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的短短七個字,打敗了詞壇寫愁的頂尖高手

2021-02-23 玄枵館

王安石與黃庭堅一日談詩,隨口問他:「你既作詞,讀李後主的詞嗎?」黃庭堅道:「曾看過。」王安石又問:「你覺得他的哪一首詞寫得最好?」黃庭堅不假思索地答:「當然是他的《虞美人》了。我最喜歡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王安石撫須搖首道:「我看這句遠不如他父親的「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李璟和李煜這對父子,一個是南唐中主,一個是南唐後主,雖則都是帝王出身,在詞壇的地位卻相差甚遠。只「千古詞帝」這一個稱號就將李煜推到了詞的神壇之巔,而李璟呢,似乎只憑這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偏居於詞壇的一隅之地。

這句詩來自於李璟的《攤破浣溪沙》,原詩云: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說到這首詞,當日李璟中主時,讀到朝中詞人馮延巳《謁金門》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句,便戲問:「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馮延巳風趣地說:「未及『小樓吹徹玉笙寒』也。」

其實不可否認,無論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還是馮延巳的「吹皺一池春水」,都是詞中絕品,但與李璟的這句「小樓吹徹玉笙寒」相比,的確遜色了一點。

這三句詞,都在言愁,李煜雲「愁是一江滾滾東流的春水」,看似波瀾壯闊,吞湧不盡,道出了愁之磅礴,實則失卻了愁心輕盈渺遠,不可捉摸的特質。

馮延巳言愁,說它似「被微風吹皺的一池春水」,道出了愁之內斂深婉,卻好似在書寫少婦的淺淺閨愁,失卻了愁心之沉重蒼茫。

再細細品讀李璟的「小樓吹徹玉笙寒」,小樓之空、玉笙之幽、永夜之寒、斯人之寂,互構成了一個空寂幽寒的愁境。只這一句,已經沉之至,鬱之至,悽絕之至,何況還有末一句「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直引人跌落到愁之深谷。

自古善寫愁者,不過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和秦少遊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但讀罷李璟的這首詞,這兩句好像也算不得什麼了。

讀了李璟的詞,才知道世間最重的愁是無以言說的。

他的愁在漸自消殘的菡萏香靄裡,在為清露所沾的頹枝敗葉底,在被西風吹皺的懨懨綠波間。這愁不堪看,它在細雨所籠罩的夢裡,在遙遙遠逝的雞塞邊,在空蕩蕩的小樓,在每一曲笙歌所抵達過的空氣中。這愁,和著冷的雨絲,熱的淚珠,已然模糊如霧,不消提起,只有倚著闌幹,坐穿永夜,聽徹寒笙,才能感同身受。

再回過頭來看李煜的愁詞,總可以窺見字裡行間有「夢長君不知」、「夜長人奈何」、「夜長人不寐」之類的字句。不言自明,李煜的愁,藏在每一個人不寐的夜裡,這時,他可以聽「簾外雨潺潺」,可以憶「舊時遊上苑」,可以看「月如鉤」,但李煜說「獨自莫憑欄」,因為不想陷入對無限江山的滿心悔愧當中,這顯然是對愁的一種抗拒。他所思慕的,還是「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往昔佳境。對於愁的書寫,李煜尚停留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具象化描繪階段,最終還是一無所獲,因為愁無可書寫,恰正如李煜自己所說,「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詞云:「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但始終在他的詞中未造出一種滴水不漏的詞境。愁是什麼?愁在何處?顯然有限的詞語是不可能說得清楚的,紛蕪繁複的意象也不能。

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就是我們為何在讀李煜、李清照、秦觀詞時覺得其中的愁或者過於龐大,或者過於纖細,但總是缺了一點什麼。所或缺的,也許是詞人困於某種意象本身,試圖用一江春水、舴艋舟、無邊絲雨去度量愁,但最終只能流於技巧的高低。

李璟的詞,真正意義上地實現了「大愁無言」的境界。他好像什麼都沒做,就倚著欄杆、看著殘荷、聽著寒笙、流著淚珠,愁就在綠波間興起了,仿佛一切自然得像一個夢。但若要造出了一個「讓人反覆咀嚼,終止於嘆其功夫」的愁境,也不是一般詞人能做到的。

李璟是個什麼人?他雖沒有被扣上「亡國之君」的帽子,實際上卻是「不是末代君王的末代君王」。南唐的第一位君主李昪,也就是李璟的父親,本身就是一個出身苦寒的人物。據陸放翁雲,先主李昪「生長兵間,性節儉,常躡蒲履,用鐵盆盎。暑月,寢殿施青葛帷,左右宮婢裁數人,服飾樸陋。」

