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首先祝願大家夏至吉祥,端午安康!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是一個集星象文化、祭祀先人、人文哲學雜糅的節日,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非常豐富。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紀念的人除了屈原,還有誰?
在很多人的眼裡,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嚴謹,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只不過「屈原投江說」是最為流行的一種。另外,還有很多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說,今天我們就講講關於端午節3個流傳最廣的故事。我們在闔家團圓吃粽子的時候,可別忘了他們奧!
01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汨羅
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02忠良伍子胥自刎
說到伍子胥,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提到西施,我們應該就不陌生了。西施是吳王夫差的寵妃,伍子胥則是夫差不可多得的良將,他們都是吳王身邊的紅人。
伍子胥是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答應了。但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後來,伍子胥被讒言誣陷,吳王賜死了伍子胥。他死後,屍體被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03孝女曹娥為父投江
百善孝為先,世間至善莫過於至孝。
孝女曹娥,是東漢上虞人,與父親相依為命,非常的孝順。一天,父親溺於水中,數日沒見到屍體。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晝夜沿著江號哭,過了17天之後,曹娥知道父親真的去世了,便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投江而死,追隨父親而去。五天後,她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了水面。
後人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便將舜江改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鍾馗?
除了祭祀,端午節還有「祛病防疫」的風尚
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分別是: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而端午節的起源就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上面我們介紹的是關於祖先信仰的故事,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天地信仰。
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尚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的原理不能被人們正確的認識,所以為了解釋這些現象,人們常常認為這是上蒼的「福祉」或者「禍夕」。比如日食、月食、地震、瘟疫等。
民間甚至有「惡日禁忌」的說法,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長大就會「男害父、女害母」,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的習俗。
鍾馗,是中國道教中能打鬼驅邪的神,從古至今流傳了很多「鍾馗捉鬼」的典故傳說,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人,生得一副「鐵面虯鬢」的相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民間有了「端午掛鍾馗」的習慣,尤其是在江淮地區,每逢端午,家家都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斬五毒。
鍾馗是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春節時鐘馗是門神,端午節時鐘馗則是斬五毒的天師,為陰曹地府的冥神,其主要職責是專司伏鬼、護佑各路百姓家宅平安。
最後給大家一個小提醒:近年來,每逢重大節日,「祝你##快樂」幾乎成為了很多人節日祝福的萬能模板,但其實有些節日是不能「祝快樂」的。端午節是關於祭祀的節日,所以在這一天,我們在表達祝福時,只能說「端午安康」,而不能祝「端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