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屈原愛國思想的基點

2020-12-13 孤帆閒談

我們習慣上稱: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就愛國情感而言,楚人是有歷史傳承的,這與楚民族緣起和發展進程密切相關。原初,楚為三廟,不斷遭受黃、炎部落攻伐,後來又遭到禹的大規模徵討,被迫退居於江南山林草莽間。殷商時代,又受到殷武王的攻伐,直至周朝,從楚先君鬻熊開始,世代臣服於周,但是周天子對遠居南方的楚民族,依然心懷芥蒂,並放心不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並多次出兵討伐。由於長期對楚人的歧視,僅給予楚君「子」的爵位,周武王與諸侯在岐陽會盟,按周天子排列的尊卑次序,楚君同東夷鮮卑君一道守護宮門前的火把。地位與守門人一樣卑賤。長期的欺凌、損害、壓抑,非但沒有使楚民族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他們自強不息的鬥爭精神,培育了濃厚的民族意識,強烈的民族情感與自尊心、自信心。

當初,楚君帶領族人蓽露藍蔞,以啟山林,跋山涉水,開闢土地。面對周圍強悍的部族威脅,居安思危、枕戈待旦,因而楚族逐漸由弱變強。西周初年,終於在崇山秀水間的丹陽,建立了一個百裡小國,至熊繹受周成王封「子」爵位。東周時期,周室衰微,諸侯不朝,互相攻伐,楚召王趁機把勢力範圍由荊山地區擴大到長江中遊、漢江平原。直至楚武王之際,完成了對江漢地區及楚周圍一些姬姓小國的兼併與佔領,形成了「江漢諸姬,楚實盡之,」和「強陵江漢小國,小國皆畏之,」的局勢。後來終於統一了長江流域,吞併了吳越,同中原各國形成抗衡之勢。楚武王三十八年(前702),伐隨,脅迫周王朝尊楚王號,周王室不從,楚武王自立為王,表現出敢於反抗、傲視天下的無畏精神。此後,楚國不斷強盛,滅國五十,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大國。到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直言不諱的問周象徵王室權力的九鼎之大小、輕重,想逼取天下,雄霸中原。楚靈王曾經大會諸侯,企圖一統天下。楚悼王用吳起變法,「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威震諸侯。在這種無數次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楚人日益鞏固了純樸而深厚的宗族情感,進而形成了熾烈的愛國激情與傳統。

從地域自然環境看:楚地處長江流域,氣候溫暖、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水陸交通發達,屬有名的「澤國。」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楚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飯稻羹魚,火耕水耨,」「無饑饉之患,無凍餒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同時,還是一個兼得「金木竹箭,皮革角齒」的富饒之邦,又是「和氏璧、」「隨侯珠」的產地,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民俗民風,自然培育了楚人濃厚的依戀鄉土感情,並形成了共同的楚民族心理。

屈原的愛國思想具有楚人情感的普適性。所不同的是:他為楚貴族三大姓之一。雖然屈氏衰微,但屈原二十多歲就開始參政了。這對他的「美政」理想與政治抱負的產生、形成,有直接影響。同時,導致屈原「美政」理想破滅與政治抱負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天下情勢與楚內部政治生態;所處的政治地位與當時的矛盾衝突等。

毫不諱言的講,屈原的愛國思想是狹隘而偏執的。當初,雖然周朝岌岌可危,但是依然存在。楚僅為一方諸侯,同齊、秦形成了爭霸天下的角逐狀態。無論齊、楚、秦哪一方獨霸天下,均會統一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做為具有政治抱負的政治家,政治視野與抱負是否應該「胸懷天下?」當時「楚才晉用」及出奔、遊說之風盛行,為何要在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治下,不合時宜的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與政治抱負哩?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敗,緣於文人偏執,理想化的政治幼稚,還有依戀鄉土的意識所致。

後來,楚漢爭霸,項羽的兵力遠勝於劉邦。項羽帥軍所向披靡的攻入長安,搶財物、搶女人。完事之後,許多將士思便思鄉戀土了,鬧著要回楚地。分封完畢,最終放了一把火燒了阿旁宮,便揮師南下。此後,一代梟雄被困垓下,劉邦乘夜讓將士吟唱楚歌,結果哩?

