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起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及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月初五
端午節習俗
屈原
史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忠貞直諫被楚頃襄王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抒發情懷。後看到秦國攻楚,楚國失地千裡,百姓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紀念屈原說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前來打撈,一直不見屈原屍體,就將為屈原準備的米飯等食品投入江中,以餵飽魚蝦,不讓傷害屈大夫,也有的說是送給屈原吃的。還有人拿來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即粽子的最初形狀。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形成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當然都蘊含了對屈大夫的敬仰紀念之情,以此為紀念。
1、賽龍舟
真正與紀念屈原有關的賽龍舟,只有秭[zǐ]歸一帶。在秭歸,龍舟祭的流程是這樣的:
●(龍舟祭江儀式。人們先在屈原祠堂)祭拜。
●送葬。(龍舟隊來到江中,頭船的人將粽子投入江中,以招屈原的魂魄保佑。另外十多艘龍舟跟隨其後緩緩前進。)
●祈願。(人們會在長者帶領下以喊號子的方式唱出對一年的祝福和祈願。)
●然後,才是正式的賽龍舟。
據說,這個儀式流程已延續千年。另外,龍舟的龍頭也有區分,顏色上金黃白烏,形狀上鳥馬龍獸,有的因地而異。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特色。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願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還諧音「中子」(九子粽即九隻粽子連成一串,並以九色絲線紮成,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又寓意「求子」,因「粽」和「宗」音近,寓意「光宗耀祖」。
3、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已被淡忘的非文化遺產習俗。
如在福建晉江,端午節要吃「煎堆」。重慶在端午這天要烹蛇羹。江蘇揚州吃「十二紅」。浙江寧波吃「五黃六白」。陝西人會點雄黃酒。而在貴州人們則會「遊百病」等等。
4插艾草
農曆五月,進入初夏天氣,蟲蠹並生,瘟疫暗起,邪魔逞兇,人們深感不安,便想出種種辦法來禳解,採艾草插於門口,是民間的一種方法。艾草是一種藥用植物,端午之際,生長在溝坎地頭的艾棵已欣欣然香氣四溢,正是採集的時候,人們根據初夏時節昆蟲活動特點,採來懸於門戶上,利用其揮發的藥味潔淨空氣,既驅蚊蟲,又闢邪,豈不美哉。有人還用艾葉、白芷、佩蘭等芳香型中草藥點燃燻煙,滅除室內毒蟲。
5抹雄黃酒
五月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惡月、毒月。五月端午更是惡毒之日,蠍蟲開始活躍,所以,祛毒消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內容。「惟有兒時不能忘,持艾簪蒲額頭王」。額頭王,是指端午時用雄黃酒在兒童額頭畫個王字,並用酒塗抹兒童鼻、肚臍、耳、腿彎處,以避毒蟲侵害。宛東各縣有為避開這又毒又邪的日子,讓幼兒到外婆家躲起來,稱為「躲五」的。
6五彩線
五色線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頸項,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漢代五色線的形制主要有幾種: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膊;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戴於頸項;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鳥獸等物,敬獻尊長。唐代有五絲續命的說法,稱五色線為健繩。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佩五色金縷延壽帶,興於朝廷。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五彩絲不是五彩繽紛的花色絲線,而是確定了的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合併成的縷索。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給十二歲以下兒童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或扔在水道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水道裡,意味著讓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平安健康。也有說五色線形同五花蛇,可以消除毒蟲,防止蛇蠍近身。
北京創雅文化有限公司
公關活動策劃|企業歌曲|舞蹈培訓|戲劇表演舞美設計|視頻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