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上稱: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就愛國情感而言,楚人是有歷史傳承的,這與楚民族緣起和發展進程密切相關。原初,楚為三廟,不斷遭受黃、炎部落攻伐,後來又遭到禹的大規模徵討,被迫退居於江南山林草莽間。殷商時代,又受到殷武王的攻伐,直至周朝,從楚先君鬻熊開始,世代臣服於周,但是周天子對遠居南方的楚民族,依然心懷芥蒂,並放心不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並多次出兵討伐。由於長期對楚人的歧視,僅給予楚君「子」的爵位,周武王與諸侯在岐陽會盟,按周天子排列的尊卑次序,楚君同東夷鮮卑君一道守護宮門前的火把。地位與守門人一樣卑賤。長期的欺凌、損害、壓抑,非但沒有使楚民族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他們自強不息的鬥爭精神,培育了濃厚的民族意識,強烈的民族情感與自尊心、自信心。
當初,楚君帶領族人蓽露藍蔞,以啟山林,跋山涉水,開闢土地。面對周圍強悍的部族威脅,居安思危、枕戈待旦,因而楚族逐漸由弱變強。西周初年,終於在崇山秀水間的丹陽,建立了一個百裡小國,至熊繹受周成王封「子」爵位。東周時期,周室衰微,諸侯不朝,互相攻伐,楚召王趁機把勢力範圍由荊山地區擴大到長江中遊、漢江平原。直至楚武王之際,完成了對江漢地區及楚周圍一些姬姓小國的兼併與佔領,形成了「江漢諸姬,楚實盡之,」和「強陵江漢小國,小國皆畏之,」的局勢。後來終於統一了長江流域,吞併了吳越,同中原各國形成抗衡之勢。楚武王三十八年(前702),伐隨,脅迫周王朝尊楚王號,周王室不從,楚武王自立為王,表現出敢於反抗、傲視天下的無畏精神。此後,楚國不斷強盛,滅國五十,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大國。到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直言不諱的問周象徵王室權力的九鼎之大小、輕重,想逼取天下,雄霸中原。楚靈王曾經大會諸侯,企圖一統天下。楚悼王用吳起變法,「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威震諸侯。在這種無數次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楚人日益鞏固了純樸而深厚的宗族情感,進而形成了熾烈的愛國激情與傳統。
從地域自然環境看:楚地處長江流域,氣候溫暖、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水陸交通發達,屬有名的「澤國。」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楚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飯稻羹魚,火耕水耨,」「無饑饉之患,無凍餒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同時,還是一個兼得「金木竹箭,皮革角齒」的富饒之邦,又是「和氏璧、」「隨侯珠」的產地,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民俗民風,自然培育了楚人濃厚的依戀鄉土感情,並形成了共同的楚民族心理。
屈原的愛國思想具有楚人情感的普適性。所不同的是:他為楚貴族三大姓之一。雖然屈氏衰微,但屈原二十多歲就開始參政了。這對他的「美政」理想與政治抱負的產生、形成,有直接影響。同時,導致屈原「美政」理想破滅與政治抱負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天下情勢與楚內部政治生態;所處的政治地位與當時的矛盾衝突等。
毫不諱言的講,屈原的愛國思想是狹隘而偏執的。當初,雖然周朝岌岌可危,但是依然存在。楚僅為一方諸侯,同齊、秦形成了爭霸天下的角逐狀態。無論齊、楚、秦哪一方獨霸天下,均會統一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做為具有政治抱負的政治家,政治視野與抱負是否應該「胸懷天下?」當時「楚才晉用」及出奔、遊說之風盛行,為何要在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治下,不合時宜的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與政治抱負哩?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敗,緣於文人偏執,理想化的政治幼稚,還有依戀鄉土的意識所致。
後來,楚漢爭霸,項羽的兵力遠勝於劉邦。項羽帥軍所向披靡的攻入長安,搶財物、搶女人。完事之後,許多將士思便思鄉戀土了,鬧著要回楚地。分封完畢,最終放了一把火燒了阿旁宮,便揮師南下。此後,一代梟雄被困垓下,劉邦乘夜讓將士吟唱楚歌,結果哩?
然而,正因為屈原在政治上屢遭挫折、失敗,才最終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同時,也屬於一位悲劇詩人!
毋庸置疑,《離騷》是繼《詩經》之後,開創一代詩風。屈原的詩作及創作風格,對中國詩歌創作影響與文學發展的貢獻是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