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2020-12-22 人民網

原標題:【雅昌專稿】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傅抱石《屈原漁父圖》

  公元278年的今天,被驅逐出國境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得知國家滅亡之後,萬念俱灰,行至汨羅江畔,遙望祖國邊境的同時,也有了輕生的念頭。

  這時,一位漁父見了他,並問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麼?怎麼竟成了這般模樣?」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漁父道:「我聽說聖人能夠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既然舉世混濁,為何不隨波逐流?既然眾人皆醉,何不自己也人醉我也醉的哺糟啜醨,為何握著美玉而不丟,導致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槳離去,不再與屈原說什麼了。

  隨著漁夫的遠去,絕望的屈原抱著石頭投江而死。

  這段載於《史記 屈原列傳》中的對話,展示了中國人兩種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價值觀!一個主張以死殉道,呼喚人們的覺醒;一個主張自然逍遙,浪跡江湖遊戲人間。

  這兩種價值觀誰對誰錯?還是都錯,或者都對?是該弘揚誰呢?還是都該或者都不該弘揚?

  於個人而言,漁夫的無疑可以讓生活更加幸福;但於國家而言,屈原的選擇則可以讓民族之魂永駐。

  所以,在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百姓們紛紛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以免魚龍蝦蟹啃咬屈大夫的身體。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以藥暈蛟龍水獸。故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宋元:屈原是文人畫家政治理念的再現

  作為古代文人崇高的精神偶像,屈原也漸漸成為藝術家描摹的典範。自古至今,不少畫家都畫過屈原像,據統計,自南北朝到清代,以屈原為題材的畫作有48種404圖,其中屈原像有18種18圖,現僅存9種9圖。

  根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畫家繪製過屈原像,但留存至今最早的是疑似出自宋人之手的《歷代帝王名臣像》,圖中屈原面帶微笑,既不嚴肅,也不憤懣,頗具平民之風,與後世我們所看到的畫像差異非常大。

  屈原像(宋?)《歷代帝王名臣像》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屈原像多以宋代李公麟《九歌圖》中的屈原為範本,作為首創屈原經典圖式的畫家,他的《九歌圖》一直是屈原題材的典範,元、明、清、現代的諸多畫家在繪製屈原像時多有參考,例如元代畫家趙孟頫、張渥,現代畫家張大千等。雖然現存的李公麟《九歌圖》中沒有屈原像,但我們能從後人的摹本中一窺其風貌。

  元代畫家趙孟頫和張渥都曾創作過《臨李公麟九歌圖》,他們筆下的屈原初看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身著長袍,蓄髮長髯的長者形象,但他們的表情卻迥然不同。趙孟頫筆下的屈原神態平和安詳,模樣忠厚,古意有餘而憂思不足。張渥筆下的屈原則面容悽苦憂慮卻不失堅定之色,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士子形象。

  楚屈原像 (元)趙孟頫 《臨李公麟九歌圖》冊頁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差異,與他們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趙孟頫一生官運亨通,功成名遂,創作於晚年的《臨李公麟九歌圖》更多的是他政治人生的體現。與趙孟頫受統治者重用的經歷相反,張渥雖多才多藝,但屢試不第,遂絕於仕途之心寄情詩畫,以白描人物著稱於世。

  楚屈原像 (元)張渥《臨李公麟九歌圖》1346年 吉林省博物館

  他的《臨李公麟九歌圖》卷首為屈原像,後根據《九歌》內容依次繪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場面共計20人。其中東皇太一是一派帝王景象,雲中君象徵忠君之臣,湘君、湘夫人有天朝王后之端莊,大司命、少司命似朝中文官,東君似武將,河伯掌管水世界,山鬼俯瞰山乾坤,最後的國殤表現的是普通的士兵……這分明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展現:君明臣忠,女儀天下,將士效國,野獸馴化,職責分明,井然有序,民心所向,萬物臣服。這不僅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政治抱負,也是封建社會禮制下文人畫家們的政治理念。

