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裡的一首七律,全文只有一個雨字,描繪了雨後的驚喜之情

2020-12-22 品詩賞詞

一首優秀的詩歌都需要精心構思,不僅需要一個良好的開篇,還要有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結尾,而中間的過渡與轉折也非常有講究。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太過刻意地追求完美,有時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詩文的領脈不宜過遠,不然入題時就大費周章;著手也不宜太突兀,否則轉旋處殊無餘地。南宋有位詩人就非常注意這些,從而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誠齋體。下面介紹楊萬裡的一首七律,全文只有一個雨字,描繪了雨後的驚喜之情。

喜雨

南宋:楊萬裡

欲知一雨愜群情,聽取溪流動地聲。

風亂萬疇青錦褥,雲摩千嶂翠瑤屏。

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

歲歲只愁炊與釀,今愁無甑更無瓶。

楊萬裡的詩歌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他的很多作品清新樸實,更充滿理趣,不僅膾炙人口,而且流傳久遠。老楊晚年安居故園,一心致力於詩歌創作。他經常深入到大自然中,一邊欣賞千姿百態的秀麗風景,一邊細心地捕捉寫作靈感,經常在不經意間就搜集了很多創作素材。

這首詩就是描寫一場春雨帶來的喜悅之情,作者採用非常委婉的文筆,以愁襯喜,跌宕起伏,讀之令人讚不絕口。

作者以設問開篇,引人入勝,「欲知一雨愜群情,聽取溪流動地聲。」要知道這場春雨讓萬物多麼欣喜?請聽那河水流動時發出的震天動地的聲音。

「動地聲」,說明流水湍急、落差很大,急流與亂石、河岸撞擊,發出巨大的聲響。正因為雨量充沛,才能產生如此壯觀景象,從而「愜群情」,也間接地傳達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接下來具體抒寫雨後的自然景象,「風亂萬疇青錦褥,雲摩千嶂翠瑤屏。」大風吹過、綠浪翻滾,萬畝禾苗如同青色錦被;層巒疊翠,直插雲霄,好像聳立著千座玉屏。

「風亂、雲摩」,老楊的筆端充滿閒情和想像,風和雲都具有了人格化;而「萬疇、千嶂」,更展現出闊大的場景,也令人感到心曠神怡。

頸聯又轉而從其他角度進行描繪,「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行人隔著河水遙遙地對話,枝條忽然折斷,讓站立其上的白鷺受驚、突然起飛。

一個「遙」字,彰顯出河水上漲、河面變寬,隔岸的人們需要隔水相語;一個「忽」字,又表現出風雨交加,突然間折斷了樹枝,白鷺感受到一種危險。作者變換角度抒寫這場喜雨,既令人感到新鮮,又顯得饒有興致。

最後兩句更顯出詩人一貫的幽默風格,「歲歲只愁炊與釀,今愁無甑更無瓶。」年年只為缺少糧食、又沒有原料釀酒而愁苦,今年卻發愁沒有更多的炊具和酒瓶。

作者以愁襯喜,有些出人意料,但其實正反襯出喜雨帶來的愜情。結尾轉寫愁情,反寫喜悅,讓詩歌脈絡顯得跌宕起伏。

縱覽楊萬裡的這首七律,手法多樣,情感充沛,令人讚不絕口。作者在開頭寫興奮,結尾轉寫愁情,尾聯以愁襯愁,卻與往年所愁的內容不同,實際只是以愁襯喜,很俏皮地從反面抒寫出喜悅之情。

詩人以這樣的語句結尾,著實有些出人意料,但也令人咀嚼不盡。詩人閱歷不同、性格各異,對大自然與人生的理解也千差萬別,所以有些作品收尾處如截奔馬,有些作品卻顯得淡遠悠長。而老楊的這首詩詼諧幽默,又起到反襯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相關焦點

