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節日,它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經有2500~3000年的歷史,端午節的主要項目有賽龍舟,划龍船,吃粽子。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篇的奠基者。
公元前278年,由於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屈原在極度絕望,悲傷,憤恨的情況下投江自殺,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5月5日,後人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了端午節。但是關於端午節是不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設立,後人也一直爭論不休。
論證之一,端午節的出現比屈原投江要早
端午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朝普遍忌諱「五」字,他們認為五月也是毒月,初五又是毒日,兩毒加在一塊得想個辦法破解雙獨之害。於是早期的人們就想到了一種闢邪的方法划龍舟,吃粽子,因為粽子的原料有糯米,雄黃酒,菖蒲,艾葉,這些東西在古代都屬闢邪之物。神話小說《新白娘子傳奇》中,白娘子因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霧誤喝了雄黃酒而現出原形。
端午節是人們搞的一種祭祀活動,而這個划龍舟,最早卻是用來祭祀龍圖騰的,這些在屈原本人的詩裡也得到了論證: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論證之二,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也認為,端午節划龍舟賽龍船就是祭祀龍圖騰的。
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在他的《聞一多全集》裡,有一篇《端午考》在這篇文章裡,聞一多認為,把端午的源起派在祭屈大夫的頭上,實在是一個民俗上的「誤會」。聞先生戲稱為一個「謊」。 吃粽子的行為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而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兩大活動。
聞一多先生認為,這都與水神即所謂蛟龍有關係。龍舟之上有龍飾,而粽子之以楝葉塞、以五彩絲縛,雖那個「謊」裡說是因為蛟龍所憚,但這恰恰說明粽子與龍的淵源,最初應該是把粽子投入水中以娛蛟龍也,那麼,這個風俗或最早起於以龍為圖騰之族也。
端午節早在屈原投江以前就已經出現,是後人陰差陽錯的,將端午節來由張冠李戴的安排到屈原的身上。關於端午節來歷,有好幾個版本,也有人說是用來祭祀伍子胥的。不過我們最認可,最根深蒂固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總結:歷史需要嚴謹,更需要一個一絲不苟的態度。不過關於端午節的來歷,究竟是不是紀念屈原,現在沒有必要拿出過多的佐證。因為屈原是一名愛國詩人,因國破而憤恨投江而死。這就給後人起到一個教育的作用,現在端午節又放三天假,又能教育這些後人的一個愛國主義情懷,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