  明清:屈原更加「世俗化」

  明代是屈原畫像創作的高峰,吳偉、鄭思肖、文徵明等都創作過屈原肖像,此外,書籍、印刷品、紡織品上也出現了對屈原的描繪。

  其中陳洪綬創作的《屈子行吟圖》,繼李公麟《九歌圖》之後,成為另一個屈原題材的典範。1616年,時年19歲的陳洪綬到姻親來鳳季家學習《楚辭》,隨後花了兩天的時間創作了《九歌圖》組畫,而《屈子行吟圖》是這組組畫的最後一幅。22年後,來鳳季《楚辭述注》刊行,就將陳洪綬的這組《九歌圖》作為插圖一起出版,並流傳至今。

  明末,陳洪綬《屈子行吟圖》,1616年,上海圖書館等藏

  《屈子行吟圖》中,屈原面部憔悴,身體羸弱,然而神情剛毅、步履堅定,挾長劍帶危冠著寬衣沿河岸喁喁獨行,沉浸在內心的孤獨和痛苦之中。這樣的描繪符合《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描述。這一屈原像,也被大家奉為經典,後人大多通過這幅畫,來想像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雖然陳洪綬的繪畫一貫主張以古人為師,他也的確表現了一位充滿憂患意識的愛國士大夫形象,但《屈子行吟圖》與之前的屈原像相比,人物更加「世俗化」,這顯然受到當時民間版畫、年畫的影響。

  明末清初畫家蕭雲從的系列版畫《離騷圖》,其第一幅《三閭大夫卜居漁父圖》描繪了屈原見鄭詹尹和漁父的情景。圖中屈原面目蒼老,垂須髯髯,戴高冠,配長鋏,闊袖長衣,雙手持拭巾,面左而立,作詢問狀。漁夫慈眉善目,與鄭詹尹並立,面右對屈原。

  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蕭雲從作為明代遺民,面對江山易主,國不復存的現實,深感悲痛和憤懣,因此才創作《離騷圖》,借屈原抒懷,以勸後世。

  現代:以屈原像表達愛國之情

  傅抱石:借屈原喚起國民的戰鬥精神

  現代畫家中,對屈原題材最為熱衷的當屬傅抱石,據統計,傅抱石至少創作了七幅《屈原像》,南京博物院藏有兩幅作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屈原像》;傅家也曾藏有一幅1953所作的《屈原行吟圖》;50年代的另一作品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3件為私人收藏。

  傅抱石 《屈子行吟圖》 1930年

  傅抱石《屈子行吟圖》1944年,鏡心,設色紙本,84x113cm

  這些作品儘管每件的風格都有所不同,但皆以屈原《楚辭·漁父》的前五句詩文為刻劃基礎:「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這也是屈原投江前的狀態。對於其形象的塑造,傅抱石主要參考郭沫若的考證:「在一般人的腦海中,覺得屈原很年輕,其實他的年齡並不年輕,而是因為他的精神年輕。我們斷定他的年齡六十二歲並不過份……他的死因,並不是像一般輕薄者的懷才不遇,而是憂世憤俗,不忍看到祖國淪亡,人民流離無告。」

  1942年,正值日本侵華的黑暗時期,很多知識分子將屈原作為愛國主義的象徵。郭沫若在重慶撰寫了五幕劇《屈原》,與他同住金剛坡下的傅抱石很認同郭沫若的觀點,並以此創作了一系列屈原像,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並希望藉此喚起國民的戰鬥精神。

  張大千:屈原是一個莊嚴的儒學者

  張大千 1939年作 九歌屈原 鏡心 92×40cm

  同樣以屈原表達愛國情懷的還有畫家張大千,1939年冬,張大千看到了趙孟頫的白描《九歌圖》,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九歌屈原》,畫中屈原身著長袍,蓄髮長髯,立於澤畔,初看似乎是一個安逸而莊嚴的儒學者,只有眉宇間的憂鬱可以體會其「行吟澤畔」的心境。