李昪在位七年間,穿用蒲草作成的鞋子,宮中盛器也是尋常百姓所用的鐵盆,夏天最熱的時候,寢室所掛的帳子也是葛布所制,左右婢女,恐怕都沒有唐朝一個像樣官員家裡的多。李璟在這樣一個至儉至樸的環境中長大,雖沒有經歷過父親的戎馬血淚生涯,卻也是耳濡目染,必然在本性中存有謙收內斂之意。

而其子李煜就不同,他自小志在山水,無意爭位,在李璟病逝的同年,才被無奈立為太子,數月後即登基,也就是說,他人生的前24年都是在歌舞昇平中度過的。登基以後的李煜更是酷好佛事,聽天由命,直到趙匡胤兵臨城下,他還每天與臣下設宴酣飲,借酒澆愁。

如果說李煜在位時已經很難力挽狂瀾了,那麼李璟在政時,南唐或許還有生機可尋。尤其是他在父親李昪的薰陶下,早已有效慕古聖賢之心。但值得注意的是,李璟在繼位之前,其父李昪雖施行了一系列的富國安民政策,諸如輕徭薄賦、興修水利、大辦教育等,但唯獨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強兵。

李昪的息兵安民雖在周邊國家獲得了美名,卻為南唐的滅亡埋下了一顆炸藥。李璟繼位後,重文輕武的他更無心兵事,傾心於國家的文化事業發展。這就像是一個尚未長好身體的孩子,被父母從小培養文藝能力,終將成為一個腹有萬卷詩書,手無縛雞之力的才子。在李璟統治下的南唐文化繁榮、政治清明,但在軍閥混戰的時代只能算是一道不堪一擊的風景線,人共賞之,也更覬覦之。

在別國的不斷挑釁中,李璟陷入深深的憂思,他開始懷疑「善交鄰國,勿輕言兵」的外交政策是否只是一場「單相思」,在反覆的掙扎後,他內心也燃起了外戰之意。自己還未站穩了腳跟,就企圖搶掠他國,這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伐閔、爭楚之後,南唐在一瞬間成了半身殘廢。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國力損半的南唐再也無力攻襲了,但也難保他國不起賊心。此後,堂堂一國之君在外敵來犯時頻求和、去帝號、割土地,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悽風苦雨之境。

面對這個日漸式微的國家,李璟的內心必定是五味陳雜的。悔恨、羞愧、惶恐、憤怒、失落、迷茫……萬種愁緒一起湧上心頭,這一切無人能解,只能寫在詞裡。

這首《攤破浣溪沙》就是在彼時所寫。我想李璟在寫這首詞時,一定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遺世獨立在蒼茫天地間。他把千愁萬恨都交予了上天,這首詞也不知不覺地成了他那時心境的最傳神寫照。

我這個自雲從來不為俗事而皺眉頭的人,每每讀這首詞時,都眉心鎖成千萬縷,愁心跌到最低谷。這裡的每一個字,都如此地深妙、幽微,而「小樓吹徹玉笙寒」也絕不僅僅是王國維所說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

無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無論他有怎樣的經歷,只要他有一顆足夠敏覺、善於感發的心,讀至「小樓吹徹玉笙寒」,都會自然而然地陷入到詞境裡,想到生命當中也曾有這麼一刻,「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的時刻。

即便是短短的「倚闌幹」三個字,也全然勝卻了所有高超技巧的修辭,這才是真正的「大音希聲,大愁無言」吧。

讀這首詞的時候,我懂得了什麼叫「大詞」。大詞就像「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就像「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就像「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就像「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就像「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些詞之所以餘音繞梁,千年不絕,之所以讓人恨不得把每一個字都吟讀萬遍,是因為詞人刻骨銘心地體驗到了人類所共有的情愫,他將一顆完整無遺的心毫無私意地交予了上天。那一行行跌落在筆端的字句,則是來自於上天的神意,不失於一瞬而歷經千年,讓那些同樣善於感發的心像他一樣在凋傷、搖蕩、悲涼中悼嘆。

