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市朗誦協會朋友告訴我,在端午節朗誦會上朗誦我寫的《天問》一詩,讓我回憶起在屈原故裡參觀時的點點滴滴。這首詩是我在參觀了屈子祠後有感而作的,作為一名喜歡寫詩的人,沒有到過屈子祠,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到屈子祠,到汩羅江,去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汩羅江邊吟詠《離騷》、《天問》、《九歌》,這是對屈原的最好懷念。
彈指又是端午時,湞武兩江又聞龍舟聲。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對於屈原,我們該如何祭奠?對於他的精神,我們該學習什麼?曾寫過些紀念屈原的文章,多是從詩歌的角度寫的。要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就要先了解屈原其人。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他學識淵博,是著名的詩人、政治家,曾任楚國要職左徒、三閭大夫。他熱愛楚國,主張改革朝弊,明法治國。但他振興楚國的夢想和主張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遭到那些人的反對和讒害,最後被楚襄王放逐,漂泊於沅、湘流域。在汩羅江畔,屈原以愛國主義良知痛徹掂念災難深重的祖國和人民,雖身居蓑草棚中,仍憂心忡忡。後秦軍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憤交加,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遂於該年農曆5月5日自沉汩羅江而死。
一代忠魂飄然逸去,為我們留下《離騷》、《天問》、《九歌》、《招魂》等偉大詩作,把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國家的憂慮、對美好境界的嚮往留在了史冊上。公元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公推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為我們偉大民族永遠的自豪與驕傲,亦成為一盞照耀歷史的明燈。
兩千多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激勵著我們中華民族。司馬遷認為:屈原精神包括「忠君、興國、哀怨」。朱熹《楚辭集注》曰:「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於中庸而不可以為法,然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愛國」來評價屈原。按《史記·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子孫,昌意之子也。」所以,「帝高陽之苗裔兮」,其本義應該是:我屈原是黃帝的子孫,應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理應分享黃帝子孫的光榮和權利,同時也應承擔黃帝子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豪言壯語,洋溢著詩人作為黃帝子孫的民族自豪感,更突出了詩人振興楚國、統一中華的歷史使命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愛民、重民、關注民生的真實反映。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他憂國憂民的思想,讀到他對楚懷王為首的腐朽貴族集團的無情揭露和自己遭讒被流放的痛苦憤懣的抒發,充分表現出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對楚國黑暗腐朽統治的批判。
屈原是一個有著堅定的政治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詩人,他事事以國家安危為己任,不避乎死生之禍,勇敢地面對現實,迎接嚴峻的挑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充滿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面對他所痛斥的「奸黨」,他則是以死相搏、無情揭露,是對之毫不妥協、毫不退縮的人。
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光輝的愛國詩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