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詩意,遇到了文人的筆,就成了一首首經典詠雨作。但要寫出雨的意境,不但要夠美,還要不落俗套,難度不可謂不大。特別是在有了杜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數首經典後,詠雨要與前人媲美談何容易。然而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北宋小詞人万俟詠卻做到了。
万俟詠,字雅言,自號詞隱,生卒年不詳,是南宋初的一位詞人。他寫詞學柳永,平生存詞27首,早先只是位名氣不大的小詞人,但卻憑著這首《長相思·雨》一詞成名。寫此詞時,万俟詠屢試不第,在一個雨夜這個落榜才子徹夜難眠寫下了這首詞。全詞句句悽美,無一雨字卻句句不離雨,成一首詠雨詞絕唱。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長相思》宋.万俟詠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在万俟詠這首詞中確實能找到點柳永詞的影子,但相比之下他的語句更為淡雅。詞的上片開篇6個字就驚豔了,詞人連用「聲聲」和「更更」兩組疊字,令全詞充滿著韻律。雨一直下,打在芭蕉葉上,發出沙沙的響聲,聲聲入耳。而此時的詞人正在窗內燈前,萬般悽苦油然而生。在這上片中,詞人並沒有寫雨之形,而是全從聽覺來寫,這細雨哪裡是滴到芭蕉葉上,分明是滴入了詞人的心中,令他更加惆悵。
詞的下片由寫景轉為抒情,起句「夢難成,恨難平」連用兩個「難」字,讓上片中的「無恨情」落地。可是雨畢竟是無情的,它不管屋內的愁人愛不愛聽,只顧自己不停地飄落,就這樣一點點滴下直到天明才肯停。這一句其實是一語雙關的,詞人看似由聽雨變成了怨雨,因為雨吵得他難眠;其實更深層的意思因怨仕途不順和天涯羈旅,生出萬般愁思。詞人用「空階滴到明」落筆,雨不停愁不斷,而人更難眠,短短5個字就將詞人的愁與一夜的雨融為一體,可謂神來之筆。
縱觀全詞,從上片的聽雨到下片的怨雨,全詞並沒有出現一個雨字,但雨卻成功地貫穿了全篇,這是全詞的明線。而事實上,全詞還有一條暗線,這就是如雨般不停歇的愁。詞人的愁最開始只是一聲聲一更更的,而後則因為雨聲變成了「恨難平」,最後這股恨意變成了對雨的遷怒和不滿。最好的抒情詞,往往需要寄情於景,這首詞不但做到了,而且將情與景完美地融合,一點不顯生硬,不可謂不高明,這也是此詞能流傳至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