然而,正因為屈原在政治上屢遭挫折、失敗,才最終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同時,也屬於一位悲劇詩人!

毋庸置疑,《離騷》是繼《詩經》之後,開創一代詩風。屈原的詩作及創作風格,對中國詩歌創作影響與文學發展的貢獻是無法比擬的。

相關焦點

  •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屈原在文學上的成功是無可比擬的,但是他在政治上的抱負卻沒能實現。他因為比較正直不畏權勢,受到了貴族的排斥。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屈原最終因為不忍心國家破碎滅亡,而跳下汨羅江自盡身亡。
  • 端午節,生活傳統習俗,屈原愛國精神,原創七律:端午節
    原創七律:端午節作者:王洋端陽雨水逢佳節,祭奠良臣報國忠。粽子糯香甘爽口,龍舟穩速快蕭風。端午節2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生活的傳統習俗,端午佳節雨水充沛,人們祭奠忠臣良將報效國家的愛國精神。端午節4鄉村歡慶端午節的習俗仍然沒有改變,粽子、龍舟、蘆葦葉、艾草;屈原祠堂前,眾人鞠躬,以表敬佩之情。
  • 歷史劇《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
    歷史劇《屈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與1942年創作的一部浪漫詩劇。這部歷史劇以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為典型,不惜筆墨描寫刻畫,渲染主人翁屈原的高潔品格,愛國主義的情懷。
  • 讓屈原的愛國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韶關市朗誦協會朋友告訴我,在端午節朗誦會上朗誦我寫的《天問》一詩,讓我回憶起在屈原故裡參觀時的點點滴滴。這首詩是我在參觀了屈子祠後有感而作的,作為一名喜歡寫詩的人,沒有到過屈子祠,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到屈子祠,到汩羅江,去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汩羅江邊吟詠《離騷》、《天問》、《九歌》,這是對屈原的最好懷念。  彈指又是端午時,湞武兩江又聞龍舟聲。
  • 秋瑾與屈原一樣具有愛國熱情,堪稱千古同調!
    這種反常的心理定位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也與他們作為詩人敏感的個性有關,因此,筆者擬從愛國思想的表現,遭遇挫折後的角色錯位,強烈渴求知音的心理以及詩歌意境、形式之異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和比較文學史上這兩位偉大的詩人和他們的作品。作為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偉大的愛國詩人,秋瑾女士曾作《吊屈原》:"楚懷本孱王,乃同聾與瞽。謗多言難伸,蟲生木自腐。
  • 屈原:愛國精神 批判精神
    2.深沉執著的愛國感情屈原以一顆赤子之心,深深眷戀著自己的祖國。在朝之時,他竭忠盡智,輔佐懷王,力圖振興楚國;「既疏」之後,他仍繫心君國,不棄「存君興國」之志。詩人把個人的進退、生死置之度外,而把君國的命運、前途繫於心中。楚國容不下他,他卻離不開楚國。那時候,七國並爭,諸侯割據,人刁.盡可自由流動。
  • 屈原,愛國詩人,了解其愛國情懷!
    屈原是我國的最早的愛國詩人,是戰國末期地地道道的楚國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有錢的家庭裡,聰明伶俐,年輕時期飽讀詩書為他後來成為大詩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戰國時代,年輕的屈原就寫出來了《離騷》,《天向》等不朽的愛國詩篇,文章生動的闡述了當時時代的變化,也謳歌了以屈原為代表的一代愛國詩人高尚情懷。
  • 傳承屈原文化 弘揚愛國精神
    傳承屈原文化   弘揚愛國精神---------東方紅小學「七一」黨員退休教師活動紀實徐輝    譚海燕6月28日,東方紅紅小學黨總支組織黨員退休教師參觀屈原故裡。每一張證書就是一份份濃濃的愛國之心,這份愛國之心必將伴隨這張證書永存。在參觀屈原故裡-屈子祠時,黨員退休教師們認真觀看了「屈原生平事跡展覽」及屈原銅像、碑廊等,大家被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活動中,徐輝書記介紹到:中華民族為什麼會用一個節日來紀念屈原先生,並將這一傳統保持兩千多年呢?
  • 投江紀念屈原是對愛國精神的曲解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以俯身「投河」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 古代史:愛國詩人——屈原
    你還記得去屈原嗎?他的《離騷》千古流傳,至今還在我們的高考必背上面,但你了解屈原這個人嗎?今天小編帶領大家走近屈原,希望你們喜歡。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它講的是一位愛國詩人的遭遇,展示了一個偉大人物的高尚品質和情操。這位詩人就是屈原。
  • 唐山屈原紀念館:清明紀念屈原 弘揚愛國精神「視頻」
    清明節到來之際,唐山屈原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紀念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精神。來看記者劉暢、李西南的報導。散居在遵化、開平、興隆、古冶等地的屈原後裔和社會各界群眾肅立於屈原銅像前,敬獻花籃,向愛國詩人屈原表示敬意。 自2016年5月9日唐山屈原紀念館對社會免費開放以來,每年都會吸引5萬多人參觀。
