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影響歷史人物眾多,惟有屈原享有全國性節假日端午節被紀念

2020-12-13 大息地

今天6月18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特別的日子,首先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講一位特別的人物:屈原。我們以此紀念屈原,體會他特別的力量。中國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眾多,但惟有屈原享有一個全國性的公眾節日被紀念。對今天的中國民眾來說,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有這麼一個傳說流行中國:屈原投江,百姓哀憐屈原,划龍舟到江中救屈原,向江裡投粽子給魚吃,讓魚別吃屈原。

早在屈原之前已有端午節

端午節歷史悠久,本是與宗教相關的節日。從現有文獻資料看,最早將屈原與端午節建立起聯繫的,是東漢末年的應劭(約153-196)寫的《風俗通》。裡面提到五月五端午活動,跟屈原有關。這以後愈來愈多文獻講屈原和端午節的關聯,形成了民俗傳說。今天我們分析兩個方面:一個是端午節的起源分析,一個是屈原投江的心理分析。

商朝以來中國三千六百多年文明史中,出現過許多影響歷史的重要人物。有歷朝王侯將相、文人墨客,但是,中國歷史人物中,在今天能享有一個全國性民眾紀念節日的,就只有屈原一個人。看來,民心的歷史,與朝廷的正史,不是一個標準。

端午節

端午節源於楚地對「大水」的祭祀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大家如果上網查端午節的來源,會發現眾說紛紜。有說是紀念屈原的,有說是紀念伍子胥的,還有說是紀念勾踐的。但是,這些觀點出自民間傳說,學術界一般都不這麼看。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崇拜。一種認為是慶祝夏至日、祭祀夏至神的活動。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可能與龍圖騰有關。黃石先生、劉德謙先生、何星亮等先生則認為,端午節起源於遠古時期的夏至日活動,歷史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將端午確立為夏至日活動,主要是因為端午節的時間,農曆五月初五,接近天文上的夏至日。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18日,夏至日是6月21日,差3天。也有學者們認為,如果按先秦太陽曆,那麼夏至日與端午節是統一的。

夏至日,指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北半球最高的緯度,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以後太陽直射線就逐漸南移了。這個時候的中國漢水、長江、淮河流域日照時間長,氣溫高,暴雨天氣多,容易形成洪澇災害。

將端午節確立為夏至日活動和宗教祭祀,兩種觀點其實不矛盾,是有聯繫的。人類古代節日,多與氣候節令、宗教祭祀相關。中國古代夏至日活動,一定會有宗教內涵。但是端午節的具體宗教內涵是什麼?

聞一多先生的龍圖騰說有缺陷,端午節雖然划龍舟,但並沒有獻祭龍的儀式。從楚帛畫及苗繡看,龍在南方楚地只是祖先之靈或祭師的坐騎,沒有在北方那麼神聖,那麼受尊崇。

屈原投江

端午節以南方楚地為中心

研究端午節,我們儘量運用楚地資料。有考古資料,就要優先運用考古資料。綜合楚地考古資料及文獻,我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楚地對於「大水」的祭祀。

1987年,湖北荊門市出土包山楚簡,為我們理解端午節打開了一道門,也為我們理解屈原投江心理提供了重要線索。包山楚簡有竹簡278枚,字數有12626字,時間約在公元前316年前後,內容主要有司法文書和卜筮祭禱。包山楚簡詳細記錄了楚人宗教活動的祭祀禱告對象,有助於我們理解端午節的源起、探尋屈原投江的心理緣由。

屈原《九歌》詩篇「東皇太一」,描寫的就是祭司祭祀「太一」的情況。還有一類祭祀對象是后土、司命、司骨等,大概屬於至上神、至高神「大一」之下的一些自然神、職能神。例如后土是土地神,司命、司骨是主宰命運、災禍方面的神。

