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貴族。開始時,輔佐(zuǒ)懷王,做過左徒、三閭(lǘ)大夫。學識淵博,主張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來遭到貴族子蘭、靳(jìn)尚等人的讒害而辭去職位。
愛國大詩進入
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十分懂事而且胸懷大志。
屈原學習非常刻苦,常常為了讀一本書整夜不睡。慢慢地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在天文、曆法、地理、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學方面,他更稱得上是一位大學者。
屈原年輕的時候,楚國國力下降,內憂外患(huàn)接連不斷。看到自己美麗的國家和勤勞的人民正在遭受苦難,他決心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一切,同時盼望楚王走改革圖強的道路,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
25歲那年,屈原來到了楚國的都城。楚懷王見他學識淵博[1],又懂得治國的道理,非常器重[2]他,讓他做了左徒(官名)。屈原擔任左徒之後,決心把楚國治理好。他提出的改革政治,任用賢能,立法圖強,聯齊抗秦等一系列主張,曾一度得到楚懷王的支持。但好景不長,代表舊貴族利益的公子子蘭和姦臣靳(jìn)尚都起來反對他,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挑撥(bō)屈原與懷王的關係,楚懷王偏聽偏信,把屈原降為大夫,開始疏遠他。後來,屈原又作了很多努力,希望能夠繼續改革,壯大國力,但都被公子子蘭和靳尚等人破壞了。
秦國為了破壞六國合縱抗秦的聯盟,挑撥齊楚之間的關係,讓楚懷王吃了不少苦頭,楚懷王才又想起屈原,重新委以重任。
楚國為了抵抗秦國,派屈原出使齊國,想與齊國聯合抗擊秦國。秦國為了打破楚齊聯盟,假意與楚國訂立盟約修好,約楚懷王在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東南)當面籤約,楚懷王沒有聽從屈原的勸告,登上車馬,直奔武關。剛到武關,就被秦軍綁架,扣(kòu)押了3年,連氣帶病死在了秦國。
繼任的楚襄王更加昏庸(yōnɡ)無道,重用奸臣,把屈原革職放逐,沒有命令不許回來。屈原懷著滿腔的悲憤踏上了流放之路。在這漫長而艱苦的歲月裡,他與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接觸,從楚國的民間歌謠和各種民間藝術中,吸收了大量精神營養。在楚國方言的基礎上,借鑑(jiàn)民族歌曲的表現方式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楚辭」,並創作了如《離騷(sāo)》、《九章》等偉大的詩篇。
楚襄王二十一年的時候,秦軍攻下了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流放在外的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大哭了一場,他不願再隨波逐流[3]活在這個世上。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屈原懷著滿腔愛國情,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汩(mì)羅江裡自盡了。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通過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來懷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用生命、情操和滿腔抱負,譜寫了大量優秀的詩篇,給中國和世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把屈原作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進行紀念。
參考文獻:於泓著《英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