  朱乃正:屈原的魂,是永世不滅的希望

  與傅抱石不同,朱乃正並沒有表現 「屈原既放、行吟澤畔」的代表性場景,而是描繪了屈原之魂從汨羅江中騰空而起的瞬間,「如果簡單地畫張屈原的肖像,再現當時楚國人穿什麼衣服或什麼鞋子就顯得笨了,『魂』可以比較自由地體現一個精神上的形象。」 對於自己的屈原形象,朱乃正說到。

  朱乃正《國魂——屈原頌》190×190cm 1984年 布面 油畫

  1984年,朱乃正選擇屈原這個崇高且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作為國魂的代表,創作了《國魂——屈原頌》,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民族命運相聯繫,通過作品強調「我們後人感懷憑弔的,是屈原的魂,魂非渺跡,而是永世不滅的希望。」

(責編:潘佳佳、王鶴瑾)

相關焦點

  • 端午安康:端午節除了屈原還紀念誰?這天為什麼要掛鍾馗畫像?
    端午節紀念的人除了屈原,還有誰?在很多人的眼裡,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嚴謹,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只不過「屈原投江說」是最為流行的一種。另外,還有很多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說,今天我們就講講關於端午節3個流傳最廣的故事。我們在闔家團圓吃粽子的時候,可別忘了他們奧!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要說「端午」二字的由來,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端」指的是「開端」、「初」的意思。因此初五也稱為端五。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
  • 『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
    說到端午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賽龍舟和詩人屈原,因為我們早已把這天當做是紀念屈原投江的節日。但大家知道嘛這並非是端午節真正的由來。實際上端午節本應是祭祀大火星的日子,卻變成了紀念碰巧那天自殺的屈原,也就是從那時候中國文化就開始走向歧途。我們的文化就是在這一代一代人的胡編亂造和臆想中,一點一點偏離了方向,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究竟為什麼是華夏民族、為何會有個端午節。
  • 你不知道的端午節:紀念屈原嗎,端午到底什麼意思,端陽、正陽?
    今天是傳統佳節-端午節,祝大家端午節假期快樂!既然是傳統節日,那今天我們就聊聊端午節,讓我們用漢字的視角理解端午節。端午節那些眾多紛紜的來曆紀念屈原流傳最廣的,也是大家最認可的來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詩人。忠君愛國 、憂國憂民,一生勵志使國家變強。但屢遭小人讒言陷害,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致使屈原被流放。最終屈原滿懷悲憤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南朝吳均《續齊諧記五花絲粽》:「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漲知識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漲知識了!中秋節很快就要到了,在中秋節吃月餅,是咱們的傳統習俗之一。但是中秋節為啥要吃月餅呢?咱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那麼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
  •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為什麼與屈原有關?
    為什麼不平凡?眾所周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去冬今春在湖北武漢暴發,全國人民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春節。今年閏四月,不然的話農曆五月初五早就過了。百家號讀者知道嗎?端午節為什麼與戰國時的屈原有關係呢?在五月初五即將來臨之際,我為大家說說,也可以說是共同學習吧?端午也稱端五,「端」和「初」意義相同,「五」與「午」讀音相通。按地支順序五月正是「午」月。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只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在他去世之前就存在
    臨近端午,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由一些典故而來,當然端午節的由來最廣泛的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與端午有關的一些活動賽龍舟、吃粽子也都是因為這樣。但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對的嗎,其實早在屈原投江去世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的存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但其實韓國人過的不叫「端午節」,而是「端午祭」,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韓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所以咱大可不必與他們「爭端午」,屈原同志的國籍也永遠還是中國(楚國)!
  • 端午嘆屈原(雜文)