粽子

祭祀「大水」與端午節風俗

明白這樣的宗教背景,我們對端午節的風俗就容易理解了。為什麼選農曆五月初五獻祭呢?因為夏至日前後,是雷雨最多、水量最大的時候,這是「大水」表現力量的時候,也是至上神"大一"隨「大水」而來的時候,這是上天之水。所以《史記》「封禪書」中,就把楚地所稱的「大水」,稱之為「天水」,上天之水。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先以粽子祭神,然後再吃被神享用過的粽子,這樣的粽子就有了神性。

為什麼要喝雄黃酒?要用酒祭神。把酒先倒入江中祭神,「把酒酹滔滔」。

為什麼要用蘭草沐浴、用百草沐浴呢?這是潔淨自己,洗淨暑氣,準備向「太一「神獻祭。

為什麼要掛艾草在家?取艾草驅蚊驅病的作用,也取「艾」(愛)這個音。「大一」之愛到家,上天之愛到家,上帝之愛到家。

為什麼要戴香袋?這是要用馨香來愉悅至上神。

通過這些儀式,創世神、主宰神的力量,「大一」之神的力量,「大水」的力量進入你的生命,進入部族的生命,無病無災,生命旺盛。

為什麼端午節有送瘟神的儀式?人類宗教活動的內容,本質都是祈福免災。龍舟競賽,就是驅散瘟神和送走瘟神的巫術。向至上神獻祭,驅散瘟神滅除災禍。

賽龍舟

屈原不死

屈原的名字之所以與端午節合一,是因為端午節的信仰和獻祭的精神,最徹底地統一在屈原身上。屈原以自己的生命為犧牲,獻祭「大水」之神,獻祭創世和主宰之神「大一」。屈原認定有超越現世的靈性之世界,屈原之投江,是祭司的自我犧牲,是祭司的向死而生,他要承擔對楚人的責任。屈原給楚人注入了一種不敗之精神,給中國人注入了一種無敗之精神。

楚國朝廷敗了,但楚人不敗。秦國滅了楚國,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屈原毅然決然的精神在心裡,楚人敗不了。秦始皇死後一年,楚人紛紛起義,滅了秦國。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皆為楚人,他們心中不會沒有屈原這種向死而生的精神力量。

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皆楚人。司馬遷說,他讀屈原詩文,「悲其志」,「未嘗不垂涕」,為屈原志向感到悲壯,沒有不流淚的。今天,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屈原之死背後的犧牲精神,更會「悲其志」、「未嘗不垂涕」。屈原不死!今天我們紀念這位偉大的楚人、偉大的詩人、偉大的祭司、偉大的中國人。紀念他以自己的生命獻祭「大水」,紀念他的「向死而生」。

