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陳與義《臨江仙》賞析

2020-12-12 百家號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人世間有許多事是不堪回首的,比如遠去的青春,比如逝去的愛情,比如曾經的知己,比如絢爛的年月。有時候,真覺得回首往事需要幾分勇氣,畢竟流光無情,多年以後,物是人非,縱然回到曾經熟悉的地方,見不到曾經風雨同路的人,聽不到曾經雲天之下的笑聲,也只是徒增煩惱。

當然,若是經歷了江山變遷、王朝更迭,往事就更讓人不敢靠近。當曾經的宮闕成了塵土,當舊日的亭臺成了遺蹟,誰還能在靜默的往事裡悠然穿行呢?南宋的統治者們選擇了偏安,並且漸漸開始沉醉於江南的煙雨;但是,對於那些有血性有骨氣的人們來說,靖康之變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人們都記得,那時候,大金鐵騎踏破河山,只留給大宋人民水光邊的殘破夢幻。只不過,統治者無心收復河山,人們再悲傷再掙扎,也無濟於事。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南渡後,召為兵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知制誥,官至參知政事。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

陳與義性格沉穩,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願向他袒露心跡或請求他指點迷津。當時,丞相趙鼎建議應該收復中原,宋高宗主張議和。陳與義贊成對金用兵,反對議和。宋高宗雖然道理上認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甘心於偏安江南,以求苟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復中原,十分失望,便以病託辭退職。 失去了骨氣的時代,縱然有幾個未失志氣的人,也改變不了局面。事實上,那時候也有過嶽武穆,有過韓世忠這樣正義凜然的將軍,但是結局又如何呢?南宋到底還是在西湖之畔安置了下來,從此開始了醉醺醺不知人間幾何的日子。如陳與義這樣的詞人,也只能借著詞句,抒發心中的憤懣,如此而已。 這首詞大概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對於偏安的朝廷,他無力改變什麼,只好退居。但是,這個心存正氣的詩人,終究難以忘記江山搖落的恥辱。他追憶起二十年前的洛陽舊遊,那時候還是徽宗政和年間,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遊賞之樂。可是後來,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顛沛流離,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南遷之後,卻選擇了苟且偷安。此時,憶起當年往事,怎能不百感交集!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想必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仿佛突然之間,我們已經遠離了曾經的美好,遠離了往日的瀟灑,變得寂寞,變得蕭索,變得乏味。都說年華似水,可是多年以後,我們感到的卻是流光易逝,歲月如霜。

往事悠悠,如雲煙般飄蕩在那裡。雖然我們總說往事不堪回首,但是我們又總是忍不住推開時光之門,去到遙遠的從前,看看來時路上見過的花木、賞過的雲月。午橋在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詞人清晰地記得當年與幾個知己好友在橋上暢遊對飲,那時候,他們都英氣逼人,豪氣幹雲。不難想像,對飲之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何等暢快淋漓!

月下的人間,曾經令人沉醉。有雲淡風輕,有月明星稀,更有詩酒相酬,那樣的畫面,無論何時都令人沉醉。很顯然,年輕的時候,那樣的情景時常出現。那時候,他們有最美好的願望、最詩意的情懷,所以,許多個同樣的夜晚,他們舉杯暢飲,將雅趣與逸興賦予橋頭明月。多年以後,想起當時的情景,詞人恐怕還會感動。只不過,感動之餘,再想想此時的處境,又會生出無盡的傷感。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沒有濃墨重彩,只是淡勾輕勒,便將午橋上會飲的畫面刻畫得無比詩意。涉筆至此,橋中豪英,橋下長溝,橋畔杏花,橋上明月,這幅雅人高士夜飲之圖,動靜制宜、形神兼備,怎能不令人神往!而徹夜競吹的笛聲,更是將整個夜晚的詩意,拉得無比綿長、無比悠遠。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便是如此。陳與義就在此時的人間,回憶著彼時的情景,從流水到杏花,從月色到笛聲,仍舊無比清晰。可是轉念之間,他明白這並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於是,只是瞬間,豪酣轉成悵悒,便有了下闋的感嘆。

他想起了二十多年來人世間發生的那些事,想起了金人的鐵蹄,想起了宋人的退避,想起了戰火的無情,想起了生命的凋零。靖康之變,讓太多人漂泊苦恨。那些曾經的知交,在經歷了那場巨變之後各自零落,於是盛會難再,這讓詞人深感遺憾。

