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詩放送!細數古人是怎樣紀念屈原的?屈原為何如此偉大?

2020-12-13 六不和尚

和尚有話說

端午節已過,王和尚再祝各位詩友端午節安康!

但是在過節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品質高潔,一腔忠愛之心可昭日月;他志向遠大,志慮忠純,為拯救楚國殫精竭慮;他浪漫多情,文採斐然,被稱為「辭賦之祖」。但是最可敬愛者,在於他以行動踐行他的理想信念,雖九死其猶未悔!

千百年來,屈原稱為文人膜拜尊崇的對象。司馬遷曾如此評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十七年前,王和尚曾苦讀《楚辭》,遇見不認識的字,就用鉛筆標註讀音。細讀之下被屈原瑰麗的想像和博大的胸懷所折服,更為其蒙冤自沉而傷悼不已。和尚曾寫一首律表達敬仰之情,如下:

懷屈原

挾劍行吟佩彩裳,緒風慘鬱蔽驕陽。

娥眉失眷迷鄉路,荃蕙搖空豔眾芳。

濁世不容頻見棄,丹心怎舍一身藏?

憐君瘦影對牙月,故國沉淵水浩茫。

值此端午節,和尚選取古人吟詠屈原的二十首作品,加以短評,敬獻諸位詩友。希望諸位能夠緬懷這位偉人,而不僅僅是休息過節而已!

紀念屈原經典作品選評

江上吟(唐·李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王和尚簡評

此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開頭四句以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示江上之遊的即景畫面,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前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讚揚,後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結尾四句,承前發揮,回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活畫出詩人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又從反面說明功名富貴不會長在,並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

全詩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能充分顯示出李白詩歌的特色。

古意(唐·孫合)

屈子生楚國,七雄知其材。

介潔世不容,跡合藏蒿萊。

道廢固命也,瓢飲亦賢哉。

何事葬江水,空使後人哀。

王和尚簡評

孫郃,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唐朝末期,朱溫篡唐後歸隱。

孫郃生於亂世,報國無門,唯有隱居獨善其身,故其志趣從詩中可以看出。其詩先肯定屈原的才幹,但是高潔而不容於世,孫氏認為屈原此時就應該隱跡於蒿萊之中。進而他認為天命不可逆,只要不同流合汙也是賢良之舉。因此他不贊成屈原沉沙明志。

孫氏之詩,格調低沉,飽含鬱憤和絕望,詩中看似消極悲觀,其實暗含無奈。但這與屈原之忠誠高潔之精神有違,故此詩顯得卑下了。

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王和尚簡評

這首詩直接、乾脆。屈原首先是忠直之沉,讒而見嫉,故冤死汨羅江。作者對此飽含同情和悲憤,縱然楚江浩渺,但是絲毫不能洗刷屈原的聲名,可發一嘆。

經羅淵吊屈原(唐·張翔)

讜言忠諫阻春霄,放逐南荒澤國遙。

五夢楚蘭香易染,一魂香水渺難招。

風聲落日心逾壯,魚腹終天恨未消。

卻借微香薦蘋藻,海門何處問漁樵?

王和尚簡評

張翔是唐天寶詩人。

這是一首弔古詩。作者經過汨羅江,思及屈原沉江故事,心有所感。屈原忠諫犯人主之怒,而被放逐澤國。雖然他品質高潔眷戀故國,但是終於沉屍江底,帶有無窮怨恨。落日風聲之中,作者感念先賢,想要祭奠屈原,但是時過境遷,已經物是人非,徒增悵惘之情。

這首詩敘述屈原故事,拈屈原離騷詩中意象,用字飽含同情和感慨,表達忠而見疑,潔而被棄的悲憤之情。

祠南夕望(唐·杜甫)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屨,目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古人評註

此近體中《吊屈原賦》也。結亦自喻。此借酒杯以澆塊壘,「山鬼」、「湘娥」,即屈原也;屈原,即少陵也。「牽江色」,「色」字幻妙,然於理則幻,寓目則誠。苟無其誠,幻不足立也。「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寫幻景只似實事,乃思之愈幻,筆墨異人處在此。頻用「山鬼」、「湘娥」,皆說得實有形影聲響,的的驚人。蓋「山鬼」、「湘娥」,皆屈賦寓言,今於「夕望」、「清絕」之餘,恍然遇之。此日之含情,即當年之託興,故曰「萬古」「長嗟」。 如此清絕之地,徒為遷客羈人之所歷,此萬古所以同嗟也。結極有含蓄。

