種微妙的心理表達出來之後,就已經完成了佳作。

縱覽唐庚的這首七律,生動形象,技法多樣,更彰顯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首聯將城內與城外進行對比,頷聯又把殘冬與新春進行對照,頸聯更用擬人和比喻手法。同時作者又調動了視覺、嗅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才讓全篇更加精彩紛呈。

詩人陳與義曾有名作《春日》,其中兩句是「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覓。」唐庚這首詩的尾聯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們都道出了一種忽有所悟、又落筆忘筌的詩家甘苦,可謂心有靈犀,更顯出言有盡、而意無窮。

相關焦點

  • 陳與義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可與蘇軾《海棠》媲美
    文|丁十二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元代方回將其與黃庭堅、陳師道並列為江西詩派「三宗」。陳與義也工於填詞,但尤以詩文著稱,他詩尊杜甫,號為「詩俊」,與「詞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宋史·陳與義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
  • 宋代才子的一首名作,起句就惆悵傷感,最後9個字更令人心碎
    下面一起欣賞宋代才子的一首名作,起句就惆悵傷感,最後9個字更令人心碎。點絳唇·途中逢管倅宋代:趙彥端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趙彥端,字德莊,號介庵,宋高宗紹興八年進士。他擔任過幾任縣令和知府。他工於詞,以婉約纖穠勝,有介庵詞四卷。
  • 陳與義的一首七絕,全文不見一個早字,卻句句展現早行景象
    看來這些唐代詩人都很勤勞,一個個從不睡懶覺,讓宋代一位愛懶床的才子讀之深感慚愧,於是有一天也起個大早,並賦詩抒發自己的感受。早行宋代:陳與義露侵駝褐曉寒輕,星鬥闌幹分外明。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詩尊杜甫,也工於填詞,別具風格,豪放處尤近於蘇軾,筆力橫空,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這首詩將觸覺、視覺和聽覺相互交替並融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圖。
  • 宋代最給力的十五首七律,可與唐詩比肩
    詩文革新先驅:王禹偁 名句: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
  • 「詩俊」陳與義十首經典詩詞,唯美感傷,道盡故國情懷
    2019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有一道古詩閱讀題,選的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一首詩《題許道寧畫》。結束之後,很多人都說怎麼如此冷門的詩人會出現在高考試卷上?也對陳與義產生了一些關注。其實陳與義並不冷門,只是相比其他大詩人、大詞人而言,他的知名度小了一些,但這並不能影響他的個人成就。
  • 宋代名人大觀 陳與義:壯歌一曲伴大宋
    有意思的是,後人對他頗有爭議:有人把他奉為宋代著名的江西詩派「三宗」之一;也有人說,他根本就算不上江西詩派成員……  一  按照古代戶籍劃分,陳與義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陽人——他的老祖宗本來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後來趕上安祿山造反,只得跟著玄宗入蜀避亂,遷居青神。後來,陳與義的曾祖陳希亮又把家搬到了洛陽。  陳與義也算出生在書香門第。
  • 陳與義的一首五律,技法高超,僅是開篇兩句,就令人心醉
    一首詩如果有一個好的開頭,就容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也為這首詩的流傳打下基礎。那麼一般的詩歌,都是如何開頭呢?一種是意境深遠闊大,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境界博大,感慨深沉。到了宋代,詩人們就更加重視這種風格。下面介紹陳與義的一首五律,技法高超,僅是開篇兩句,就令人心醉。放慵宋代:陳與義暖日薰楊柳,濃春醉海棠。放慵真有味,應俗苦相妨。
  • 陳與義的一首《臨江仙》,蒼涼悲愴,滿目皆是物是人非
    對於不了解詩詞的朋友來說,可能並不熟悉陳與義其人,但其在詩詞領域裡有著極高的造詣,被後代的江西詩派詩人列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正因為身處國破家亡的時代,陳與義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深刻,他的一首《臨江仙》中,便抒發了這種黍離之悲。
  • 宋代才子的一首絕句,塵慮皆忘,充滿悠然自得之趣
    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絕句,塵慮皆忘,充滿悠然自得之趣。閒中宋代:詹本萬事問不知,山中一樽酒。掃石坐松風,綠陰滿巾袖。雖然無人欣賞,也可調節心情;即使孤獨一人,也從不感到寂寞。山林中花鳥蟲魚都是他的朋友,田野裡各種莊稼寄託了他的希望。偶爾在閒暇時光也在柳蔭下垂釣,更可以在燦爛的陽關下乘一片竹筏遠航。詩人習慣了這種來去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萬事問不知,山中一樽酒。」其實詩人並非什麼都不知,他自小飽讀詩書、研習經文,古往今來、天文地理,雖然談不上樣樣精通,卻都曾認真研究過。
  • 宋代才子酒醉酣眠,一首五律信手拈來,盡顯風靜日閒,歲月悠然
