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屈原的愛國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2020-12-13 中國文明網

  韶關市朗誦協會朋友告訴我,在端午節朗誦會上朗誦我寫的《天問》一詩,讓我回憶起在屈原故裡參觀時的點點滴滴。這首詩是我在參觀了屈子祠後有感而作的,作為一名喜歡寫詩的人,沒有到過屈子祠,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到屈子祠,到汩羅江,去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汩羅江邊吟詠《離騷》、《天問》、《九歌》,這是對屈原的最好懷念。

  彈指又是端午時,湞武兩江又聞龍舟聲。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對於屈原,我們該如何祭奠?對於他的精神,我們該學習什麼?曾寫過些紀念屈原的文章,多是從詩歌的角度寫的。要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就要先了解屈原其人。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他學識淵博,是著名的詩人、政治家,曾任楚國要職左徒、三閭大夫。他熱愛楚國,主張改革朝弊,明法治國。但他振興楚國的夢想和主張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遭到那些人的反對和讒害,最後被楚襄王放逐,漂泊於沅、湘流域。在汩羅江畔,屈原以愛國主義良知痛徹掂念災難深重的祖國和人民,雖身居蓑草棚中,仍憂心忡忡。後秦軍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憤交加,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遂於該年農曆5月5日自沉汩羅江而死。

  一代忠魂飄然逸去,為我們留下《離騷》、《天問》、《九歌》、《招魂》等偉大詩作,把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國家的憂慮、對美好境界的嚮往留在了史冊上。公元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公推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為我們偉大民族永遠的自豪與驕傲,亦成為一盞照耀歷史的明燈。

  兩千多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激勵著我們中華民族。司馬遷認為:屈原精神包括「忠君、興國、哀怨」。朱熹《楚辭集注》曰:「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於中庸而不可以為法,然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愛國」來評價屈原。按《史記·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子孫,昌意之子也。」所以,「帝高陽之苗裔兮」,其本義應該是:我屈原是黃帝的子孫,應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理應分享黃帝子孫的光榮和權利,同時也應承擔黃帝子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豪言壯語,洋溢著詩人作為黃帝子孫的民族自豪感,更突出了詩人振興楚國、統一中華的歷史使命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愛民、重民、關注民生的真實反映。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他憂國憂民的思想,讀到他對楚懷王為首的腐朽貴族集團的無情揭露和自己遭讒被流放的痛苦憤懣的抒發,充分表現出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對楚國黑暗腐朽統治的批判。

  屈原是一個有著堅定的政治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詩人,他事事以國家安危為己任,不避乎死生之禍,勇敢地面對現實,迎接嚴峻的挑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充滿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面對他所痛斥的「奸黨」,他則是以死相搏、無情揭露,是對之毫不妥協、毫不退縮的人。

  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光輝的愛國詩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秋實)