過三閭廟(唐·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王和尚簡評

該詩表達了對屈原的悲憫和同情。全詩撫今追昔,緊緊圍繞「怨」字下筆,語言明朗,詩意含蓄,雋永深遠,深得歷代詩評家的讚譽。

端午日(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王和尚簡評

作此詩時,作者已年老,故而雖逢佳節,但是卻平添許多感慨。作者不願意趨俗,只祈求國事安泰,表現出蕭索低沉的感情。雖然年年榴花開放,但是頭髮卻漸漸斑白,經過歲月的磨練,作者已看透人生,認為人不論賢與愚,都是過眼雲煙,都不可依恃。

這首詩寫得意興闌珊,消極無奈。或許是作者仕途不順,年事已高,故而對一切都感到無奈和悲觀吧。

題武關(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

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牆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

今日聖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

王和尚簡評

這是一首懷古詩,作者行經楚懷王入秦不返之地,懷古興感創作此詩,這首詩中雄心壯志的激情、無可奈何的痛苦、憂國憂民的深沉以及敬仰先賢、感傷自己的情感,具有撼動人心的魅力。

首聯先言行蹤所至,由武關觸發懷古之情,點出楚懷王昏庸客死異鄉;頸聯以鄭袖與屈原對比,一褒一貶,樹立起屈原憂國憂民的形象。頸聯寫眼前景,往事如煙,一切已空,但山檣谷塹依然存在,因此「空」實為不空,是逗發著沉思的歷史,隱入詩人對現實不安的情緒。尾聯一轉,表達詩人對唐王朝的良好祝願,但暗含對唐王朝能否靖疆守土的疑問。

這首詩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三閭大夫(唐·劉威)

三閭一去湘山老,煙水悠悠痛古今。

青史已書殷鑑在,詞人勞詠楚江深。

竹移低影潛貞節,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離騷見微旨,肯教漁父會升沈。

王和尚簡評

劉威是唐末詩人,終生不得志,羈遊漂泊而終。唐末國事崩摧,戰亂頻仍,作者弔祭屈原,帶有自己的一腔悲憤。屈原沉沙江底,千年以來仍然讓人傷痛。楚國滅亡殷鑑不遠,但是唐朝君主仍然無動於衷,故而作者借古諷今,表達對國事的擔憂。貞節之士不得重用,唯有對月嘆息而已。但是如果屈原在世,他會像漁父那樣「與世推移」明哲保身麼?這是作者自問,也是堅持名節的自況吧。

和端午(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有離騷在世間。

王和尚簡評

這首詩悽清悲切、情意深沉。

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一去詎能還」又是無限的悲哀與無奈。此句又有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

於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一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讀楚詞(宋·丘葵)

鶗鴂一聲天地閉,誰知風月有遺音。

清醒已脫塵中蛻,枯槁何妨澤畔吟。

漁父不來湘水闊,重華一去楚雲深。

青鐙半夜書幃冷,照破三閭萬古心。

楚江有吊(宋·寇準)

悲風颯颯起長洲,獨吊靈均恨莫收。

深岸自隨浮世變,遺魂不逐大江流。

霜悽極浦幽蘭暮,波動寒沙宿雁愁。

月落煙沈無處泊,數聲猿叫楚山秋。

屈平(宋·司馬光)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

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

空餘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江上(宋·王令)

浩渺煙波不可名,我來閒自濯塵纓。

久思滄海收身去,安得長舟破浪行。

天闊水雲連黯淡,日間鷗鷺自飛鳴。

屈平死後漁人盡,後世憑誰論濁清。

哀郢 其一(宋·陸遊)