是的,二十多年,只如噩夢一場。他雖然還存活於人間,但是回憶起那些戰火瀰漫、河山破碎的日子,卻也是觸目驚心。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融入其中不只是詞人個人身世的感傷,更有國土淪喪、時局危殆的憂憤。

「閒登小閣看新晴。」面對滄桑變遷,除了看淡,還能如何?世事本就多變幻,今宵觥籌交錯,明朝各分西東;今年花間攜手,明年兩處天涯。太多執念,只能讓自己深陷悲愁而已。詞人沒有接上文繼續抒發悲嘆,而是從那樣的情緒中轉出來,轉向風輕雲淡。

當然,世間之人沒有誰能真正做到笑看風雲聚散,陳與義恐怕也做不到。他的心中仍有悲傷,可是他不願永遠陷在那樣的情調之中。所以,這個夜晚,閒得無聊,他便登上小閣樓去看新霽後的月色夜景。雖然世事茫茫,變幻莫測,至少還有天邊的月亮給他些許慰藉。有時候,當你放下執念,滄桑也就只如縹緲雲煙。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因為將悲憤轉化為了曠達,關於國家的興亡盛衰,關於自己的流離失所,關於知交的零落天涯,也就不再沉重地壓著心門。於是,詞人有了看新晴、聽漁唱的心情,雖有無奈,但更多的卻是淡然。

這首詞節奏明快,渾成自然,水到渠成。彭孫遹說得好,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逐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於平淡。每次想起這首詞,總能想起那詩酒流連的畫面,總能想起那杏花疏影裡的笛聲。當然,還有那夜深時的漁歌。千百年後,功過是非、成敗得失,都已化作雲煙。古今之事,當時雖能引起無數人悲喜,最終都盡付漁唱樵歌。要知道,漫長的歲月,可以了卻所有的悲歡離合。

夢裡不知身是客

人生如夢,來去匆匆。幾番聚散,幾度秋涼,已是燈火黃昏。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這樣的況味,總是避無可避。畢竟,遙遠的紅塵,我們只如浮萍。

