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的事情,國內鬧的沸沸揚揚。當時我在想,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的嗎?屈原啥時候成韓國人了。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也申遺成功,後來就也沒有深入思考探究此事。最近看《歷史很有趣》,其中一節講《屈原抱石投江》,來搜索端午節背後的事情,才發現對端午節,以及當年中韓「端午節申遺」之事有很多誤解。
說到端午節,你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祭祀,而是屈原。端午節不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嗎?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怎麼還和祭祀有關。我之前也這樣的偏差認識,這端午節為何要賽龍舟,和屈原有什麼關係。
端午節,不僅僅是吃粽子,其實端午是個很悠久的傳統習俗,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農曆五月初五,飛龍在天,祭龍祖,同時過了夏至時令「祛病防疫"。所以傳統的端午節,除了賽龍舟,還有浴蘭、掛艾草等等活動。農曆的五月初五,對應二十四節氣的夏至過後,小暑之前,天氣逐漸變熱,正是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祭拜天地,也是祈求風調雨順。如果雨量充沛,莊稼會有個好收成。那端午節怎麼和屈原聯繫了呢?
話說,經歷夏商周文明的發展,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百家爭鳴,諸侯勢力逐漸強大。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戰國時期,各自為政,戰爭不斷,霸主輪番登場。屈原是楚國人,26歲時就當上了「左徒」。左徒是什麼官職,查了一下,原來只有楚國設有這個官職,中原其他諸侯國還沒有,所以就有人猜測這個職位是專為有才的屈原而設,大概是僅次於宰相的官。但是屈原的改革、聯合抗秦等政治主張,引起了其他大臣和楚王的不滿,使得自己被貶流放。後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的城池,憤懣沉痛,抱石投江。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認為劃賽龍舟的端午節最早源自於戰國之前江浙地區的吳越民族對龍圖騰的崇拜。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屈原剛好在這天投江。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是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文獻記載,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多年。屈原作為愛國詩人,《離騷》、《天問》等詩篇,影響也比較大。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是千百年來,端午的習俗活動中加上了對屈原的紀念和緬懷之情,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再說這個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的事情,其實也是當時的社會傳播有誤導的部分。韓國申遺的項目是「江陵端午祭」,主題內容是祭祀典禮,會舉行跳繩、假面製作等傳統遊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表演等。韓國的端午祭,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與最初的崇拜祭祀的原味更像。當時由於媒體翻譯的問題,「江陵端午祭」曾經一度被國內讀成「江陵端午節」,讓當時的國人激烈的討論了一把。
回到《歷史很有趣》這本書,主編不夠嚴謹,原文這麼敘述:「後來,楚國的百姓得知此事,紛紛趕來營救。他們一邊打撈,一邊將轉在竹筒裡的米撒入江中,祈求江中的大魚不要吃了這位驚人敬佩的愛國英雄。漸漸地,這種民間習俗傳播開來,就成了今天的端午節。」 我想很多人也是接受到了這樣的信息,這樣的認知,才會在2005年,憤懣的說屈原啥時候成韓國人了。
這要和有趣、有料、圖文並茂的《歷史很有趣》的衛主編說說,還是嚴謹一點好。對,說到圖文並茂,這個事情,不得不說「荊柯刺秦王」這節配的圖,這圖是《英雄》電影裡的李連杰吧?荊軻的樣貌,在此圖裡怎麼感覺像是李連杰的照片,是在搞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