遠接商周祚最長,北盟齊晉勢爭強。

章華歌舞終蕭瑟,雲夢風煙舊莽蒼。

草合故宮惟雁起,盜穿荒冢有狐藏。

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

王和尚簡評

這首詩先從回顧楚國興起和發展的歷史著筆,與其衰落敗亡的結局以及今日遺址荒蕪的景象,作強烈的對比。

第二聯順接上聯意,寫楚國最終由盛而衰,以至為秦所滅。詩人以章華歌舞之短暫映照雲夢風煙之永恆,產生強烈對比,抒發物是人非之感嘆,揭示出歷史發展之無情。

第三聯由歷史的回顧轉為對眼前景象的描寫,悽涼敗落,它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又是當年楚國衰亡的象徵。末聯是詩人對楚之衰亡所作的結論,也是全詩主旨之所在。

哀郢 其二(宋·陸遊)

荊州十月早梅春,徂歲真同下阪輪。

天地何心窮壯士,江湖從古著羈臣。

淋漓痛飲長亭暮,慷慨悲歌白髮新。

欲吊章華無處問,廢城霜露溼荊榛。

王和尚簡評

這首詩首尾寫景,中間抒情,情因景而發。首聯表達時光的流逝的感慨,這是一個胸懷大志、迫切要求報國效命的志士的感慨。第二聯由對屈原的懷想而抒發對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壯志難酬的憤慨,這是傷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窮壯士?江湖自古著羈臣。」寫得極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導致壯士途窮困厄之心;自古以來,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這樣的貞臣節士去國離鄉,放逐江湖。這一切怎不令人頓生怨憤,非淋漓痛飲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發洩。詩的第三聯「淋漓痛飲長亭暮,慷慨悲歌白髮新。」正是表達這樣一種感情。但是,詩人心中那報國無門的怨憤和苦悶是無法解脫的,所以「淋漓痛飲」於長亭薄暮之中,更顯孤獨;「慷慨悲歌」於白髮初生之際,自增惆悵。這種心情只有澤畔行吟的屈原可以與之相通,美人遲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卻是「欲吊章華無處問,廢城霜露溼荊榛。」末聯勾畫出的這種荊榛滿地、霜露侵入的慘澹景象,深深地印在詩人的心上,也引起讀者的沉思。

楚城(宋·陸遊)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王和尚簡評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陸遊被宋孝宗從抗金前線召還東歸,順長江而下到達歸州時,面對楚國詩人屈原的祠堂,感慨自己的報國壯志不能實現,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在這首詩中以灘聲依舊來反襯人間萬事萬物的變遷,從而聯想到楚城的荒蕪,表達了一個愛國志士的憑弔古蹟、追憶往昔、對楚城荒廢的狀況有所感傷的情懷,許多不便於細說、說不盡的地方,都蘊蓄在慨嘆和停頓當中。

九日過屈子祠(清·釋敬安)

野徑斜雲上綠苔,經過此地不勝哀。

千年感慨遺湘水,萬古離騷識楚才。

澤畔行吟還憶昨,庭前諫草已成灰。

我來濁世懷高潔,不奠黃花酒一杯。

王和尚簡評

釋敬安事晚清傳奇詩僧八指頭陀。他少以孤貧出家,致力詩文,得王闓運指授,才思日進。

這首詩是過屈原祠而寫。作者感情基調是「哀」。他神交屈原,贊屈原之才,傷屈原之冤,其忠君愛國,徘徊苦悶之情都深深打動了作者。作者感念屈原高潔的情操,表達深深敬仰之情。

端午賜衣(清·劉福姚)

趨朝猶著舊宮衣,樓閣雲深望裡非。

文字酬恩殊負負,江湖戀闕尚依依。

蒼茫天意憑誰問,老懶心情與世違。

一領漁蓑歸計熟,中原豺虎未應稀。

王和尚簡評

作者是清同治朝人,曾狀元及第,但他一生剛直不阿,故而仕途不順,晚年賣文上海,窮愁潦倒,鬱鬱而終。

這首詩寫於其為官之時,端午節,皇帝賜衣以示恩寵,但是作者卻心生退意。他眼中樓閣遙深,雖然以文學入職朝廷,但是心已在江湖,由於心懷忠義,故而猶豫不決。天意難問,仕途坎坷,雖有心歸隱江湖,但是仍然牽念著國事。

這首詩有忠義,有無奈,心情糾結但是關心國事之心一如既往。這首詩語言含蓄,感情真摯,有似杜甫之忠愛之情。

西園端午(清末·鄭孝胥)

