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一個正直的忠貞愛國之士,一生憂國憂民,但卻屢遭奸佞猜忌、陷害,終不見用於君王,以致最後,他寧可自沉於江中,也不願繼續在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世間苟活。如此破釜沉舟的忠烈情懷,自然引起許多文人的共鳴,因此自古以來歌頌屈原的詩篇可說是數不勝數,例如湯顯祖的《午日處州禁競渡》、錢琦的《臺灣竹枝詞》、梅堯臣的《五月五日》等,都是其中的名篇。
《臨江仙》
陳與義
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筆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賞析:高聲歌詠楚辭,慶祝端午佳節,流徙天涯只覺時節過得匆匆。石榴花比不上舞女的裙裳鮮紅。沒有人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歌罷楚辭只覺滿簾撲風。如今,萬事雖集於一身,但卻老病傷神。牆東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悽涼。杯中之酒看起來與往年相似,我試著將它澆到橋下的江水,希望江水能帶著它流到湘江去。
詞人在作品中以「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來表達一種「馬齒徒長」但卻「物是人非」的感慨。其實中國自古有以「酒杯深淺」論交情的說法,也就是看杯中酒的多寡來衡量感情的深淺以及對方的「誠意」度,並且還發明了一種測試「酒杯深淺」的辦法,以在最恰當的時機為對方斟酒。
曾有人就中國古代留存下來的「竹林七賢」圖,研究出古人在測試「酒杯深淺」時,是在酒杯之中做文章。因為在此幅圖中,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酒杯裡裝有一隻木雕小鴨子,在古時,人們稱這種木雕小鴨子為「浮」,宴飲時若想知道對方究竟飲了多少酒,便可直接看酒杯中小鴨子浮沉的程度。小鴨子若沉潛下去,則表示飲酒者相當盡興,若小鴨子一直浮在酒杯上,便表示飲酒者只是虛應一應故事。
陳與義的這闋《臨江仙》不僅緬懷屈原,更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受,無怪元好問在感同身受之餘,也激起他的共鳴,稱讚陳與義的詞不僅具有「不傳之妙」、「愈嚼而味愈出」,確實是讀出了其中滋味。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午節」。其實早在周朝,民間便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總要打掃庭院,掛艾草、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以袪除不潔之物。不過到了今天,一提起「端午節」,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中國偉大的政治家與文學家——屈原。
謝謝閱讀!喜歡小編的可以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