  • 原創排律:端午節悼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華夏族、秭歸人(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或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之子莫敖(屈瑕、屈氏始祖) 後代,其人博聞強識,壯志沈宏。受懷王信任,提倡「美政」明法,遭貴族排擠,流放漢湘等地;秦軍破郢城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愛國大詩進入 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十分懂事而且胸懷大志。 屈原學習非常刻苦,常常為了讀一本書整夜不睡。慢慢地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在天文、曆法、地理、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學方面,他更稱得上是一位大學者。
  • 屈原:偉大愛國詞賦家身世未解之謎及他一生中的著作
    屈原:偉大愛國詞賦家身世未解之謎及他一生中的著作眾所周知,屈原在中國歷史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並且也是中國第一位愛國詩人,是中國一種文學方式的奠定者,他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楚國。還有屈原的死,也是眾說紛紜,比如,清人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楚世家節略》推定屈原死於公元前286~283年;清人梁啓超《屈原研究》推定死期為公元前288年;姜亮夫《屈子年表》推定屈原死於公元前283年,世逝的日期也是相差二十年之久。
  • 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很多生僻字卻常被後世引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詩句,這些詩句都出自戰國屈原的《離騷》。《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 朱熹如何評價屈原之「忠」?
    這是朱熹從志行、教化和效果三個層面對屈原及《楚辭》的一個系統評價,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的分析,從而發掘出所要闡發的屈原「忠君愛國之誠心」此一「大義」,以期「增夫三綱五典之重」。  朱熹認為屈原的思想和行為「過於中庸」,這是對過去班固、顏之推等人對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等評價的概括。對此朱熹也承認其「不可以為法」。但同時他又說:「屈原之忠,忠而過者也。屈原之過,過於忠者也。
  • 民進黨議員端午為屈原「正名」,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
    蔡英文小學妹「臺獨」色彩重,端午節發表不當言論眾所周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才有的。而高閔琳對此評論發表言論: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所以屈原是楚獨分子。她還諷刺網友沒有文化需要多讀書,並稱日本、韓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過端午節,越南也有粽子。
  • 屈原: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法定節日,這個節日是為了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圖一)。因為屈原在那一天淚投汨羅江。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會插上艾蒿,喝雄黃酒,是為了驅邪避兇希望自己不被邪氣入侵。同時那天人們都會吃粽子(圖二)、划龍舟(圖三)。
  • 永恆的、偉大的屈原
    屈原自幼就喜歡讀書,雖然其為貴族出身,但是屈原自幼在民眾中成長,所以屈原非常同情普通平民的生活,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公元前321年屈原巧妙的利用戰術,機智的帶領平裡的百姓擊退秦軍,展現了他的非凡才能。
  • 愛國詩人屈原
    又是端午節了,又是吃粽的時候,又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了。如今粽子一年四季都有得吃,今天是要吃出儀式感。在此祝朋友們端午安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更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代表作《離騷》。屈原似乎並沒有像他寫的這樣堅持下去。屈原一生都在為國家尋求光明道路,奈何不得懷王信任。國都被破,屈原徹底絕望,追求真理的決心也被擊潰了,投江離開了人世。我從沒過多的去琢磨屈原的生平經歷,就是因為太悲情了,看著難受。電視劇我也從來不看那些苦情劇,黑暗劇,磨磨唧唧的戀愛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