斯丘聊得暫婆娑,正是原頭夕照過。

高阜蟠龍回草色,密林瀉綠入池波。

俊遊誰辨閒中味,愚叟猶堪勞者歌。

卻念舊京穎濱老,祇憑花事坐銷磨。

王和尚簡評

鄭孝胥是晚清閩派詩的首領,也是「同光體」的倡導者之一。其詩意度簡穆,韻味淡遠,,造語生峭,往往清言見骨。

恰逢端午,作者漫步西園,有感而發。園林婆娑,夕照掩映,林木蒼翠,青草疏離,作者由此感悟到閒中滋味應該恣意品嘗,而不能終日忙碌而無所得。因此作者尾聯暗含諷刺。表達自在但是略顯無聊的心境。

本詩造語奇警,用字精到,很能代表其風格。

相關焦點

  •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口念詩詞,表達對屈原的紀念
    小夥伴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屈原的精神一直被後人所學習的,在歷史記載中,他最後因為自己的國家要毀於一旦了,所以就選擇沉江以身殉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這天人們都會對他表哀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少有人在端午節紀念他了,只是單純地把這天當作一個普通的節日。但是卻有一位男子堅持了4年紀念屈原,不過他的紀念方法卻很讓人震驚,是直接模仿屈原投江,是真實的投,他的這一行為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熱議,有讚揚的,也有不贊同的。不過這些都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他一直堅持下來了!
  • 永恆的、偉大的屈原
    屈原自幼就喜歡讀書,雖然其為貴族出身,但是屈原自幼在民眾中成長,所以屈原非常同情普通平民的生活,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公元前321年屈原巧妙的利用戰術,機智的帶領平裡的百姓擊退秦軍,展現了他的非凡才能。
  • 端午節的起源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角黍為祭屈原,競渡為招忠魂。  吃粽子和龍舟競渡是端午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習俗活動,英語裡更是將端午節翻譯為「龍舟節」。在人們的普遍認知裡,這兩個習俗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認為端午起源於「屈原之死」。
  • 屈原:數千年國民偶像,可能有所不同
    大多數人都知道是紀念屈原。當然還有紀念伍子胥說、曹娥說、陳臨說、介子推說,但顯然是屈原說更深入人心,所謂「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多少年來,說起屈原,大家眼前浮現的一直是一個悲憤鬱悶、懷才不遇、忠誠愛國、一襲白衣飄飄然屹立在江邊的詩人形象。「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
  •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擔任左徒之後,決心把楚國治理好。他提出的改革政治,任用賢能,立法圖強,聯齊抗秦等一系列主張,曾一度得到楚懷王的支持。但好景不長,代表舊貴族利益的公子子蘭和姦臣靳(jìn)尚都起來反對他,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挑撥(bō)屈原與懷王的關係,楚懷王偏聽偏信,把屈原降為大夫,開始疏遠他。後來,屈原又作了很多努力,希望能夠繼續改革,壯大國力,但都被公子子蘭和靳尚等人破壞了。
  • 維舟:端午節為何祭拜屈原?
    因為端午節的誕生,追根究底,與術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何「五月初五」這一天被看作如此特殊、並被賦予神秘意義;而這種思想要到戰國中期才逐漸成形,齊國正是其最為盛行的大本營,並最終催生出對中國社會影響極為深遠的陰陽五行觀念。
  • 屈原: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法定節日,這個節日是為了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圖一)。因為屈原在那一天淚投汨羅江。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會插上艾蒿,喝雄黃酒,是為了驅邪避兇希望自己不被邪氣入侵。同時那天人們都會吃粽子(圖二)、划龍舟(圖三)。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篇的奠基者。公元前278年,由於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屈原在極度絕望,悲傷,憤恨的情況下投江自殺,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5月5日,後人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了端午節。但是關於端午節是不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設立,後人也一直爭論不休。
  • 屈原有多牛?一首《天問》碾壓中國史上所有詩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現在的共識是為了紀念楚國大詩人屈原才有的這個節日。屈原的身份雖然是一名政治家,在「楚辭」上的成就也相當大,「楚辭」成為詩中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屈原的功不可沒。關於屈原的詩,《離騷》大家最熟悉的,但另一首《天問》才是屈原的巔峰之作。因為這首詩,不僅僅具備文學上的「美」學,思想更是超出了「藝術」的範疇。只有結合現在的宇宙知識來感受這首詩,才能深刻理解屈原的偉大。
  • 佔卜為何在古人生活中那麼重要?屈原、司馬遷來告訴你
    但似乎沒人注意到,屈原是把古人的生活,甚至這種生活文化的影響擺在了我們面前——古人生活中,佔卜非常重要,從廟堂到民間,都普遍存在 。且並不僅僅是因為迷信,可以說迷信的因素在古人那裡並不存在。古人信是因為環境和生存,現代人當然不必信了。