相關焦點

  • 傳承屈原文化 弘揚愛國精神
    傳承屈原文化   弘揚愛國精神---------東方紅小學「七一」黨員退休教師活動紀實徐輝    譚海燕6月28日,東方紅紅小學黨總支組織黨員退休教師參觀屈原故裡。每一張證書就是一份份濃濃的愛國之心,這份愛國之心必將伴隨這張證書永存。在參觀屈原故裡-屈子祠時,黨員退休教師們認真觀看了「屈原生平事跡展覽」及屈原銅像、碑廊等,大家被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活動中,徐輝書記介紹到:中華民族為什麼會用一個節日來紀念屈原先生,並將這一傳統保持兩千多年呢?
  • 屈原:愛國精神 批判精神
    以屈原之才幹,不難另謀出路;他也確實考慮過「遠逝以自疏」。然而當他託言「上下求索」、四方神遊之時,「忽臨晚夫舊鄉」,那積澱於胸中的愛國情慷千絲萬縷縛住了他,使之「蜷局顧而不行」。他寧肯以身殉國,也不願離開父母之邦。如此深沉執著的愛國感情,何等堅貞、純潔!然而應該指出,屈原的愛國是與忠君連在一起的。在詩人心目中,君國一體,密不可分。忠君與愛國是二而一的。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未可厚非。
  • 投江紀念屈原是對愛國精神的曲解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以俯身「投河」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一屈原投江的日子。楚國人民都到江邊來悼念屈原。他們到江邊來划龍舟,向江裡扔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死去的屈原。從此以後,端午節的習俗就此流傳下來,直到現在。屈原的一生是令人尊敬的,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是非常高深的,現如今也很值得研究。我們大家都應該深深的景仰他。在那個戰火紛亂的年代,崇敬他的人非常多。就連一代縱橫家張恆也對他非常敬仰。
  • 屈原,愛國詩人,了解其愛國情懷!
    屈原是我國的最早的愛國詩人,是戰國末期地地道道的楚國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有錢的家庭裡,聰明伶俐,年輕時期飽讀詩書為他後來成為大詩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戰國時代,年輕的屈原就寫出來了《離騷》,《天向》等不朽的愛國詩篇,文章生動的闡述了當時時代的變化,也謳歌了以屈原為代表的一代愛國詩人高尚情懷。
  • 唐山屈原紀念館:清明紀念屈原 弘揚愛國精神「視頻」
    清明節到來之際,唐山屈原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紀念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精神。來看記者劉暢、李西南的報導。散居在遵化、開平、興隆、古冶等地的屈原後裔和社會各界群眾肅立於屈原銅像前,敬獻花籃,向愛國詩人屈原表示敬意。 自2016年5月9日唐山屈原紀念館對社會免費開放以來,每年都會吸引5萬多人參觀。
  • 端午節,生活傳統習俗,屈原愛國精神,原創七律:端午節
    端午節2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生活的傳統習俗,端午佳節雨水充沛,人們祭奠忠臣良將報效國家的愛國精神。端午節4鄉村歡慶端午節的習俗仍然沒有改變,粽子、龍舟、蘆葦葉、艾草;屈原祠堂前,眾人鞠躬,以表敬佩之情。端午節5生活需要這樣愛國的儀式感,屈原精神已經深入民心,深入生活,端午節的意義就是祭奠屈原的愛國精神,這個傳統習俗在百姓生活中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
  • 古代史:愛國詩人——屈原
    你還記得去屈原嗎?他的《離騷》千古流傳,至今還在我們的高考必背上面,但你了解屈原這個人嗎?今天小編帶領大家走近屈原,希望你們喜歡。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它講的是一位愛國詩人的遭遇,展示了一個偉大人物的高尚品質和情操。這位詩人就是屈原。
  • 愛國詩人屈原
    又是端午節了,又是吃粽的時候,又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了。如今粽子一年四季都有得吃,今天是要吃出儀式感。在此祝朋友們端午安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更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代表作《離騷》。屈原似乎並沒有像他寫的這樣堅持下去。屈原一生都在為國家尋求光明道路,奈何不得懷王信任。國都被破,屈原徹底絕望,追求真理的決心也被擊潰了,投江離開了人世。我從沒過多的去琢磨屈原的生平經歷,就是因為太悲情了,看著難受。電視劇我也從來不看那些苦情劇,黑暗劇,磨磨唧唧的戀愛劇。
  • 原創 屈原愛國思想的基點
    我們習慣上稱: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就愛國情感而言,楚人是有歷史傳承的,這與楚民族緣起和發展進程密切相關。原初,楚為三廟,不斷遭受黃、炎部落攻伐,後來又遭到禹的大規模徵討,被迫退居於江南山林草莽間。
  • 秋瑾與屈原一樣具有愛國熱情,堪稱千古同調!
    秋瑾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女詩人,其詩詞以一種英風俠氣震人心魄,感人至深。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離騷》《九章》等作品感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秋瑾與屈原皆以偉大的愛國情感和獻身精神而留名青史。
