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陳與義是誰?他有哪些貢獻?

2020-12-12 麗花聊歷史

祖籍京兆,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於洛陽。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進士。當上文林郎,授職開德府教授。3年後辭職回家。又兩年,被重新任命為雍錄。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陳與義母親逝世,回汝州服喪。結識汝州知州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任太學博士。後來又升任符寶郎,但不久被貶為陳留酒監。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陳與義自陳留南遷避難,經湖北、湖南、廣東、福建。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夏,陳與義抵達南宋首都紹興。改任中書舍人,兼掌內製,拜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身份知湖州,又召為給事中。後以顯謨閣直學士身份任江州太平觀提舉。但是有的宰相不喜歡陳與義,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授參知政事。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後來因病,重新以資政殿學士身份知湖州。宋高宗十分關心他的身體,於是回臨安改任洞霄宮提舉。

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九歲。

陳與義的詩詞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於這樣的詩。南渡以後,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著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鬱悲壯,痛恨於金兵南侵,無奈於朝廷苟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

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於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於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於江西詩中的改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嶽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嶽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遊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餘日亭午,樹影一時正。… 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致。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於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臨江仙》中的"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胡仔、黃□等人對他也有較高的評價。總的說來,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周葵編,共10卷,早佚。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稚箋注《 簡齋詩集》30卷(附《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並附印元刊《 陳簡齋詩外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胡注過於簡略,今人白敦仁有《陳與義集校箋》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人物評價

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淨,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後,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託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鬱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相關焦點