端午節,「大一生水」,祭祀創世本源之神的日子,我們向屈原獻上我們的懷念和敬意!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包粽子吃,喝雄黃酒,還要在門前懸掛艾蒿來去惡闢邪,而且還有賽龍舟可以觀賞。
  • 端午節的起源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然而,從上世紀30年代起,中國史學界就對這種廣為人知的民間說法提出了質疑。  端午節的真正起源:圖騰祭拜?  據學者聞一多的考證,端午習俗在屈原生前就已經存在。  端午一開始主要流傳於南方百越部族之間,並作為一種「圖騰祭」出現。南方百越以「龍」為圖騰,並選擇在五月五日進行祭拜,端午節在當時其實是「龍的節日」。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歡聚一堂,吃粽子,賽龍舟。其中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說「端午」二字的由來,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端」指的是「開端」、「初」的意思。
  • 端午節到底是紀念誰的?屈原,還是伍子胥,抑或另有他人?
    ~端午節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端午節來歷的傳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在荊楚地區廣為流傳。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節日,它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經有2500~3000年的歷史,端午節的主要項目有賽龍舟,划龍船,吃粽子。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但其實韓國人過的不叫「端午節」,而是「端午祭」,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韓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所以咱大可不必與他們「爭端午」,屈原同志的國籍也永遠還是中國(楚國)!
  • 影響中國的歷史人物之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為何投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並影響到漢賦的形成。屈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後世的眾多文學家,他的詩歌和體裁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中國民間端午節的由來,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
  • 端午節的由來歷史故事 端午節傳統習俗習俗有哪些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端午節期間,各地民眾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草菖蒲等,習俗名目繁多,因地而異。  那麼,在豐富多樣的端午習俗背後,承載著怎樣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內涵?我們今天過端午節,它的現實意義在哪裡?  這要從端午節的由來說起。端午節歷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兩千年的歷史。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學界說法不一。
  • 端午節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和紀念屈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不過太史公當年能夠接觸到的原始史料是我們現在的人完全不可想像的,在歷史長河當中,有多少史料消失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如果單憑沒有旁證,就認定是司馬遷無中生有地編造了整個屈原的列傳出來是不客觀的。我們姑且認為屈原確有其人,而史記裡面關於他的記載都是可信的。那麼端午節和屈原又有多大的關係呢?端午節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誕生的嗎?
  • 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端午節有何意義?屈原能夠因此自信!
    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端午節歷史悠久,不只是紀念屈原,另外2位歷史人物也不能忘懷
    端午節是一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相傳發源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也有許多俗稱,很多地方也叫「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等。端午粽子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綿綿相傳至今。相傳戰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原先也是楚國的一個大夫,他性格剛正直率,提出了很多有利的治理國家的的建議,但都不被楚懷王所採納,屈原感到非常無奈。
  • 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這是祭祀祖先,祈禱驅除瘟疫的日子
    今天是端午節,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大家都在這一天包粽子吃,懷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活著的時候,不僅文學才華出眾,對於楚國的政治,也有非常獨到的觀點。屈原出色的能力和正直的人品,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他的國策,侵犯了楚國當權貴族們的利益,所以遭到眾人忌憚,滿朝文武群起而攻之,而楚懷王這個關鍵人物,聽信小人讒言,屢次降職屈原,最後還把他流放到江南,給楚國埋下了禍根,也害死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三閭大夫屈原。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5-7] 。
  • 端午節的歷史淵源
    端午節,是華人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端午節在我國由來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時代。
  • 其實端午節不只是中國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你了解多少?
    其實端午節不只是中國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歷史由來你了解多少?文/號外歷史之小玲 圖/網絡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共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也與元旦、春節、清明、端午、勞動節、中秋、國慶統稱為中國七個法定節假日。端午節即將來臨,除了吃粽子,懷念屈原,關於對端午節的歷史由來,大家還有多少了解呢?另外,你們知道嗎,其實端午節不僅僅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 一年一度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賽龍舟是怎麼來的?
    說到這,不免又有些小心酸,那麼有多少小夥伴,端午節依然還在堅守崗位呢? 別的不說,必須先為這些不放假的「勞模」點個讚。 既然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就會有相應的風俗,你們那裡端午節都有什麼風俗習慣呢,雖然各地都有差別,但有兩個習俗,是端午節的標誌。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多出資料查詢來看,端午節的由來有以下說法:1. 自然崇拜說: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據歷史考證端午一開始主要流傳於南方吳越一帶,並作為一種"圖騰祭"出現 。上古先民以"龍"為圖騰,並選擇在端午進行拜祭,端午節在當時其實是拜祭龍祖的節日。
  • 探秘中國傳統節日源頭,端午節的來歷,其實跟屈原沒關係
    屈原的愛國精神,對真理的探索精神,記憶猶新的是當年中學大門口,標語寫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同樣具備屈原精神的現實意義。而對於「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的說法,閒閒財經還是有自己觀點的。多數人可能認為,端午節就源自於屈原了,對於這個說法,閒閒財經認為還有待推敲。
  • 這是一篇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
    一、端午節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人們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說端午節跟我國古代一位名人有關——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二、屈原與端午節有什麼關係?在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聽到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