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名勝古蹟,走到屈子祠,古人紀念屈原

2020-12-13 歷史野史記

屈子祠,古稱三閭祠或汨羅廟等,位於中國湖南省汨羅市屈子祠鎮的玉笥山麓。生肖屬虎不願同流合汙、隨波逐流的屈原,公元前三四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生於湖北秭歸,晚年在玉笥山一帶生活和寫作,公元前二七八年五月五日在汨羅江下遊的河泊潭投江。

古代的河泊潭,是天然的泊船碼頭,晉代王嘉《拾遺記》卷十: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淵。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遊於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由此可知,戰國末年已有祭祀屈原的三閭祠。汨羅廟原本在南岸的江邊,因水災受損,清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遷建於江北的玉笥山腰;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鄉閭集資重修,更名為屈子祠。

某日下午三點多,我在赤壁火車站搭京廣鐵路的火車,經過嶽陽,抵達一百多公裡外的汨羅市,住宿一晚,隔天早上八點多,走路至火車站前的廣場搭小巴。汨羅江南岸的汨羅車站,在市區北郊邊緣,周圍樸實無華。

公交車經過一○七七公尺長的汨羅江大橋,來到北岸的屈子祠鎮,二○○一年以前稱為楚塘鄉;楚塘,為屈原的女兒(女嬃)葬父經過的石橋和取土處。大約半小時,在新江北超市附近的丁字路口下車,我看到幾個製造龍舟的招牌,走五、六百公尺才到達汨羅江畔。

廣闊的汨羅江,南岸是一道土堤,江面的寬度只剩一百公尺左右;汨羅江中的沙,是長江以南最優質的,有艘船正在採砂。屈子祠渡口(舊名楚塘渡口),渡船可載汽機車往來南北兩岸。

北岸渡口往東到屈子祠的道路,可行駛一輛大卡車,路的左側是低矮的山丘和樹林,右側是一片草坡,有幾隻牛在吃草,臨江水泥步道上還留著江水退去後的泥沙。可能會淹水的關係,路旁已無一般住家,只有幾間荒廢的房子。當日,天空陰沉沉的,風雨欲來的樣子,路上人車稀少的畫面和端午節比較起來,相差很大。

每年端午節,很多當地人和遊客走在這條路上,前往屈子祠祭拜屈原;筆直的水道上,多艘龍舟正在競賽,鑼鼓喧天,而觀看的民眾,歡呼吶喊,把岸上擠得水洩不通,熱鬧非凡。一路上,我一直在尋找屈原故居遺址,始終沒看到,不知不覺走半小時,就到了屈子祠下方的停車場。

屈子祠和廣東潮州韓文公祠類似,都在小山的山腰,前有一道長階梯,只是韓文公祠前面的韓江較寬。玉笥山和赤壁古戰場的赤壁山差不多,高約五十公尺,從江邊拾級而上,面對屈子祠,右邊是屈原碑林,左邊是獨醒亭。

屈子祠面向東南方,是三進南楚典型的古建築,有些偏遠,因此不收門票。牌坊式的山門高十三公尺,包括正門和兩個側門,面闊二十五公尺,上有屈原生平、追求真理、漁父談心、懷沙投江、〈九歌〉部分篇章等十七幅大小石灰塑像,這種民間工藝俗稱堆畫,雖然歷經數百年歲月與風雨的洗禮,依然完整,栩栩如生。