  • 袁枚的一首詩,清新可喜,全文只有一個雨字,卻句句寫雨
    而心緒舒暢時,卻覺得那雨打芭蕉的節奏,又好像美麗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竟引得潺潺的溪水也為其伴奏。清代一位詩人有一次雨後賞景,高興之餘就寫下了一首好詩。下面分享袁枚的一首詩,清新可喜,全文只有一個雨字,卻句句寫雨。
  • 北宋詞人寫了一首 「雨」詞,全文無「雨」字,卻句句都在說雨
    雨,自古就是詩詞人筆下的描寫對象,「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描寫了初秋時節山中雨後的景色,在景色中寄託詩人的情懷和追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借著雨,訴說自己的思念和纏綿之情;現代也有「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詩人借雨來表達「等你」。
  • 古詩詞中很經典的一首詠雨詩,全文無一個雨字,卻句句有雨
    雨便是古詩詞中一種普遍而不尋常的意象,無論是杜甫《春夜喜雨》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雨,還是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中「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的愁雨,它都牽動著我們的思緒。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微雨》,便是古詩中很經典的一首詠雨詩。它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之手,是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 楊萬裡很唯美的一首詩,短短的幾句,讀來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楊萬裡的詩往往都是平鋪直敘,不會有任何高超的表現手法,也不會引用過多的典故,只是以一種細膩的筆觸描繪現實生活中普通事物,以及普通的風景,但即使是這樣,也依舊別具一格,寫得很是唯美,所以也就令他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氣質,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 楊萬裡把生活中的小事寫成詩,一首經典的七絕《小雨》,美得驚豔
    楊萬裡最擅長寫生活中小事,自然界景物,到了他的筆下,總是充滿無窮的韻味;另外他一生遊歷極廣,詩中大多都是描寫尋常之物,或者是尋常之景,往往是信手拈為皆成詩,特別是對於雨景的描寫,那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增;前幾天為大家推薦了他的一首七絕《聽雨》,寫得很有特色。
  • 宋代一首詞寫雨,全文卻無一個「雨」字,作者的名字很有特點
    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這首宋詞就是宋代詞人万俟詠的《長相思·雨》,題目當中寫的是「雨」,但是全文卻沒有出現任何一個「雨字」,體現出了詩人的別出心裁。全文很短,而且也沒有什麼生僻的字眼。
  • 一首詩、一首詞,教你優雅描繪夏的美
    一首詞教你優雅地描繪夏的美↓↓↓夏 · 花 阮郎歸·初夏宋·蘇軾綠槐高柳咽新蟬。夏 · 雨 五月十九日大雨明·劉基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賞析這首詩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用貌似閒逸的姿態,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全詩通過對詩人思緒環境及「閒敲棋子」這一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悵惘心情,可謂形神兼備。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 楊萬裡脫口而出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個字,便令人拍案叫絕!
    而在眾多關於小雨的詩歌作品中,楊萬裡的這首《小雨》,最具新鮮感和生活情趣,短短28個字便令人心醉。《小雨》是楊萬裡一次旅途中遭遇小雨脫口而出的一首七言絕句。楊萬裡是南宋著名詩人,與尤袤、範成大、陸遊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楊萬裡的詩歌特色,便是語言明快,似脫口而出。無論是自然界的景物,還是生活中的小事,到了他的筆下,總是充滿無窮的生活情趣。
  • 楊萬裡名字最長的一首詩,僅詩名就有24個字,也是一首寫雪的名篇
    這也正是宋詩最獨特的一個地方,這也就使得到了明清兩朝之後,很多的詩人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學習唐詩,要麼就學習宋詩。其實宋詩裡也有很多經典的名篇,一些詩句也是膾炙人口,完全不亞於唐詩裡的經典名句,而且到了宋朝後,很多的詩人開始更加注重於詩歌的表現方式,可能即使是描寫一些極為細小的事物和事情,那詩人都是能夠寫出新意來。
  • 好雨知時節,10首寫雨不見雨詩詞,無一字是雨,卻處處見雨
