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京兆,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於洛陽。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進士。當上文林郎,授職開德府教授。3年後辭職回家。又兩年,被重新任命為雍錄。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陳與義母親逝世,回汝州服喪。結識汝州知州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任太學博士。後來又升任符寶郎,但不久被貶為陳留酒監。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陳與義自陳留南遷避難,經湖北、湖南、廣東、福建。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夏,陳與義抵達南宋首都紹興。改任中書舍人,兼掌內製,拜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身份知湖州,又召為給事中。後以顯謨閣直學士身份任江州太平觀提舉。但是有的宰相不喜歡陳與義,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授參知政事。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後來因病,重新以資政殿學士身份知湖州。宋高宗十分關心他的身體,於是回臨安改任洞霄宮提舉。
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九歲。
陳與義的詩詞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於這樣的詩。南渡以後,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著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鬱悲壯,痛恨於金兵南侵,無奈於朝廷苟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
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於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於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於江西詩中的改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嶽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嶽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遊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餘日亭午,樹影一時正。… 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致。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於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臨江仙》中的"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胡仔、黃□等人對他也有較高的評價。總的說來,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周葵編,共10卷,早佚。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稚箋注《 簡齋詩集》30卷(附《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並附印元刊《 陳簡齋詩外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胡注過於簡略,今人白敦仁有《陳與義集校箋》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人物評價
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淨,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後,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託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鬱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