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文壇詞手如雲,要找到其中的高手,其實有個最簡單的辦法:讀一讀他們寫雨的詩詞。雨是古詩詞中最典型、最能考驗筆力的意象之一,唐詩中的雨一般都寫得頗為大氣和傳神,而宋代文壇中的雨則別具一番柔腸之氣。
宋代志南和尚寫的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其實詩中並沒有杏花,他只是寫了杏花開放時的雨而已,但這「杏花雨」3字卻歷來被後世稱道;李清照的筆下的雨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用雨寫愁是李清照很擅長的寫法,這點點滴滴雨與梧桐落葉一起,飄進了人的心坎裡。
讀了志南和李清照的兩個名句,我們就能發現要寫好雨,最重要的是寫出雨中的情。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首經典詠雨詞,詞名《長相思·雨》。這首詞的作者名叫万俟詠,本來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小文人,多年不第半生落魄,他平生存詞共27首,這首《長相思》正是其一詞成名之作。讓我們來讀一讀:
《長相思》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這是万俟詠早年的作品,他填詞一直有意模仿柳永,不過這首詞倒是比柳永的很多作品都清新雋永。寫此詞時,万俟詠再次落榜,愁得睡不著。全詞最大的物點是:通篇無一雨字,卻句句都在寫雨。
為了讓讀者知道這是寫雨,而又刻意不用這個「雨」字,詞人一開篇就別具一格,用「一聲聲,一更更」兩組疊詞,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雨的淅淅瀝瀝。這樣的開篇詞人雖沒有出場,但一個「愁」字已藏在了字裡行間,為何會聽得如此真切?正是因為他心中萬般愁苦。
接下來「窗外芭蕉窗裡燈」更是接得高明,詞人由窗外到窗內,各選取了芭蕉和燈兩個頗為典型的事物,一筆化開,點出「無限情」。寫芭蕉是因為雨打在芭蕉上,所以看似寫芭蕉葉,其實寫的還是雨;寫燈,是因為在這樣一個雨夜裡,窗內最令人感到溫暖、最醒目的就是這燈了。窗外的暗和冷,窗內的暖和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燈無法照進詞人心裡,雨的存在也讓他無法入夢。詞的下片,開篇「夢難成,恨難平」6個字感情如劈空而來,可見已是藏於心中許久。無法入眠的詞人將一切怪罪在任情的雨上,它們不管自己是不是愛聽,就這樣一直滴到天明。其實這是寄愁於景的寫法,雨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錯的是詞人本就是一個「愁人」。多次落第,愁意難消,只能怪夜雨無情,這種愁因為雨的綿延不斷而沒有盡頭,這與李煜用「一江春水向東流」寫愁,其實是異曲同工的。
全詞最驚豔的是最後5個字,雨打在空空的臺階上,一個「空」字寫的仍然是愁。至此,全詞沒有出現任何關於雨之形、雨之狀的字眼,通篇都在聽雨。這種雨打空階的寫法,後來被不少文人模仿,其實模仿得最牛的是蔣捷的《虞美人》。蔣捷在這首詞的最後一句寫道:「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化用万俟詠的「空階滴到明」,加上了「一任」二字,感情升華,寫得也很有張力。
詠雨是最考驗作者的筆力的,万俟詠這首詞最大的特點就是從聲音來寫雨。從遣詞來看,疊字的使用令整首詞讀來朗朗上口。從意境上來看,化有形於無形,短短幾句卻頗有感染力。以上,正是這首詞能流傳至今,並令万俟詠一詞成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