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閒說#
原創 賓澤文(大碧頭)
2297年前的端午節這天,戰國時期楚國的大政治家、大詩人屈原,往湖南汨羅江縱身一跳,自殺了。
於是,這一跳,誕生了一個被人們永遠讚頌的歷史愛國志士。
屈原出生於諸國爭霸的動亂時代。他從小飽讀詩書,愛國愛民。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明修法度。對外力主抵禦侵略,聯齊抗秦。不想楚君無能,聽任奸佞小人讒言,終於招來了家破國亡。屈原報國無門,英雄氣短,於是仰天長嘯一聲,跳入滾滾江濤之中……
千百年來,人們讚揚他的愛國憂民精神和死而後已的情懷。總在端午節這天,以吃粽子、賽龍舟等形式緬懷他,紀念他,年復一年,樂此不疲。但我有時卻生出一些遺憾來:如果屈公更堅強一些,不來那個尋死的一跳,豈不更好?
屈原曾在他的《離騷》中寫道一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其意思是,人生之路漫長久遠,我要不斷求索真理,探索道路,以求得成功。既然如此,在國破民亡之際,為什麼不選擇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求復國救民呢?歷史上翻來復去、改朝換代的例子多的是。你往江裡一跳,能解決什麼問題?屈原應該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就是死,也要死得悲壯一些,"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衝到前線去,為保家衛國而戰死。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千古第一才女宋朝的李清照,靖康之後,李清照在國破、家敗、夫亡的絕境下,沒有屈服於命運,受盡了流浪、飢餓、被搶劫和牢獄之苦,在苦難中她寫作不輟,″人比黃花瘦",卻寫出了大量精美詩詞,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直到古稀之年才不舍離世。如果她選擇不堪苦難而早逝,中國文壇損失巨矣!
當然,屈原是屈原,李清照是李凊照,兩個不同時代的詩人,應該沒有什麼可比性。於是,我又想回來了,我想:我對屈公的死有遺憾,但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為什麼沒遺憾,不僅沒遺憾,反而年年要紀念他,緬懷他,並形成了傳統節日?這樣一來,我就有些釋然了,不是嗎?如果屈原沒有那麼舍死一跳,或許老百姓就不會同情他、惋惜他,懷念他,也就沒有今天的端午節了。看來,他的那一跳,沒有錯。錯的是我?!
天天似新年(隨筆)
老虎謝恩(民間故事)
放生(微型小說)
(5248)不是偷雞的(鄉村故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