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法定節日,這個節日是為了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圖一)。因為屈原在那一天淚投汨羅江。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會插上艾蒿,喝雄黃酒,是為了驅邪避兇希望自己不被邪氣入侵。同時那天人們都會吃粽子(圖二)、划龍舟(圖三)。並且向水裡投入米,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相傳在他投江的那天,百姓痛哭流淚向江裡投入米,希望魚蝦不要吃了他的屍體,因此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划龍舟、吃粽子等其他的端午活動都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紀念。作為楚國的愛國人士屈原當時為什麼要選擇投江呢?是他攢夠了失望,對這個國家,對皇帝還是他想用投江來喚醒楚懷王,以死來表達對國家的熱愛。但是不管是什麼原因,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都應尊敬他,因為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的學習。那麼我們來分析下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從小就讀詩書,寫文字,因此長大之後他十分有才,也得到了當時楚懷王的賞識,楚懷王對他也是委以重用,但是當時朝中的大臣看到他有才,再加上大王對他的賞識就排擠他。他們四處誹謗,刁難屈原,並且在大王面前說他的壞話。因此楚懷王也漸漸地疏遠他,他也被流放得不到重用。由於當時秦國很強大,他的聯齊抗秦的策略也不被聽取,因此他十分的失望,自己空有一腔報國的熱情與才華卻得不到別人的賞識,想要為國家做貢獻保衛國家卻無法出力,最終沮喪到極點的屈原跳入汨羅江中。
他的投江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失望。他很想為這個國家出力,獻計獻策,然而楚懷王就是不重用他,就是不聽他的建議反而聽信小人的話,致使國家一點點的被侵佔。對於強大的秦國他有好的計策可以保衛國家,但是楚懷王對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流放,致使他的理想他的報復在一點點的破滅,眼看著自己的年紀越來越的,越來的越年邁,國家在一點點的被蠶食,他十分的焦急與擔心,但是沒有人給他機會去大展拳腳,他的思想他的政策無法得到實現,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後,他已經沒有活下去的信念,他想用死表達著自己這個國家對這片國土的熱愛,但同時他也是對自己不受重用的失望,以死表達自己的忠貞,對國家的至死不渝。
另一方面是他想用自己的死來表達他對楚國對楚懷王的忠心,對奸臣導致國家滅亡的憎恨,也是想表達君主要重用人才,不要聽信小人之言,是用他的死來表達他的忠心,對於國家他沒有二心。他是全心全意的為這個國家,為人民,想要保衛國家不被秦國滅掉。他的投江是對君主對與朝廷的失望,奸佞小人當道,忠臣得不到重用,江山破滅使得他傷心到幾點,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他帶著遺憾投入了江中,他是想像世人表達他的忠貞不渝,不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汙,想要保持自己的清白高潔。
屈原投江,一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就這樣憤怒的離去,他的離去是他常年被流放的身心疲憊,是他對於世俗之人的厭惡還是他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他早年得到重用為國家的治理提出自己的見解,那是楚國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但是隨著他的才華出眾再加上他的性格,他受到其他人的排擠、誣陷,使得楚懷王將他流放,從此得不到重用,眼看著國家在一點點的衰敗,然而自己的建議得不到採納,他焦急萬分,他在為這個國家、為人民、為君主而擔心。在一次次的流放一次次的打擊之後,他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對於這個國家他不能再貢獻一份力量了,在失望到極點的時候,他想到的只有以死明志,用自己的死來表達他對國家的忠心與熱愛;用自己的死來表達他對世俗憤怒,對奸佞小人的厭惡,對楚懷王的失望;用自己的死來表達自己對於理想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負得不到實現,表達自己的忠貞與高潔;用自己的死表達自己與國家同生死,國在人在,國滅人亡。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
圖片來自網絡,文章作者原創,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