文/玄枵

相關焦點

  • 李璟的《攤破浣溪沙》:一處閒愁,成就佳品
    李煜被譽為"千古詞帝",王國維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堪稱中華詞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李煜詞的成就,得益於他的才華及其人生經歷,也和他的遺傳基因有重要的關係。他的父親李璟在詞的創作上,也是一個天賦極高的人。
  • 詞壇高手無聊,將300字的《醉翁亭記》改成100字的詞,出神入化
    歐陽文忠公當年被貶至安徽滁州,在這裡他不失風雅之志,洋洋灑灑寫了300字,不但意境優美,而且以文為戲,金句頻出,用文字寫出了畫工都畫不成的美景,可謂將文字玩得666。所以對於中學時老師要求全文背誦,現在想來也是沒什麼怨言的。
  • 落榜才子愁得睡不著寫首詞,無一雨字卻句句寫雨,最後5個字驚豔
    兩宋文壇詞手如雲,要找到其中的高手,其實有個最簡單的辦法:讀一讀他們寫雨的詩詞。雨是古詩詞中最典型、最能考驗筆力的意象之一,唐詩中的雨一般都寫得頗為大氣和傳神,而宋代文壇中的雨則別具一番柔腸之氣。全詞最大的物點是:通篇無一雨字,卻句句都在寫雨。為了讓讀者知道這是寫雨,而又刻意不用這個「雨」字,詞人一開篇就別具一格,用「一聲聲,一更更」兩組疊詞,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雨的淅淅瀝瀝。這樣的開篇詞人雖沒有出場,但一個「愁」字已藏在了字裡行間,為何會聽得如此真切?正是因為他心中萬般愁苦。
  • 沒幾個人敢寫的詞牌,全文僅16個字,三流詞人寫了一首就站穩腳跟
    提到《泌園春》,世人想到的必然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提到《水調歌頭》,世人想到的必然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提到《念奴嬌》,世人想到的必然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提到《虞美人》,世人想到的必然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銷》,美人遲暮的哀嘆,流露濃厚的感傷情調
    《山花子·菡萏香銷》,是一首懷人思遠的詞。又名"添字浣溪沙""攤破浣溪沙""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後闋兩平韻,一韻到底。⑵菡萏:荷花的別稱。⑶西風愁起:西風從綠波之間起來。以花葉凋零,故曰"愁起"。⑷雞塞:這裡泛指邊塞。⑸徹:大曲中的最後一遍。"
  • 李清照「狂妄」之作,一篇文批了6位詞壇頂級高手,後世爭議千年
    李清照的才情已不必多說,宋詞十大高手她從未出過前五,而《聲聲慢》也是各類宋詞排行榜中的前五。李清照的霸氣和膽識其實也不用多說,《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10個字,就是一代才女的骨氣;而《題八詠樓》中「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的14個字,則是一代才女的膽識。但這兩首經典,卻並不是最囂張的李清照,她還有一首被史學家斥為「狂妄」之作。
  • 李煜短短4句「寫愁」詞,寫出王國維的「無我境界」,被世人盛讚
    李煜是我國詞壇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雖然不是一位稱職的君主,但是他在我國晚唐時代的詞人之中,是當之無愧的詞聖。李煜的詞,大致分為降宋以前和降宋以後兩個階段。而「鉤」又是金屬,李煜不用柳葉,也不用其他,用「鉤」字更能順應當時的「涼」。
  • 一個把愁字寫得最朦朧的男人
    馮延巳,他的詞開宋一代之風氣,詞風影響了後世的歐陽修,晏殊等人,而且他還是南唐後主「千古詞帝」李煜的老師,但後世對他的了解很少。起碼他的名字就會讓許多人讀錯,馮延巳的巳我是讀成自己的已的,其實這個字是「巳」,讀作si(嗣)音。
  • 秦觀最看不開的一首詞,寫出愁的最高境界,最後7個字被爭論千年
    在宋代詞壇,最看得開的人大概是蘇軾了,一生豁達的東坡無論身處何境,總能找到安慰自己之處,這是他的天賦。可惜蘇軾一生看重的後生秦觀,終究沒達到他這樣的境界。秦觀少時有才,令蘇軾和王安石驚為天人,蘇軾甚至把他和屈原、宋玉相提並論。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一生坎坷,兩次落第後好這不容易靠著蘇軾的舉薦,當了個小官,沒過幾年卻因讒言被貶,開始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 詞壇鼻祖《花間集》:什麼是「詞」?
    講完了《莊子》,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另外一個主題:詞壇鼻祖《花間集》。詞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地位不用過多介紹,但我們接觸的詞其實很少,本質上來說除了極少數愛好者以外,很難有人畢業後還能夠產生美好的情感。但文人總是很難耐得住寂寞,除了嚴肅的創作之外,還總想寫一點娛樂性的東西。如果把詩往娛樂的方向去寫,這會讓很多所謂的正人君子很不適應,所以很多文人不但能寫嚴肅的詩,還能寫詞。寫詩的目的是為了「以詩言志」,寫詞的目的是為了「自娛自樂」。
