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優秀的詩歌都需要精心構思,不僅需要一個良好的開篇,還要有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結尾,而中間的過渡與轉折也非常有講究。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太過刻意地追求完美,有時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詩文的領脈不宜過遠,不然入題時就大費周章;著手也不宜太突兀,否則轉旋處殊無餘地。南宋有位詩人就非常注意這些,從而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誠齋體。下面介紹楊萬裡的一首七律,全文只有一個雨字,描繪了雨後的驚喜之情。
喜雨
南宋:楊萬裡
欲知一雨愜群情,聽取溪流動地聲。
風亂萬疇青錦褥,雲摩千嶂翠瑤屏。
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
歲歲只愁炊與釀,今愁無甑更無瓶。
楊萬裡的詩歌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他的很多作品清新樸實,更充滿理趣,不僅膾炙人口,而且流傳久遠。老楊晚年安居故園,一心致力於詩歌創作。他經常深入到大自然中,一邊欣賞千姿百態的秀麗風景,一邊細心地捕捉寫作靈感,經常在不經意間就搜集了很多創作素材。
這首詩就是描寫一場春雨帶來的喜悅之情,作者採用非常委婉的文筆,以愁襯喜,跌宕起伏,讀之令人讚不絕口。
作者以設問開篇,引人入勝,「欲知一雨愜群情,聽取溪流動地聲。」要知道這場春雨讓萬物多麼欣喜?請聽那河水流動時發出的震天動地的聲音。
「動地聲」,說明流水湍急、落差很大,急流與亂石、河岸撞擊,發出巨大的聲響。正因為雨量充沛,才能產生如此壯觀景象,從而「愜群情」,也間接地傳達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接下來具體抒寫雨後的自然景象,「風亂萬疇青錦褥,雲摩千嶂翠瑤屏。」大風吹過、綠浪翻滾,萬畝禾苗如同青色錦被;層巒疊翠,直插雲霄,好像聳立著千座玉屏。
「風亂、雲摩」,老楊的筆端充滿閒情和想像,風和雲都具有了人格化;而「萬疇、千嶂」,更展現出闊大的場景,也令人感到心曠神怡。
頸聯又轉而從其他角度進行描繪,「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行人隔著河水遙遙地對話,枝條忽然折斷,讓站立其上的白鷺受驚、突然起飛。
一個「遙」字,彰顯出河水上漲、河面變寬,隔岸的人們需要隔水相語;一個「忽」字,又表現出風雨交加,突然間折斷了樹枝,白鷺感受到一種危險。作者變換角度抒寫這場喜雨,既令人感到新鮮,又顯得饒有興致。
最後兩句更顯出詩人一貫的幽默風格,「歲歲只愁炊與釀,今愁無甑更無瓶。」年年只為缺少糧食、又沒有原料釀酒而愁苦,今年卻發愁沒有更多的炊具和酒瓶。
作者以愁襯喜,有些出人意料,但其實正反襯出喜雨帶來的愜情。結尾轉寫愁情,反寫喜悅,讓詩歌脈絡顯得跌宕起伏。
縱覽楊萬裡的這首七律,手法多樣,情感充沛,令人讚不絕口。作者在開頭寫興奮,結尾轉寫愁情,尾聯以愁襯愁,卻與往年所愁的內容不同,實際只是以愁襯喜,很俏皮地從反面抒寫出喜悅之情。
詩人以這樣的語句結尾,著實有些出人意料,但也令人咀嚼不盡。詩人閱歷不同、性格各異,對大自然與人生的理解也千差萬別,所以有些作品收尾處如截奔馬,有些作品卻顯得淡遠悠長。而老楊的這首詩詼諧幽默,又起到反襯作用,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