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細雨,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總和「離愁別恨」是難捨難分的。
溫庭筠說:「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白居易說:「愁見灘頭夜泊處,風翻暗浪打船聲。」秦觀說:「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賀鑄說:「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但是,在「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詞人蔣捷筆下,同是「聽雨」,同是「敘愁」,卻能寫出迥然不同的感受。下面要說的就是《宋詞三百首》中,詞人蔣捷雨中寫下的那首被歷代尊為詞壇絕品的——《虞美人·聽雨》。
公元1267年,南宋被元軍所滅。生逢宋元之際的詞人蔣捷,在經歷了國破家亡的這一滄桑變故後,抒寫了很多離愁悲苦的詞作,其中這一首《虞美人·聽雨》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虞美人·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詞云:少年時代,在歌樓上聽雨,紅燭昏暗的燈光映照著輕盈的羅帳。中年時代,在他鄉小船上聽雨,茫茫一片細雨灑在江面,空中傳來陣陣孤雁的哀鳴。
如今是鬢已成霜的老者,獨自在僧廬下,聽窗外點點細雨。想到一生中的悲歡離合,總是那樣的無情。既已如此,就不必再去感慨,任憑它隨那綿綿細雨,在臺階前一直滴到天明。
這首《虞美人·聽雨》是詞人蔣捷在雨中,通過回憶一生中的時光,依次寫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將自己平生的悲歡離合加以滲透,而寫下這一首詞。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雖是抒寫了一個歌樓的場景片段,但卻包含了很多意象:「歌樓」、「紅燭」、「羅帳」等糜麗的意象同時出現,抒寫出詞人少年不羈放蕩的情懷。
少年時代,在紙醉金迷的娛樂場所,一擲千金,詞人沉酣在自己年少輕狂的人生中。這時,他聽到的雨,就增加了燈紅酒綠的意味。詞人開篇以這樣一個歡快的圖面,來反襯下文自己處境的悽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在秋江之上,飄起綿綿細雨,天空中傳來孤飛大雁的叫聲,此時,已是壯年的詞人在客舟中聽雨。
句中的「客舟」是漂泊天涯的象徵。此時,孤愁與懷舊的感受時時湧在詞人心頭。詞人在一葉「客舟」的四周,點綴了「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蕭條的意象,映襯出自己漂泊無定的遭遇和心中悽苦的感受。
壯年之後,詞人了遭逢兵荒馬亂的時代,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蹣跚前行,一腔離恨、萬種孤愁都已蘊含在這一幅秋江細雨的畫面中。
第三幅畫面,「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是抒寫詞人當前處境。
一個鬢已成霜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此時詞人蕭索處境,以及悽苦的心情,在短短的十幾個字中,一覽無餘。自己的國家己經易主,少年時代的歡樂,壯年時代的憂愁,已隨細雨而去。這時,他再聽到雨聲,已是木然,已是無動於衷,心中再也泛不起任何波瀾,只有「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縱觀這首《虞美人·聽雨》,以時間為序,選取了詞人一生三個「聽雨」的片段,通過對比,抒發出詞人悲苦悽涼的心情,讀罷令人不禁潸然淚下。詞人蔣捷雨中寫下的這首詞,道盡天涯孤愁,被歷代尊為詞壇中的絕品!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回顧:
1:詩句大全:那些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的優美句子!
2:15條有趣的歇後語,個個精闢,句句在理!
3:史上最強詩詞大全500句,濃縮精華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