  • 陳與義的詩有哪些?陳與義的詩詞全集44首
    宋代詩人陳與義,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
  • 古代歷史,洛中八俊陳與義,客子光陰詩卷裡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洛中八俊陳與義。相對官場生涯,作為詩人的陳與義,似乎更有作為,對後人的影響更大,可以說,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應該在詩詞方面。錢錘書先生曾評說陳與義是北宋南宋之交「最傑出的詩人」。陳與義年輕時詩文俱佳,早有文名,同輩都不敢與他比。
  • 陳與義是誰?語文高考題找這麼冷門的詩人和詩作,究竟有無意義?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眾所周知,作為吟詠性情的一種文學體裁,詩歌是具有很強抒情性質的。所以,我們在學習和理解古詩詞的時候,勢必要對詩作的作者有一個大致地了解。那麼,這首《題許道寧畫》的作者陳與義是何方神聖了?說實話,對很多普通詩詞愛好者而言,他真不是很出名的人。
  • 宋代名人大觀 陳與義:壯歌一曲伴大宋
    本報記者 李 喆 只要陳與義把自己的作品一念,大家立馬畢恭畢敬,洗耳恭聽,誰也不敢在這方面和他較量。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兩宋之交著名的愛國文人。他用詩打動了宋朝的兩個皇帝,也用詩鼓舞了宋朝無數熱血志士。
  • 陳與義 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
    當年近半百的陳與義靜坐在青墩鎮僧舍前的閣樓上,看一輪明月悄悄從樹梢爬出,故鄉洛陽的一草一木都生靈活現地展現在他腦海,半生的顛沛流離都化作一聲輕輕的嘆息。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政和三年進士,累遷太常博士。紹興年間,歷任兵部員外郎、遷中書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學士、知制誥。政和七年,拜參知政事,成為南宋的一員重臣。
  • 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陳與義(曾寓烏鎮的歷史人物)
    他亦從政,北宋徽宗政和年間,24歲的陳與義就開始任職,但仕途艱險,有得意之順,也有遭貶之苦。靖康之變,金兵南下,陳與義就隨宋室南渡。高宗紹興元年(1131),他到京都臨安(杭州)任職,又出知湖州,再被召入朝任「給事中」,但同樣是官場不得志。
  • 宋·陳與義《臨江仙》賞析
    當曾經的宮闕成了塵土,當舊日的亭臺成了遺蹟,誰還能在靜默的往事裡悠然穿行呢?南宋的統治者們選擇了偏安,並且漸漸開始沉醉於江南的煙雨;但是,對於那些有血性有骨氣的人們來說,靖康之變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人們都記得,那時候,大金鐵騎踏破河山,只留給大宋人民水光邊的殘破夢幻。只不過,統治者無心收復河山,人們再悲傷再掙扎,也無濟於事。
  • 陳與義《春寒》詩賞析
    ——宋·陳與義《春寒》賞析春寒宋·陳與義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陳與義是兩宋之交的一位詩人,詩作細膩,自出機杼,意境深遠,晚年之作頗有老杜之風,在詩壇自成一家,頗負盛名。如果大家留心的話,陳與義就出現在2020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的詩歌鑑賞題中。主要考察的是學生體味作者觀摩畫作,想像畫卷內容的能力。提醒我們在詩歌鑑賞時要做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同時也得注意「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
  • 五代十國中南宋詩人陳與義,他在浩瀚的星空中如海洋之星一樣璀璨
    陳與義學習他人的作品,通過不同的視野寫作,不斷的改變,不斷的創新,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被歷代讀者所認可。陳與義,字去非,他中過進士,在當時很多人通過考試考取進士做官是非常難的。陳與義在朝廷也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官員。如果不是他在文學上有很大的成就,也許我們就會忘記,歷史上還有這麼一位人。
  •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歷史上,每次朝代更迭,國破家亡的主題便會出現在詩詞文賦中。正所謂寫不盡的哀傷,道不盡的思念。杜甫寫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南唐後主李煜這樣寫: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陳與義寫這首詞時,已是不惑之年,曾是少年才俊,卻是生不逢時,在他37歲那年,遭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他的後半生就只得隨著南宋朝廷過生活了。
  • 「詩俊」陳與義十首經典詩詞,唯美感傷,道盡故國情懷
    2019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有一道古詩閱讀題,選的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一首詩《題許道寧畫》。結束之後,很多人都說怎麼如此冷門的詩人會出現在高考試卷上?也對陳與義產生了一些關注。其實陳與義並不冷門,只是相比其他大詩人、大詞人而言,他的知名度小了一些,但這並不能影響他的個人成就。
  • 登嶽陽樓二首·其一——宋·陳與義
    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上嶽陽樓,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這兩首就是其中之一。
  • 陳與義此詞,豪放處可比蘇軾,真是人間絕句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陳與義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詩人,他與黃庭堅、陳師道合稱江西詩派的「三宗」,陳與義還善於填詞,今存詞十餘首,其詞豪放處近於蘇軾。
  • 陳與義:少顯詩名志躊躇,南渡逃難空悲嘆
    無怪乎宋徽宗偶然間看到他這組詩,就立馬召見他,賞識之情溢於言表,頗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在旁人看來,這是多大的榮耀啊!自此,陳與義名聲漸響,成為大家眼中的「潛力股」。彼時的他,年輕有為,躊躇滿志,雖不是位居要職,但也算前途無量,更何況還被皇帝賞識,才名遠播,人生正要精彩。
  • 寫「扁舟三日秋塘路」的詩人陳與義借病為由三日去旅遊,偷賞秋荷
    怕的是詩人做了市長,有權推廣他的幻想,把他的幻想變成行政舉措。也是特例而不是笑話,但是歷史上遭遇過詩人市長?唯一可以解釋的是詩人一茬一茬地長,幾乎每一任都有。而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放在當下,應該頒發一個愛國獎項。他的詩詞只存詞19首。
  • 陳與義後期的詩作也要算一支支雄健慷慨的時代悲歌
    錢鍾書語從此,不但開拓了詩人創作的視野,拓寬了詩歌題材的領域,也深化了對生活的感受,更加深了對杜詩的認識,使他後期的詩作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有了弘亮沉著、雄闊慷慨的風格。靖康元年(1126)正月,陳與義「自陳留尋避地,出商水,由舞陽次南陽……」他是在酒監任上,因戰亂南奔,途經商水小憩之後,出發前寫了一首詩,也是他南逃途中第一首詩: 東風吹拂柳枝,正是早春時節。詩人在商水西門同故交舊友依依話別的時候,談起眼前這艱難時勢來。歲華剛剛開始,都下士民就流離失所,誰不流下危亡痛苦的眼淚?
  • 歷史上的名將郭子儀,究竟為中唐的穩定做出了哪些貢獻?
    歷史上唐代宗的繼位,標誌著則是中唐歷史的開端。不同於往日的盛唐氣象,唐代宗繼位之時的唐朝,實際上已經岌岌可危。因為在唐代宗繼位後,邊疆垂危百廢待興,叛軍殘餘則虎踞河北。可見,於此形勢之下,想要恢復往日的盛唐似乎已經不太可能,因為當下之急便是要維持諸基本的穩定。
  •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陳與義寫下平生絕望之作,二十餘年如一夢
    陳與義是那個時代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和詞人,正是經歷了這樣的一種變故,不僅令他骨子裡充滿了憂愁,同時對於人生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令這首詞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的悽美,無論是家國之恨,還是自己骨子裡的悲傷,那麼在這首詞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悲痛欲絕。
  • 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家,他都有哪些貢獻?
    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家,他都有哪些貢獻?在中國古代,有一位集許多學科大成的人物,在很多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詣,大家在歷史中了解過他,一說的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可是他對科學的貢獻並不被世人深入了解,他是元代的著名科學家。
  • 陳與義的一首《臨江仙》,蒼涼悲愴,滿目皆是物是人非
    陳與義是宋朝的著名詩人,他詩學杜甫、詞近蘇軾,文學成就極高。他生活與南宋與北宋之交,身經國破家亡之苦、偏守一隅之困,因此,對於家國之難感觸頗深。對於不了解詩詞的朋友來說,可能並不熟悉陳與義其人,但其在詩詞領域裡有著極高的造詣,被後代的江西詩派詩人列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正因為身處國破家亡的時代,陳與義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深刻,他的一首《臨江仙》中,便抒發了這種黍離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