  • 詞中之帝李煜父親的一首絕美之作,被譽為「詞中神品」,不輸兒子
    相信說起南唐後主李煜,很多讀者都不陌生,畢竟在古代文人中李煜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不僅曾是南唐君主,在詞壇也是闖下「詞中之帝」的美稱,他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
  • 李煜很沉痛的一首詞,不輸《虞美人》,短短幾句令人斷腸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代詞帝李煜的絕命詞。在他寫完這首《虞美人》沒多久,就被宋太宗趙光義賜死。他是個失敗的國主,卻是個成功的詞人。在降宋之前,他也寫詩填詞,但是他為後人所熟知的幾首詞都是寫於被俘虜之後。
  • 南唐中主李璟最著名的一首詞,小樓吹徹玉笙寒,也成為千古名句!
    李璟何人也?筆者在這就多贅述一下吧!南唐後主李煜想必大家對他並不陌生吧。來看看李煜的這首代表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下應該記起來了吧?沒錯,就是這個亡了國,還淪為了階下囚的皇帝-李煜。而李璟就是李煜的父親,南唐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文學造詣極為深厚,尤工詞!
  • 一位詞人,雨中寫下一首詞,道盡孤愁,被歷代尊為詞壇中的絕品!
    白居易說:「愁見灘頭夜泊處,風翻暗浪打船聲。」秦觀說:「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賀鑄說:「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是,在「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詞人蔣捷筆下,同是「聽雨」,同是「敘愁」,卻能寫出迥然不同的感受。下面要說的就是《宋詞三百首》中,詞人蔣捷雨中寫下的那首被歷代尊為詞壇絕品的——《虞美人·聽雨》。
  • 一首別具一格的《如夢令》,來自睡不著的秦觀,無一愁字句句是愁
    提到《如夢令》,不得不提的就是李清照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詞成就了李清照曾讓李清照一詞成名。其實仔細看這個詞牌,單調33個字,內含一疊韻,充滿著樂律和靈動,不誇張的說李清照的這首詞之所以能如此動人,和這個詞牌名本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
  • 史上最經典的婉約詞之一,開頭14個字足以驚豔萬古
    詞大致分豪放、婉約兩種風格,說起來婉約詞更像是詞家正宗。一來婉約詞出現較早,唐代五代及北宋的詞作大多都屬婉約風格;二來詞本是音樂樂曲的唱詞,豪放詞的基礎是講究以詩為詞,而婉約則講究合音合律,審音度曲,與音樂緊密結合。也正因此,即便宋詞發展到南宋後豪放詞風靡詞壇,婉約詞也從來不落下風。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全篇沒有一個「愁」字,卻句句寫愁
    公元835年,杜牧由淮南節度使升任監察御史一職,從揚州出發奔赴長安,但是風流倜儻的杜牧卻捨不得當時在揚州認識的歌妓,遂寫此詩表達分離的心情。這首詩短短28個字,堪稱是「黯然銷魂」的代表佳作,整首詩沒有用一個「悲」或者「愁」的字眼,但卻句句都離不開愁,寫得是如此的坦率和真誠,也道盡了多情和無情之間的關係,直到如今我們細細品讀,依然能夠感同身受,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
  • 五代一首沒有槽點的帝王詞,句句都是名句,開北宋一代風氣
    兩宋是詞最輝煌璀璨的時代,而宋詞的輝煌,離不開唐代和五代文人對詞的發展貢獻。從最初的民間曲子詞,到溫庭筠的文人填詞,再至五代馮延巳、李璟、李煜等人對詞的風格境界的開拓,這些都深深影響著宋詞。且來欣賞李璟的這首《攤破浣溪沙》:攤破浣溪沙南唐·李璟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 愛唐宋詞:「小樓吹徹玉笙寒」這首詞真能跟屈原的《離騷》比嗎?
    這個評價未必當真,因為馮是臣,李是君,雖然君臣互賞,但臣子拍馬屁再正常不過,這個記載至少說明李璟自認這句寫得好,馮也很解其中滋味(馮當然是詞中高手),獨獨選出這樣一句來拍,拍得李璟龍心大悅;這首詞真的高明到了可以跟屈原相比了嗎?是個問題!我們覺得,要真正要弄懂這首詞,需要了解時代背景:五代十國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 詞壇雙姝竟相豔,奈何世間多薄情
    其實要是真箇說起來,三言兩語間又怎能說得清易安的曼妙。只是若是誰人提起了李清照的名字,大家會心一笑,那就夠了。易安的才名,古今皆知,但恐怕少有人知的是彼時還有一位女詞人能與易安齊名,她就是被稱作「斷腸才女」的朱淑真,兩人可以稱得上是詞壇雙姝,詞風迥異,各自為詞壇留下了別樣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