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士大夫由於仕途受阻,不得已而歸隱山林。剛開始還心情沉悶,精神萎靡,可是一旦習慣了清遠超絕的生活環境,反而喜歡獨處。一個人劈山栽松、修籬種菊,與世無爭,卻恬淡閒適。
孟浩然仕途落魄,便隱居於鹿門山,黃昏時聽山寺鐘鳴,當眾人於漁梁爭渡,他卻在一旁淺吟低唱。王維生活在終南山時,經常在月下獨坐,彈琴長嘯、茶酒自娛,何等的閒情雅致,又是那般的灑脫超逸。
北宋也有一位詩人,雖然不如蘇軾聞名遐邇,卻流傳了一首優秀作品。下面介紹的是宋代才子酒醉酣眠,一首五律信手拈來,盡顯風靜日閒,歲月悠然。
醉眠
宋代:唐庚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唐庚是北宋詩人,25歲進士及第,後經宰相張商英推薦進入仕途。張商英罷相後,他也隨之被貶謫於惠州。後雖遇赦北歸,卻不幸於返蜀道中病逝。這首詩創作於他在惠州的居所,詩人獨酌而醉眠,醒後有感而作此詩。
詩人初到惠州時人地生疏,雖然偶然有親朋來探望,但多數時候非常苦悶和焦慮。他經常茶飯不思、輾轉不眠,鬱悶的心情,也讓自己的身體逐漸消瘦。有一天他對鏡理妝,忽然發現鏡中的憔悴模樣,不禁倍感悽楚。
從此以後,詩人開始逐漸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他早睡早起,按時用餐。不僅如此,詩人還開墾荒地、栽花種草。每天他都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不僅沒有時間去愁思,而且即便是粗茶淡飯,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這一日他多喝了幾盞酒,不知不覺地酣睡了過去。大夢醒來,他走出茅屋伸了個懶腰,忽然感覺山中一片寂靜,仿佛回到了上古時代,日子也清閒得令人覺得漫長,詩人更有些懶散。此時此刻,好像空氣都凝固了,時間也似乎停滯不前。
難道是夢還沒醒,還是自己真的穿越到了上古時代。才子正疑惑間,一陣芬芳的花香被山風吹送過來, 樹枝上也傳來鳥兒的歡鳴聲。詩人欣喜暮春時節,依然還可以在醉酒時賞花;而鳥兒婉轉的啼鳴,並不妨礙才子安眠。如此憨態可掬,真是無憂無慮。
詩人終於完全清醒,回顧這些年來的遭遇,也感觸頗深。雖然歷經坎坷的命運,卻也看清了世態的炎涼和人情的冷暖。如今貶謫在此,只要心安,依然覺得風景日閒,歲月悠然。他掩上門扉,躺在竹蓆上,感覺閒適方便。
「世味」二字,蘊涵了無數的酸甜苦辣,也隱藏著很多的無奈與惆悵。他早已習慣了門可羅雀的場景,所以才「門常掩」。生活條件雖然艱苦,卻有花鳥陪伴、青山作陪,絲毫也不覺得寂寞。
最後詩人說出了自己寫作心得,夢中經常冒出優美的詩句,可當提筆在手時,卻又忘了該用什麼語言。作者借用莊子的得魚忘筌的典故,表達了內心一份淡淡的苦澀。
雖然說人生沒有盡善盡美,生活總有磕磕碰碰,但長期離開故土和親人,而未來又看不到一點希望,詩人只好幾次藉助幾盞濁酒消愁解悶。「忘筌」二字,也體現了這份難以察覺的悲苦之情。
細味唐庚的這首五律,仿佛信手拈來,卻又是生活的積澱。作者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凝聚在詩行,既有對多舛命運的感慨,也有對大自然的熱愛。酒醉酣眠,讓他感受到上古的幽靜與恬淡;而花香鳥語的描寫,則體現出詩人刻意忘懷過往,釋放愁情。
其實人生能有這樣一次機會,讓才子徹底放下塵俗雜念,也是一種修煉。在這樣恬靜的山林中,賞青翠秀色、日暮雲彩,聽清溪靜流、月下花開,忘記功名得失和是非成敗,不需銘記過往、又何必在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