  •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要過端午節,最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追根溯源,農曆五月初五,其實是一個讓古人提心弔膽的日子,是古人眼裡一個邪惡的日子。仔細品味端午民間習俗,最終都與規避災禍有關,紀念屈原只是後來人們附加在這個傳統節日上的文化內容。
  • 端午節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和紀念屈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有不少日本學者認為屈原根本並不存在,而《離騷》等作品的作者也是另有其人。而在我國也有過不少懷疑的聲音,其中民國學者胡適就是代表之一。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但是楚國的史料裡面卻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此外也找不到其他戰國時期關於屈原的記載,直到一百多年後的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裡面才出現了屈原的列傳。歷史學非常講究「孤證不立」的原則,如果只有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很多學者都認為屈原的存在站不住腳。
  • 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原標題:【雅昌專稿】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既然舉世混濁,為何不隨波逐流?既然眾人皆醉,何不自己也人醉我也醉的哺糟啜醨,為何握著美玉而不丟,導致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 耿直的屈原,他經歷了什麼?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偉大的詩人屈原,說起屈原我想大家一定會想到端午節,會想到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這是民間一個很熱鬧的節日,在這一天家裡會包粽子,還會舉辦賽龍舟活動。屈原是戰國末期的人,本名叫屈平,字是原,所以叫他屈原,屈原還給自己起了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正則,字靈均,是如今的湖北人。他是大臣也是詩人,我們所語文裡學的「楚辭」文體就是他創造的他還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他的詩如今還廣為流傳。
  • 尋訪名勝古蹟,走到屈子祠,古人紀念屈原
    生肖屬虎不願同流合汙、隨波逐流的屈原,公元前三四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生於湖北秭歸,晚年在玉笥山一帶生活和寫作,公元前二七八年五月五日在汨羅江下遊的河泊潭投江。古代的河泊潭,是天然的泊船碼頭,晉代王嘉《拾遺記》卷十: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淵。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遊於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由此可知,戰國末年已有祭祀屈原的三閭祠。
  • 如果屈原不再寫進中國歷史,最開心的是不是韓國人?
    歷史名人們在我國古代起到了很深遠的影響,我們能有今天,歷史上的那些偉大的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近年來,無數的名人偉人都數度被各種專家教授質疑,對他們的歷史價值提出異議。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科書,最新改版的一冊,我國著名而又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從歷史課本當中消失了。據說消失的原因是,「屈原」,有可能是假的。屈原是假的麼?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屈原的偉大和愛國,屈原的投江自盡,以及為了紀念屈原代代相傳的端午節和製作的粽子。
  • 民進黨議員端午為屈原「正名」,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
    隨後就有網友在下面評論說她不把自己當中國人,為何要過中國的傳統節日?蔡英文小學妹「臺獨」色彩重,端午節發表不當言論眾所周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才有的。而高閔琳對此評論發表言論: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所以屈原是楚獨分子。
  • 朝拜屈原(圖)
    得到的回答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因報國受陷而投江自盡,老百姓駕著龍舟去打撈他,為了不讓魚鱉吃了屈原,大家紛紛往江中拋粽子,用粽子把魚鱉引開。於是民間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由此我記住了屈原是個好人。  長大了,讀書識字了,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才知道屈原不僅是個好人,而且是個偉大的詩人。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至於端午必備的粽子,南朝梁吳均所著的《續齊諧xié記》中也有起源屈原的說法。雖然一切的記載似乎都指出,端午節就是起源於紀念屈原。
  • 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誰?不僅僅是屈原,還有其他人
    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的地方建造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並在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競渡以為紀念。也有傳聞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而流傳最廣的是,端午節這天是為了紀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