相關焦點

  • 古詩文學習086:九年級下冊,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宋]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注釋①選自《陳與義集·無住詞十八首》(中華書局2007年版)。臨江仙,詞牌名。洛中,指洛陽。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宋代詩人。②〔午橋〕在洛陽城南十裡。
  • 陳與義的一首《臨江仙》,蒼涼悲愴,滿目皆是物是人非
    陳與義是宋朝的著名詩人,他詩學杜甫、詞近蘇軾,文學成就極高。他生活與南宋與北宋之交,身經國破家亡之苦、偏守一隅之困,因此,對於家國之難感觸頗深。對於不了解詩詞的朋友來說,可能並不熟悉陳與義其人,但其在詩詞領域裡有著極高的造詣,被後代的江西詩派詩人列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正因為身處國破家亡的時代,陳與義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深刻,他的一首《臨江仙》中,便抒發了這種黍離之悲。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詞,杏花疏影,往事如夢
    宋詩群體江西詩派有著「一祖三宗」之說,即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指的是江西詩派在詩歌創作上所尊崇的幾位詩人。今天就來分享一首它的三「宗」之一陳與義的詞,我個人感覺其造詣頗高,當屬一流佳作。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詞人也因之開始了流亡生涯,飽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經顛沛流離。 陳與義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
  • 陳與義《春寒》詩賞析
    ——宋·陳與義《春寒》賞析春寒宋·陳與義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陳與義是兩宋之交的一位詩人,詩作細膩,自出機杼,意境深遠,晚年之作頗有老杜之風,在詩壇自成一家,頗負盛名。如果大家留心的話,陳與義就出現在2020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的詩歌鑑賞題中。主要考察的是學生體味作者觀摩畫作,想像畫卷內容的能力。提醒我們在詩歌鑑賞時要做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同時也得注意「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
  • 宋代名人大觀 陳與義:壯歌一曲伴大宋
    他說:「咱大宋兩位『先帝』還在人家手裡押著呢,如果不跟人家議和,恐怕人家要『撕票』的。」  陳與義贊成出兵,聽了之後便委婉地說:「如果議和成功,倒是比用兵強;如果議和失敗,那早晚還得兵戎相見。」雖然高宗表面上同意陳與義的觀點,但實際上,他寧願只擁有半個中國,生怕動兵會影響兩國「邦交」,讓他連這麼一個窩囊皇帝都當不成。
  • 只有經歷苦難人生,才能寫出傳世佳作:陳與義《臨江仙》讀後感
    不過,自古至今,文人的詩裡詞中總有戀舊詞句,總寫過去如何如何,或許是謀篇布局的需要,以形成一種對比,產生一種反差,給人加深印象,陳與義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就是一例。這是一首撫今追昔、傷時感世這作。先解題。小閣是小樓,洛中指的是洛陽,舊遊是指過去遊過的地方和交結的朋友。這是作者寫詞回憶一段過去的愉快時光。
  • 陳與義《臨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陳與義,字去非,自號簡齋居士,人稱陳簡齋,著有《簡齋集》。一生作詩六百多首,是宋代重要的詩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裡的一宗。方回《瀛奎律髓》稱杜甫為一祖,而以黃庭堅、陳師道及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直到晚年才開始寫詞,有很高的詞的格調,雖然只有18首,還是受到很高的評價。
  • 遇見陳與義《臨江仙》: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南宋.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六這讓我想起了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虞美人·聽雨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 陳與義《臨江仙》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劫後餘生的感慨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是宋代詞人陳與義晚年為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情景而作的。通過對往昔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和「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是詞中的名句,流傳甚廣。
  • 登嶽陽樓二首·其一——宋·陳與義
    登嶽陽樓二首·其一——宋·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
  • 陳與義《臨江仙》,是範例
    比如宋朝陳與義的《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陳與義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本詞採用對比手法,表現了國破家亡的悲痛無奈。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如下:首先是時間上的對比。上闋寫二十年前的歡聚,下闋寫現在的寥落。
  • 觀宋填詞103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有人說陳與義像極了蘇東坡
    前言第一次讀到陳與義的《臨江仙》,就被」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十個字驚豔。我以為這是宋詞中最有風韻的意境。打動人心的美妙句子,有時很難描述出原因。但是就因為這十個字,就讓我牢牢記住了陳與義這個人。在這年的端午節,陳與義憑弔屈原時寫下了一首《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前兩句敘事寫時令。
  • 高考詩詞賞析,陳與義再度入選,《題許道寧畫》難理解嗎
    高考詩詞賞析,陳與義再度入選,《題許道寧畫》難理解嗎詩詞隨著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因為風格的不同,衍生了許多派別,在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詩派,叫做「江西詩派」,這個詩派有「一祖三宗」,由前到後分別是杜甫、黃庭堅、陳師道
  • 陳與義此詞,豪放處可比蘇軾,真是人間絕句
    翻檢古詩詞,常常會讀到令人驚豔的詞句,讓人感嘆,這樣的人間絕句,就是再給我八輩子也寫不出,今天小樓推薦一首自覺可稱人間絕句的詞,陳與義的《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這首詞唐圭璋先生認為豪放之處, 可比東坡。
  • 他詩尊杜甫,詞近蘇軾,一首《臨江仙》被稱為神作
    今天說的這位,叫做陳與義。宋朝主要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是杜甫,「三宗」則是黃庭堅、陳師道以及陳與義,他們都遙尊杜甫為師。陳與義有個外號叫做「詩俊」,是洛中八俊之一。陳與義的詩成就非常高,其詩集共有十卷,對後世影響深遠。
  • 陳與義逃亡又恰逢端午,寫了這首詞憑弔屈原,像詩歌一樣雋永有味
    《臨江仙》陳與義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筆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賞析:高聲歌詠楚辭,慶祝端午佳節,流徙天涯只覺時節過得匆匆。石榴花比不上舞女的裙裳鮮紅。沒有人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歌罷楚辭只覺滿簾撲風。如今,萬事雖集於一身,但卻老病傷神。牆東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悽涼。杯中之酒看起來與往年相似,我試著將它澆到橋下的江水,希望江水能帶著它流到湘江去。
  • 2019年高考,陳與義又雙叒叕火了,《題許道寧畫》賞析
    圖片來自網絡其實題畫詩在中小學階段雖然少見,但其實並不陌生。再說作者,高中階段老師教我們的一個重要的詩歌賞析手段就是知人論世。所以高考詩歌鑑賞通常以名家的非名篇詩歌作為考題。如今年的全國卷三卷選取了劉禹錫的《插田歌》,江蘇卷選取了韓愈的《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 這八首《臨江仙》流傳千古,你都知道嗎?
    (以下附上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臨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 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 古代歷史,洛中八俊陳與義,客子光陰詩卷裡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洛中八俊陳與義。相對官場生涯,作為詩人的陳與義,似乎更有作為,對後人的影響更大,可以說,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應該在詩詞方面。錢錘書先生曾評說陳與義是北宋南宋之交「最傑出的詩人」。陳與義年輕時詩文俱佳,早有文名,同輩都不敢與他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