    李商隱這首詩不著一個雨字,只是藉助周遭相關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觀感受來表現微雨的形態,卻是很成功的。全詩體物傳神,刻畫入微,虛處著筆,雨中有人。朦朧,迷離,似愁緒,可意會不可言傳。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首詩寫雨後春景。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託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
  • 楊萬裡這首詩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於故鄉的懷念之情,寫得很是感人
    楊萬裡是南宋時期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一位詩人,他的很多詩作不僅收錄在了《全宋詩》,同時還有很多被收錄進了課本,相信很多人還在咿咿呀呀剛開始念書時,最開始接觸的中國古典詩歌,便是來自於楊萬裡,他的一首《小池》,年年都入選小學課本,成為了他眾多詩作中,最為獨特,也最為唯美的一首抒情詩,詩人描繪的把原本很平凡的事物
  • 詩佛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僅僅20個字,就描繪了一幅清新脫俗的意境
    宋朝的大詞人曾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以山水著稱,他還有個外號,就做「詩佛」。因為王維晚年歸隱的時候,潛心修佛,而且他的詩也經常融入禪理,所以被後人稱為「詩佛」。
  • 王維的一首律詩,全詩不提一個雨字,卻洋溢著對久雨初晴的喜悅
    寒山、秋水,都點明是在秋天,但一個「轉」字,卻含蓄地指出因為雨後轉晴,才使得山色更加清秀;同樣,秋天本來乾燥少雨,常常是水落石出,但「潺湲」二字,表達出水漲的模樣,也是說明不久前有過一場好雨。頷聯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暮蟬,指出是黃昏時節。時逢日暮,詩人拖著手杖,站在柴門之外,傾聽著越叫越歡的蟬聲。
  • 路遇小雨下個不停,楊萬裡調皮地寫下首詠雨詩,開篇7字就驚豔了
    在兩宋文人中,誠齋先生楊萬裡是挺有趣的一位。詞作那麼風靡,他卻偏以寫詩為樂,據說一生共寫了兩萬多首詩作,這個數量是《全唐詩》的一半。雖然存世的只有4200多首,但卻經典頗多。光是入選課本的詩作就有3首,成為了南宋入選最多的詩人。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蘇軾的一首七律,筆調活潑,最後兩句更充滿喜悅之情
    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七律,筆調活潑,最後兩句更充滿喜悅之情。過嶺北宋:蘇軾七年來往我何堪,又試曹溪一勺甘。夢裡似曾遷海外,醉中不覺到江南。波生濯足鳴空澗,霧繞徵衣滴翠嵐。蘇軾是北宋的大文豪,這位來自眉山的才子出生在一個三世都不顯的家庭,可是他卻早在22歲就中了進士,之後他就順利地進入了仕途。正當整個家族和所有的親朋都認為他必將飛黃騰達時,蘇軾卻遭到了皇帝的排斥和不信任,之後就經歷了一系列的坎坷遭遇。
  • 楊萬裡夏天午睡被驚醒,看窗外雨打荷葉,寫出一首極具動態美的詩
    周敦頤的《愛蓮說》讓人們對荷花的喜愛與讚美,達到了一個絕對的高度。清逸超群、挺拔秀麗的荷花,不畏炎熱,在火熱的夏天為人們帶來了一份絢爛奪目的清新之美。其中最擅長描寫荷花的當屬南宋詩人楊萬裡,他對於荷花的描寫幾乎是囊括了所有方面,有盛大的場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也有秀美的氣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還有對於荷花的動態描寫,儼然是一場關於荷花的視聽盛宴:
  • 宋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清新流暢,可媲美陳與義的名作
    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清新流暢,可媲美陳與義的名作。春日郊外宋代: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首聯點題,並抒寫作者的喜悅之情。「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詩人住在城裡,絲毫感受不到明媚的春光;漫步郊外,才驚喜地發現榆樹和槐樹早已抽芽。「未、已」二字的對比,傳達出詩人的驚奇和欣喜的心情;「半黃」,指出了樹葉泛出嫩黃的細微變化,說明作者觀察細緻,也精準地描述了早春時節的特點。
  • 許渾的一首七律,場面描寫栩栩如生,全文無一句議論,卻令人共鳴
    下面介紹許渾的一首七律,場面描寫栩栩如生,全文無一句議論,卻令人共鳴。首聯雖然是敘事,但一個「劈」字,盡顯不凡。運河工程浩大,不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舉。縱覽許渾的這首七律接下來的兩聯,詳細地描繪出此次出遊的奢侈豪華,詩人用「辭象闕、下龍舟,星辰動、日月浮」,誇張又真實地描繪了巍巍壯觀的盛況,造形飛動,如駿馬走坂之勢。
  • 李清照的一首詠梅詞,全文只有一個梅字,卻刻畫出獨特神韻
    說起李清照,讀者眼前立刻就浮現出一位淡淡眉痕起輕愁的嫣然女子,亡國之恨、喪夫之痛,令她多愁善感;看見悽風苦雨,更讓她惆悵悲嘆。可是曾經的才女可不是這樣柔弱不堪,想當初活潑開朗的少女遇見心怡的翩翩少年,翹首回眸,恰逢花香四溢,伊人輕嗅,月老牽手,從此舉案齊眉、相依相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