    北宋也有一位詩人,雖然不如蘇軾聞名遐邇,卻流傳了一首優秀作品。下面介紹的是宋代才子酒醉酣眠,一首五律信手拈來,盡顯風靜日閒,歲月悠然。醉眠宋代:唐庚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才子正疑惑間,一陣芬芳的花香被山風吹送過來, 樹枝上也傳來鳥兒的歡鳴聲。詩人欣喜暮春時節,依然還可以在醉酒時賞花;而鳥兒婉轉的啼鳴,並不妨礙才子安眠。如此憨態可掬,真是無憂無慮。詩人終於完全清醒,回顧這些年來的遭遇,也感觸頗深。雖然歷經坎坷的命運,卻也看清了世態的炎涼和人情的冷暖。如今貶謫在此,只要心安,依然覺得風景日閒,歲月悠然。
  • 陳與義的詩有哪些?陳與義的詩詞全集44首
    宋代詩人陳與義,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
  • 陳與義是誰?語文高考題找這麼冷門的詩人和詩作,究竟有無意義?
    今年的高考古詩閱讀題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一首題畫詩《題許道寧畫》。很多考生直呼:這也太偏門了!題許道寧畫 陳與義【宋】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向來萬裡意,今在一窗間。眾木俱含晚,孤雲遂不還。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
    下面就分享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聚法師將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餘為留信宿明代:徐渭欲向天台去,先為剡水尋。秋行萬山出,夜宿一庵深。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寫過大量詩文,還能操琴,諳音律。聚法師,即玉芝,居天池山。他的徒弟玉公與徐渭交厚,結廬於紹興鑑湖之濱。聚法師經常往來於吳越間,這首詩就是某次法師去天台途中,和作者共宿玉公庵中,臨別時作者以此相贈。
  • 王維的七律壓軸之作,卻被嘲笑是抄襲,宋代粉絲一句話反駁太到位
    一旦在某個領域出了名,就會有粉絲,也會有黑粉,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佛」的美稱,粉絲遍布天下,連宋代大詩人蘇東坡都稱讚他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不過,就算是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也避免不了有被別人黑的時候,比如王維的名作《積雨輞川莊作》,就被同時代的人諷刺說是抄襲,直到宋代的一個王維粉絲說了一句話,才算是徹底給王維洗刷了冤屈。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詞,杏花疏影,往事如夢
    宋詩群體江西詩派有著「一祖三宗」之說,即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指的是江西詩派在詩歌創作上所尊崇的幾位詩人。今天就來分享一首它的三「宗」之一陳與義的詞,我個人感覺其造詣頗高,當屬一流佳作。
  • 歷史上陳與義是誰?他有哪些貢獻?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陳與義母親逝世,回汝州服喪。結識汝州知州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任太學博士。後來又升任符寶郎,但不久被貶為陳留酒監。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陳與義自陳留南遷避難,經湖北、湖南、廣東、福建。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山中夜坐宋代:林一龍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悠悠,語意雙涵,既指長久,又指紛雜;易,即 《周易》,可用來佔卜和參悟盈虛玄理。詩人接受過儒家教育,始終留神千古興廢,更是汲汲於功名。可惜他生不逢時,曾經的青雲之志、利祿之心,早已化為南柯一夢。「悄悄」二字,展現出作者早已世情淡漠,希望洞明虛無玄理,以安慰一顆孤寂之心。
  • 明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既是疊字詩,又是迴文詩,實乃罕見之作
    下面介紹明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既是疊字詩,又是迴文詩,實乃罕見之作。書懷明代:朱權紛紛雨竹翠森森,點點風花落綠陰。貧恨苦吟窮寞寞,亂愁牽斷夢沉沉。這首詩不僅多處採用疊詞,而且還是一首迴文詩。為了方便閱讀,也在此一併錄下:書懷駸駸老拙疏於我,默默閒情事有因。心寸寸如江渺渺,信重重隔嶺昏昏。
  • 陳與義:少顯詩名志躊躇,南渡逃難空悲嘆
    我們來看看其中一首:含章簷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這首詩最精彩的莫過於頸聯與尾聯,意即繪畫的精髓在於神而不在於形,意境到了,便無須講究外表。賞花相馬均如此,重要的是要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才的選拔不也一樣嗎?
  • 次韻宋朝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
    陳與義先生畫像絕句和律詩在唐宋都是盛行的,但是品味一下唐時代的絕句和律詩,與宋時代的風格有著截然的不同。唐時的律詩和絕句,讀起來猶如精靈在雲中跳躍、歡呼,讓然覺得瑰麗、灑脫,清新、可愛。但是宋時的律詩和絕句,感覺完全不一樣,讀起來猶如濃雲密布,江水截流,讓人覺得渾厚、踏實,卻少了一份內在的清新,少了一份文人的淡然和飄逸。比如今天讀到北宋末年的接觸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那種渾厚的感覺能讓人捶胸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