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溫庭筠清早出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可是劉駕起得更早,以至於「馬上續殘夢,馬嘶時復驚。」不過這還不算什麼,齊己還要更早,「幾看星月在,猶帶夢魂行。」看來這些唐代詩人都很勤勞,一個個從不睡懶覺,讓宋代一位愛懶床的才子讀之深感慚愧,於是有一天也起個大早,並賦詩抒發自己的感受。
早行
宋代: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鬥闌幹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詩尊杜甫,也工於填詞,別具風格,豪放處尤近於蘇軾,筆力橫空,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這首詩將觸覺、視覺和聽覺相互交替並融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圖。
詩人為了公幹,一大早就出門,雖然準備充分,還是有點不適應。首句「露侵駝褐曉寒輕」, 露水降落,詩人穿著厚厚的毛衣,依然感到絲絲的寒意。陳與義一定拜讀過前輩詩人們的名作,雖然也說早起,但沒有照搬那些「雞唱、晨起、開門」等詞語,而是直接就寫人在旅途的感受。一個「侵」字,展現出露冷風寒的拂曉,即使耐寒的「駝褐」也不能抵禦曉寒,也含蓄地表明詩人已經走了很久。
詩人感到寒氣逼人,開始只顧低頭縮著身子趕路,慢慢地有些適應了,抬頭一看,「星鬥闌幹分外明」, 這一句進一步表現夜色昏暗,作者仰望天空,北鬥星橫斜著分外光明。「闌幹」,指縱橫之狀;「分外明」,更刻畫了星光閃耀、月色昏暗的景象。詩人選詞講究,用一個「明」字,反襯出夜景的黑暗,更彰顯出行之早。
第三句轉而描寫路上的情景,「寂寞小橋和夢過」,詩人形單影孤,半夢半醒地經過了一座小橋。陳與義很會沿用前輩的詩句,這一句非常類似「馬上續殘夢」,卻又有新意。作者僅在小橋前加寂寞一詞,而「早」意全出。小橋狹窄,平時必然人來人往,如今一人孤單經過,說明行人都還未出門。此處的「寂寞小橋」構思新穎,耐人尋味。
尾句收束全篇,同時又描寫另一幅景象,「稻田深處草蟲鳴。」詩人正覺得恍恍惚惚,耳邊忽然傳來稻田深處的唧唧蟲鳴。這顯然是作者在「和夢」過小橋時聽見的。詩人再次運用反襯手法,寂寞過小橋,靜中有動;深處草蟲鳴,寂中有聲。萬籟俱寂時,幾聲蟲鳴傳入迷離夢境,讓詩人精神為之一振,全詩也在此處戛然而止,更令人遐想。
細味陳與義的這首七絕,全文不見一個早字,卻句句展現早行景象。首句夜露侵透褐,次句星光閃耀,然後半夢半醒,最後蟲鳴驚夢,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無不體現一個「早」字,可見詩人是下足了功夫,從而讓這首詩與前輩相比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