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追求煉意,有人求深,也有人求新;還有人喜歡理趣,更有人愛好含蓄。唐代大文豪韓愈曾說,「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意思是說,根深葉茂,果實飽滿;油脂豐富,光亮充足。通俗地說,根茂、沃膏,這是詩文求深的根本。
詩人求深則有別趣,或含蓄不露、曲折不盡,或立意奇崛、追求清新,才能獨具匠心。比如蘇軾的一些經典作品令人百讀不厭,就是因為人們總能挖掘出新意。蘇軾的一位同鄉雖然名不經傳,但也有一些佳作。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清新流暢,可媲美陳與義的名作。
春日郊外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
唐庚是四川眉州人,哲宗紹聖年間進士,經宰相張商英推薦而入仕。張商英罷相後,他也被貶謫到惠州,後來遇赦北歸,復官為提舉上清太平宮。
唐庚與蘇軾是同鄉,也都有被貶到惠州的遭遇,所以後世也稱他為小東坡。他的作品注重推敲,多為獨創,幾乎沒有沿襲別人的作品。這首詩記敘了作者在春天時郊外踏青的感受,語言清新流暢,感受深刻。
春暖花開的季節,到處都充滿生機。詩人獨步郊外,欣賞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頓時感到心花怒放。首聯點題,並抒寫作者的喜悅之情。「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詩人住在城裡,絲毫感受不到明媚的春光;漫步郊外,才驚喜地發現榆樹和槐樹早已抽芽。
「未、已」二字的對比,傳達出詩人的驚奇和欣喜的心情;「半黃」,指出了樹葉泛出嫩黃的細微變化,說明作者觀察細緻,也精準地描述了早春時節的特點。
詩人又將視線轉向遠處,「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遠處的青山嫵媚多姿,峰頂殘留的皚皚白雪,更襯出遠山的蔥翠,令人覺得美不勝收;池水漸漸上漲,生意盎然,也倒映出岸邊的垂楊。
作者只用短短14字,就描繪了雪後天晴時生動的畫面。積雪代表寒冬,抒寫遠景;垂楊代表新春,描繪近景。作者又通過「水生」二字,將其串在一起,顯出風生水起的情狀,也傳遞出垂楊日漸蒼翠的趨勢。
詩人心情愉快,筆端也顯得酣暢淋漓,頸聯更彰顯出初春時節的勃勃生機,「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和煦的陽光下,黃鶯歡快地啼囀,好像人們在談心;微風從草地吹來,仿佛散發著芬芳的藥香。
作者在此又表現了一幅動態的圖畫,鶯如人語,採用了擬人手法;草作藥香,又是比喻手法。這兩句情景交融,更顯得詩意盎然。
最後兩句抒寫詩人的感懷,卻更蘊含深刻,「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詩人懷疑美景中藏有美妙的詩句,剛想信口拈出幾句,忽然又感到一絲迷茫。
一個「疑」字,表達出作者看到郊外的美好景色,希望尋覓靈感,想從垂楊倒栽的江頭覓取佳句,一時又感到茫然、而無從下手。但其實當詩人把這種微妙的心理表達出來之後,就已經完成了佳作。
縱覽唐庚的這首七律,生動形象,技法多樣,更彰顯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首聯將城內與城外進行對比,頷聯又把殘冬與新春進行對照,頸聯更用擬人和比喻手法。同時作者又調動了視覺、嗅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才讓全篇更加精彩紛呈。
詩人陳與義曾有名作《春日》,其中兩句是「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覓。」唐庚這首詩的尾聯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們都道出了一種忽有所悟、又落筆忘筌的詩家甘苦,可謂心有靈犀,更顯出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