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去屈原嗎?他的《離騷》千古流傳,至今還在我們的高考必背上面,但你了解屈原這個人嗎?今天小編帶領大家走近屈原,希望你們喜歡。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它講的是一位愛國詩人的遭遇,展示了一個偉大人物的高尚品質和情操。這位詩人就是屈原。屈原出身在戰國時代楚國一個大貴族家庭,他的生卒年代都很難確定了,大約是生於公元前340年。居氏家族和楚王室同宗,地位十分顯赫。屈原少年時即立下報效祖國的大志,不僅博覽群書,而且還走向民間,了解民情,學習植根於民間的豐富文化,他特別喜愛流傳在楚地的民歌——楚歌。在楚歌影響下,屈原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那就是楚辭。
在二十六歲那年,屈原被任命為左徒,這是僅次於事相令尹的大官。在他的建議和治理下,楚國出現了質欣向榮的氣象,楚懷王也成了六國抗秦的首領一」縱約長」。但是好景不長,反對屈原改革的貴族陰謀詆毀他,而楚懷王竟然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屈原悲快難忍,寫了許多優國優民的詩歌。楚懷王死後,他的兒子項襄王繼位,這是一個更加香庸無道的君主,竟下令將屈原長期放逐在元水、湘江一帶,不允許他回都城。
空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口的居原心情都問。有一日,他在洞庭湖邊漫步。只見風大浪高,蘆獲蕭蕭,這荒涼的景色使屈原更感到悽楚悲涼,他不由得放聲高歌:「我怕內心的感情不能申訴,這就是我一再申明的緣故。擁有這些美德卻沒有人了解,還是走吧!我哪能同流合汙。」這時,風平浪靜,鳥雲低垂,大自然似乎也在為屈原的不幸西難過。
「喂,屈原先生,您怎麼來到了這裡,在這荒涼的洞庭湖高歌嘆息?」湖中傳來了人語聲。屈原見是一位打漁的老人,正駕著一葉小舟向湖邊靠來,便問道:「你怎麼認識我呀?」老漁夫笑道:「全國的百姓誰不知道您愛戴高高的砌雲冠,愛穿寬大的衣服,又有誰不知道您是楚國的大詩人,每每吟唱的時候,湘水會倒流,沉水會停止哀唱,洞庭湖也不再興起波浪。」
屈原長嘆了一聲,說道:「京城裡一片黑暗,大家都同流合汙,我卻決意保持清白: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是個清醒的人,所以我被趕出了京城。在洞庭湖邊流浪。」老漁夫沉思了片刻說:「我們打漁的人是看風使舵,隨波深流,哪兒有魚就往哪幾去。先生何不也這樣,和大家一起喝酒行樂,這樣你就不會遭到楚王的流放。」
屈原聽了,搖頭說道:我聽說,剛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不要讓灰塵再弄髒頭髮;剛用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不能讓骯髒玷汙身體。我情願葬身魚腹,也不能讓高潔的品質,沾染上世俗的汙垢。」這時湖上有人唱道:「桃花江水清義清,好用江水洗衣巾;桃花江水濁又濁,好用江水洗雙足。」屈原嘆息著說道:「我不能呀!我不能呀!」老漁夫又關切地問道:「先生,您住在何處啊?」屈原苦笑著說道:「四處流浪,居無定處。」
老漁夫說:」我家住在風凰山桃花林,那兒山清水秀,古木森森,桃花似錦,是個遠避塵世的絕好佳處,不知先生可感和我住在起?」屈原聽了十分高興,動情地說道:「感謝老丈關照。」屈原一來到鳳凰山桃花林,就愛上了這風景如畫的幽靜的山村,特別感興趣的是山頂上的一座古廟。那古廟建築十分古樸典雅,但廟門已壞,窗戶脫落,地上狼藉,牆上布滿灰塵。屈原問道:「老丈,這廟是何人、何時建造的?」老漁夫答道:「我也不知道這廟是什麼人,在哪一年建的。在我小的時候這座廟就已無人照管了。」
屈原用樹枝把古廟牆上的灰塵掃拂乾淨,牆上突然顯現出色彩鮮豔的古畫,畫著遠古的歷史和神靈鬼怪的故事,屈原感到有一股神秘的風從遙遠的古代吹來,使他頓生關於自然、歷史和現實的一長串疑團,他走出廟門,望著藍天問道:「上古之初歲月長,是誰把它來記下?天地渾濁不可分,有誰將它來考察?」他一口氣提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從而寫下了《天問》這一名篇。
屈原常隨老漁夫外出遊歷,他走遍了漵浦、龍陽、臨湘、汨羅等地,結識了許多漁夫和種田人。公元前278年的一天,他聽到秦軍攻破了楚國京城的消息後,悲情極了。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成天被散著長發,踉踉蹌蹌在江邊走著。後來他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都很悲傷。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帶著粽子,劃著龍舟到泗羅江來祭祀。在屈原投江的那天,人們還唱起《招魂》的歌:「靈魂啊歸來吧,快些返回可愛的家園。」
屈原是一個浪漫主義愛國詩人,他的不被理解,不受重用就像砂石一樣,磋磨著他的內心,最終凝結出這不朽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