    #端午節閒說#原創 賓澤文(大碧頭)2297年前的端午節這天,戰國時期楚國的大政治家、大詩人屈原,往湖南汨羅江縱身一跳,自殺了。總在端午節這天,以吃粽子、賽龍舟等形式緬懷他,紀念他,年復一年,樂此不疲。但我有時卻生出一些遺憾來:如果屈公更堅強一些,不來那個尋死的一跳,豈不更好?屈原曾在他的《離騷》中寫道一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其意思是,人生之路漫長久遠,我要不斷求索真理,探索道路,以求得成功。既然如此,在國破民亡之際,為什麼不選擇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求復國救民呢?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祝大家端午安康啊!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屈原死後,粉絲們也忍不住啊。然後粉絲們就跑到江邊紀念屈原,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首,有的扔粽子餵魚,有的倒雄黃酒,想把魚灌醉了。這就是傳統的版本。那麼,你想一下,餵魚為啥不直接撒米啊,為啥不弄點水草什麼的,非用粽子,多費事啊!更何況,吃粽子的魚應該是素食吧,它也不吃肉啊;真正吃肉的魚,也不會吃棕子。所以,扔粽子根本就不管用。
  • 一起過端午,紀念屈原,吃粽子,賽龍舟,讀讀詩歌,送祝福給你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有人說,管他什麼節日,反正放假就對了。可以玩一天,休息一天。端午節由來: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傳統風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一般的家庭就只是吃粽子,有一些地方還舉辦賽龍舟,很多人還是很熱愛。
  • 端午節不能說的秘密: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
    我們相信的「真相」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一提起端午節,下意識的都認為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畢竟小學課文裡都曾經這麼介紹過:屈原作為楚國忠臣,經常給他的王提出諸多治國安民良策,但是楚王卻偏偏不聽,還在奸人的挑唆下故意疏遠他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篇的奠基者。公元前278年,由於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屈原在極度絕望,悲傷,憤恨的情況下投江自殺,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5月5日,後人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了端午節。但是關於端午節是不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設立,後人也一直爭論不休。
  •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屈原,那賽龍舟和他有什麼關係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風俗文化也開始慢慢被人們淡忘,但是很多人卻不會忘記這個節日,因為它能給我們三天小長假,對於很多上班族而言,法定節假日的魅力可遠遠要比吃個粽子要大。但當我們在享受端午節小長假的時候,不能忘記這是屈原用生命換來的。那麼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 屈原:我自己也過端午節,我也吃粽子
    我是你的專屬評論員,「每年讀300本書、讀書不挑食」的軒轅。今天要為你評論的書是一本漫畫書,書名是《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番外篇):中國傳統節日》。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那位漫畫高手陳磊,網名「混子曰」。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包粽子吃,喝雄黃酒,還要在門前懸掛艾蒿來去惡闢邪,而且還有賽龍舟可以觀賞。
  • 投江紀念屈原是對愛國精神的曲解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以俯身「投河」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 五月初五為什麼叫端午節?究竟是紀念誰?
    我們中國有很多重要的傳統節日,像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春節是每年正月初一;中秋節是秋天正中間;重陽節是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九月初九兩個陽數相重,所以叫重陽節。那為什麼五月初五叫端午節呢?那就有人說了,為什麼第一個月不叫子月呢?其實周朝的日曆第一個月叫子月,但是後來實行夏曆,孔子在《論語》中也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說計時要用夏朝的曆法,夏曆是非常準確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二十四節氣的需要,所以用夏曆。每個月的前幾天稱為「端」,所以稱為端午。但是小編認為,端和正是一個意思,可能一開始稱「正午節」,後來因為避諱的原因,改為端午節了。
  • 屈原:我是如何站上端午節C位的?
    ,真要感謝屈原給我們三天假期。等楚頃襄王繼位,屈原卻再次被放逐到了更遠的地方。他披頭散髮獨自徘徊在江邊,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位漁夫路過問他:你為什麼如此失意落魄?他嘆氣道:「舉世皆醉唯我獨醒 , 舉世皆濁唯我獨清,是以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