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8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特別的日子,首先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講一位特別的人物:屈原。我們以此紀念屈原,體會他特別的力量。中國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眾多,但惟有屈原享有一個全國性的公眾節日被紀念。對今天的中國民眾來說,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有這麼一個傳說流行中國:屈原投江,百姓哀憐屈原,划龍舟到江中救屈原,向江裡投粽子給魚吃,讓魚別吃屈原。
早在屈原之前已有端午節
端午節歷史悠久,本是與宗教相關的節日。從現有文獻資料看,最早將屈原與端午節建立起聯繫的,是東漢末年的應劭(約153-196)寫的《風俗通》。裡面提到五月五端午活動,跟屈原有關。這以後愈來愈多文獻講屈原和端午節的關聯,形成了民俗傳說。今天我們分析兩個方面:一個是端午節的起源分析,一個是屈原投江的心理分析。
商朝以來中國三千六百多年文明史中,出現過許多影響歷史的重要人物。有歷朝王侯將相、文人墨客,但是,中國歷史人物中,在今天能享有一個全國性民眾紀念節日的,就只有屈原一個人。看來,民心的歷史,與朝廷的正史,不是一個標準。
端午節源於楚地對「大水」的祭祀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大家如果上網查端午節的來源,會發現眾說紛紜。有說是紀念屈原的,有說是紀念伍子胥的,還有說是紀念勾踐的。但是,這些觀點出自民間傳說,學術界一般都不這麼看。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崇拜。一種認為是慶祝夏至日、祭祀夏至神的活動。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可能與龍圖騰有關。黃石先生、劉德謙先生、何星亮等先生則認為,端午節起源於遠古時期的夏至日活動,歷史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將端午確立為夏至日活動,主要是因為端午節的時間,農曆五月初五,接近天文上的夏至日。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18日,夏至日是6月21日,差3天。也有學者們認為,如果按先秦太陽曆,那麼夏至日與端午節是統一的。
夏至日,指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北半球最高的緯度,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以後太陽直射線就逐漸南移了。這個時候的中國漢水、長江、淮河流域日照時間長,氣溫高,暴雨天氣多,容易形成洪澇災害。
將端午節確立為夏至日活動和宗教祭祀,兩種觀點其實不矛盾,是有聯繫的。人類古代節日,多與氣候節令、宗教祭祀相關。中國古代夏至日活動,一定會有宗教內涵。但是端午節的具體宗教內涵是什麼?
聞一多先生的龍圖騰說有缺陷,端午節雖然划龍舟,但並沒有獻祭龍的儀式。從楚帛畫及苗繡看,龍在南方楚地只是祖先之靈或祭師的坐騎,沒有在北方那麼神聖,那麼受尊崇。
端午節以南方楚地為中心
研究端午節,我們儘量運用楚地資料。有考古資料,就要優先運用考古資料。綜合楚地考古資料及文獻,我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楚地對於「大水」的祭祀。
1987年,湖北荊門市出土包山楚簡,為我們理解端午節打開了一道門,也為我們理解屈原投江心理提供了重要線索。包山楚簡有竹簡278枚,字數有12626字,時間約在公元前316年前後,內容主要有司法文書和卜筮祭禱。包山楚簡詳細記錄了楚人宗教活動的祭祀禱告對象,有助於我們理解端午節的源起、探尋屈原投江的心理緣由。
屈原《九歌》詩篇「東皇太一」,描寫的就是祭司祭祀「太一」的情況。還有一類祭祀對象是后土、司命、司骨等,大概屬於至上神、至高神「大一」之下的一些自然神、職能神。例如后土是土地神,司命、司骨是主宰命運、災禍方面的神。
祭祀「大水」與端午節風俗
明白這樣的宗教背景,我們對端午節的風俗就容易理解了。為什麼選農曆五月初五獻祭呢?因為夏至日前後,是雷雨最多、水量最大的時候,這是「大水」表現力量的時候,也是至上神"大一"隨「大水」而來的時候,這是上天之水。所以《史記》「封禪書」中,就把楚地所稱的「大水」,稱之為「天水」,上天之水。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先以粽子祭神,然後再吃被神享用過的粽子,這樣的粽子就有了神性。
為什麼要喝雄黃酒?要用酒祭神。把酒先倒入江中祭神,「把酒酹滔滔」。
為什麼要用蘭草沐浴、用百草沐浴呢?這是潔淨自己,洗淨暑氣,準備向「太一「神獻祭。
為什麼要掛艾草在家?取艾草驅蚊驅病的作用,也取「艾」(愛)這個音。「大一」之愛到家,上天之愛到家,上帝之愛到家。
為什麼要戴香袋?這是要用馨香來愉悅至上神。
通過這些儀式,創世神、主宰神的力量,「大一」之神的力量,「大水」的力量進入你的生命,進入部族的生命,無病無災,生命旺盛。
為什麼端午節有送瘟神的儀式?人類宗教活動的內容,本質都是祈福免災。龍舟競賽,就是驅散瘟神和送走瘟神的巫術。向至上神獻祭,驅散瘟神滅除災禍。
屈原不死
屈原的名字之所以與端午節合一,是因為端午節的信仰和獻祭的精神,最徹底地統一在屈原身上。屈原以自己的生命為犧牲,獻祭「大水」之神,獻祭創世和主宰之神「大一」。屈原認定有超越現世的靈性之世界,屈原之投江,是祭司的自我犧牲,是祭司的向死而生,他要承擔對楚人的責任。屈原給楚人注入了一種不敗之精神,給中國人注入了一種無敗之精神。
楚國朝廷敗了,但楚人不敗。秦國滅了楚國,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屈原毅然決然的精神在心裡,楚人敗不了。秦始皇死後一年,楚人紛紛起義,滅了秦國。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皆為楚人,他們心中不會沒有屈原這種向死而生的精神力量。
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皆楚人。司馬遷說,他讀屈原詩文,「悲其志」,「未嘗不垂涕」,為屈原志向感到悲壯,沒有不流淚的。今天,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屈原之死背後的犧牲精神,更會「悲其志」、「未嘗不垂涕」。屈原不死!今天我們紀念這位偉大的楚人、偉大的詩人、偉大的祭司、偉大的中國人。紀念他以自己的生命獻祭「大水」,紀念他的「向死而生」。
端午節,「大一生水」,祭祀創世本源之神的日子,我們向屈原獻上我們的懷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