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自古就是詩詞人筆下的描寫對象,「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描寫了初秋時節山中雨後的景色,在景色中寄託詩人的情懷和追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借著雨,訴說自己的思念和纏綿之情;現代也有「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詩人借雨來表達「等你」。有的人全詩都在寫雨,情感也在這綿綿的雨中表現出來,而有的人全文都在說雨,卻不將雨寫入詩中,字字句句,仿佛都能感受到,窗外那淅淅瀝瀝下著的雨。北宋詞人就寫了這樣的一首「雨」詞,除了題名,全文中沒有用到一個雨字,卻句句都在說雨,這首詞就是万俟詠寫的《長相思·雨》。
宋代是詞這一種文學體裁發展的高峰時期,後人常將宋詞和唐詩以及元曲並稱,宋詞是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所以宋代誕生了很多優秀的詞人,最著名的要數蘇軾、柳永和李清照,此外,宋代也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詞作,這一首《長相思·雨》也是其中之一。以《長相思》作為詞牌名的作品,不在少數,也有很多流傳千古的佳作,比如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後世還常用這句詞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万俟詠的這首詞,是一首寫景遣懷詞,當相思遇到雨夜,窗外滴滴答答,一首絕美的宋詞就這樣伴著雨聲誕生了。
「一聲聲,一更更。」寫出了雨的稠密,也寫出了雨的延綿不絕,同時也寫出了詞人在這雨聲中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焦躁心情。「窗外芭蕉窗裡燈」,窗外被雨敲打的芭蕉,窗內整夜亮著的燈,「此時無限情」,我的內心有了一些安慰,原來不止是我自己多情,芭蕉和燈同樣如此。芭蕉因雨而存在,與那「一聲聲」相呼應,窗裡的燈也體現了「一更更」,這些景物又與詞人的「無限情」交織在一起,這些都是受了雨的影響而產生的,可是這「情」到底是什麼,詞人點到為止,卻不再說了,令人遐想。
「夢難成,恨難平」,雨聲滴滴答答,引起詞人的無限情感,也讓詞人好夢難成,本就惆悵,誰料這風雨也侵擾好夢,百感交集之下,才有「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窗外的雨也不管憂愁的人喜不喜歡聽,它只管下個不停,「空階到天明」,滴落在門前的空階上,到了天亮還不休止。在下片中,詞人用了一個「空」字,表達自己的寂寞之情,在雨聲中,更為悽涼,雨下到了天明,那憂愁的人想必也是一夜未眠,所以抱怨這雨聲從天黑響到天亮。
從上片的「一聲聲」到下片的「空階到天明」,全文沒有出現一個「雨」字,卻讓人讀起來句句都是在說雨,從雨中又能感覺到詞人的憂愁,著愁從何而來,詞人也沒有說明。看似寫景,又表惆悵,寫這首詞時,万俟詠正在異鄉漂泊,仕途不順,所謂長相思,思念的是自己的家鄉,思考的是自己的前程;詞中的「夢難成」,表達的不止是雨聲擾人清夢,也許還有詞人夢想未能達成之意,雨聲讓詞人憂愁,這雨或許就指代了詞人遇到的挫折。
後世的點評家說這首詞「情真景真,淋淋漓漓。」,多少人在雨聲中入面,夜夜美夢,又有多少人在雨聲中清醒,愁緒就像這雨一樣延綿不絕。大雨能夠清洗大地,但雨能否洗滌心靈,這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宋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