  •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愛國大詩進入 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十分懂事而且胸懷大志。 屈原學習非常刻苦,常常為了讀一本書整夜不睡。慢慢地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在天文、曆法、地理、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學方面,他更稱得上是一位大學者。
  • 屈原,你是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父親說那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他受到排擠和陷害,有志不得施展,最後含恨跳進汨羅江死了。我雖然不知道屈原是誰,但對於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憤憤不平,心想著長大後,一定要替屈原討回公道。從此以後,屈原便成了縈繞在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重溫屈原憂國情懷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汨羅江畔寫下《離騷》,激勵了無數愛國志士為國家獨立和民族振興殫精竭智、前赴後繼。時至今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仍廣為傳頌,鼓舞著新時代的建設者不忘初心、攻堅克難。
  • 愛國精神永流傳
    這部影片共有七個片段,孩子們下午看了前五個片段,分別是自動升旗、原子彈研發、男孩為鄰居看女排扶天線、香港回歸交接和奧運會門票,看完後詢問了孩子們的觀影感受,有的說要堅持不懈不放棄,有的說要保衛中國領土的完整,還有的說科研人員為了研究原子彈的奉獻精神很讓人佩服,這些都是電影傳達給孩子們的最直觀感受,也最能直擊孩子們內心的愛國情懷。
  • 屈原: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法定節日,這個節日是為了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圖一)。因為屈原在那一天淚投汨羅江。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會插上艾蒿,喝雄黃酒,是為了驅邪避兇希望自己不被邪氣入侵。同時那天人們都會吃粽子(圖二)、划龍舟(圖三)。
  • 花間讀詩:《橘頌》屈原,要的就是這一種精神
    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首詠物詩就是一首借詠物來言志的佳作,據說是他少年時期的作品。 橘樹,這種在中國南方普遍種植的果樹,有一個最大化特點,就是不能移植,移到北方就結成苦澀的枳。這種獨立不遷的個性正是屈原所追求的。也是他一輩子都不能改變的情懷,這種情懷可以說是愛國,也可以說是故土難離的情懷。讀懂《橘頌》,就不會說屈原愚忠了。
  • 屈原:偉大愛國詞賦家身世未解之謎及他一生中的著作
    屈原:偉大愛國詞賦家身世未解之謎及他一生中的著作眾所周知,屈原在中國歷史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並且也是中國第一位愛國詩人,是中國一種文學方式的奠定者,他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楚國。還有屈原的死,也是眾說紛紜,比如,清人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楚世家節略》推定屈原死於公元前286~283年;清人梁啓超《屈原研究》推定死期為公元前288年;姜亮夫《屈子年表》推定屈原死於公元前283年,世逝的日期也是相差二十年之久。
  • 從端午節中汲取忠貞愛國的精神力量
    一首《天問》,道出了屈原強烈的憂國憂民之心。屈原熱愛他的祖國和人民,衷心希望楚國能強盛起來,實現中國統一。他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錚錚傲骨和崇高的理想情操,為後人所敬仰。當代黨員幹部,應學習屈原一心為國,全心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習屈原不忘初心的忠貞,學習屈原不因挫折而屈服的堅強。   學習屈原一顆忠心向國家。
  • 屈原的故事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屈原的殉國的故事源遠流長,尤其是還誕生了一個端午節來紀念他。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屈原形象的建立,也是服務政治需要的產物。屈原的命運是西漢時期開發生了轉變。最初屈原自沉閔羅江之後,人民根本不敢紀念他。對於他的文學作品也是知之甚少,那麼屈原的命運是怎麼改變的?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的名字--賈誼。在漢文帝時代,賈誼因為犯錯,被皇帝貶謫到了長沙,任長沙王太傅。在經過屈原投江殉國的地方,面對滾滾江水,賈誼想起了自己的處境,不禁悲憤交加。揮毫寫出了那片流傳千古的《吊屈原賦》。賈誼在文中對於屈原的「忠貞」精神大加讚賞,也成為了「屈原精神」的第一個、也是很關鍵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