相關焦點

  • 中大畢業生在屈子祠前授學位 弘揚傳統文化/圖
    昨日,中南大學文學院280名畢業生在屈子祠前參加學位授予儀式。嶽霞 王軒 佔群麗 攝影報導  本報訊(記者 嶽霞 實習生 王軒 佔群麗)昨日,在汨羅江邊屈子祠前,中南大學文學院280名畢業生接過學位證書,這是我國高校首次在屈子祠前舉辦學位授予儀式。畢業生們激昂地朗誦誓詞《弘揚傳統文化,做龍的傳人》並現場籤名,表示將以弘揚傳統文化作為己任。
  • 朝拜屈原(圖)
    得到的回答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因報國受陷而投江自盡,老百姓駕著龍舟去打撈他,為了不讓魚鱉吃了屈原,大家紛紛往江中拋粽子,用粽子把魚鱉引開。於是民間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由此我記住了屈原是個好人。  長大了,讀書識字了,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才知道屈原不僅是個好人,而且是個偉大的詩人。
  • 屈子祠:拜謁屈子忠魂、飽覽楚風巫俗的文化聖地
    中新網嶽陽九月二十二日電 題:探訪屈子祠  作者 肖前輝  屈子祠位於中外馳名的汨羅江畔,是中國現存紀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築,也是湖湘文化和中國浩瀚詩海之源頭。近日,二00五中國湖南旅遊節採訪團一行探訪了這座有「中華第一祠」之稱的古祠。
  • Renovation of Quzi Temple|汨羅:修繕屈子祠
    屈子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坐落在汨羅江北岸玉笥山上,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建,始建於戰國末年。現存屈子祠重建於清朝乾隆19年(1754年),是全國僅存的紀念屈原的古建築。今年,該市對屈子祠進行整體保養維護。
  • 讀故事 品古建丨端午節的故鄉 屈子祠閃耀著一個詩人的偉大靈魂
    :潘華]字體:【大 中 小】 一江浩浩蕩蕩的水,一座世世代代的祠,一部沉沉甸甸的史,23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行吟汨羅江畔,後殉節投江魂歸於此。而在屈子祠中,前來憑弔、緬懷的遊人更是絡繹不絕,作為紀念屈原的古建築,屈子祠沐浴了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閃耀著一個愛國詩人的偉大靈魂。 新湖南客戶端特別策劃《讀故事 品古建》在端午節走進端午節的故鄉,走進汨羅屈子祠。
  • 細數古人是怎樣紀念屈原的?屈原為何如此偉大?
    值此端午節,和尚選取古人吟詠屈原的二十首作品,加以短評,敬獻諸位詩友。希望諸位能夠緬懷這位偉人,而不僅僅是休息過節而已!紀念屈原經典作品選評江上吟(唐·李白)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屈原忠諫犯人主之怒,而被放逐澤國。雖然他品質高潔眷戀故國,但是終於沉屍江底,帶有無窮怨恨。落日風聲之中,作者感念先賢,想要祭奠屈原,但是時過境遷,已經物是人非,徒增悵惘之情。這首詩敘述屈原故事,拈屈原離騷詩中意象,用字飽含同情和感慨,表達忠而見疑,潔而被棄的悲憤之情。
  • 汨羅四大家領導端午祭屈原
    6月25日上午,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的前提下,和著屈子祠悠揚的鐘聲,一場肅穆、莊嚴的祭屈大典在屈子祠舉行。喻文、朱平波、李馮波、閔秀明、彭千紅、王敏求、柳雁翔、舒文治、姚書茂等市四大家領導靜穆肅立,共同憑弔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表達對屈原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 中南大學文學院畢業生首次在屈子祠前授予學位
    新華網長沙6月5日專電(記者明星、段羨菊)5日,中華民族傳統佳節端午來臨之際,漫江碧透的湖南汨羅江邊屈子祠旁,古樂悠揚,衣袂翩飛。來自中南大學文學院的280名畢業生,在屈子祠前,從學校領導手中接過學位證書。  這是中國高校首次在屈子祠前舉辦學位授予儀式。在屈原的畫像下,全體畢業生們以朗誦屈原經典作品、現場籤名和宣誓等形式緬懷和祭祀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口念詩詞,表達對屈原的紀念
    小夥伴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屈原的精神一直被後人所學習的,在歷史記載中,他最後因為自己的國家要毀於一旦了,所以就選擇沉江以身殉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這天人們都會對他表哀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少有人在端午節紀念他了,只是單純地把這天當作一個普通的節日。但是卻有一位男子堅持了4年紀念屈原,不過他的紀念方法卻很讓人震驚,是直接模仿屈原投江,是真實的投,他的這一行為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熱議,有讚揚的,也有不贊同的。不過這些都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他一直堅持下來了!
  • 湖南理工學院學位授予儀式在屈子祠前舉行
    新湖南客戶端6月1日訊(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思念偉)「公元二〇一六年三月至六月,湖南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李明教授,躬率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成員,前往汨羅考察,與汨羅市人民政府,共商合力傳承光大屈原文化
  • 屈子祠祭典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八十四:  屈子祠祭典  保護單位:汨羅市屈原紀念館            主管部門:汨羅市文化局   汨羅市位於美麗的洞庭湖畔,因境內的汨羅江而得名。是中國端午文化的源頭、中國龍舟名城,有「藍墨水的上遊,文化人的聖地」的美譽。
  • 喜迎十九大: 屈原文化綻放獨特魅力 文化汨羅譜寫新篇章
    汨羅廣電全媒體訊(記者 鄭甘 胡清)汨羅享有「端午源頭,龍舟故裡」的美譽,屈原文化,龍舟文化已成為這座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印記。近年來,汨羅市加大開發力度,通過景區景點的創新打造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親身體驗感受汨羅端午文化的獨特魅力。
  • 端午節的起源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角黍為祭屈原,競渡為招忠魂。  吃粽子和龍舟競渡是端午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習俗活動,英語裡更是將端午節翻譯為「龍舟節」。在人們的普遍認知裡,這兩個習俗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認為端午起源於「屈原之死」。
  • 讓屈原的愛國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韶關市朗誦協會朋友告訴我,在端午節朗誦會上朗誦我寫的《天問》一詩,讓我回憶起在屈原故裡參觀時的點點滴滴。這首詩是我在參觀了屈子祠後有感而作的,作為一名喜歡寫詩的人,沒有到過屈子祠,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到屈子祠,到汩羅江,去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汩羅江邊吟詠《離騷》、《天問》、《九歌》,這是對屈原的最好懷念。  彈指又是端午時,湞武兩江又聞龍舟聲。
  • 傳承屈原文化 弘揚愛國精神
    傳承屈原文化   弘揚愛國精神---------東方紅小學「七一」黨員退休教師活動紀實徐輝    譚海燕6月28日,東方紅紅小學黨總支組織黨員退休教師參觀屈原故裡。在參觀屈原故裡-屈子祠時,黨員退休教師們認真觀看了「屈原生平事跡展覽」及屈原銅像、碑廊等,大家被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活動中,徐輝書記介紹到:中華民族為什麼會用一個節日來紀念屈原先生,並將這一傳統保持兩千多年呢?是屈原先生以民為本的主張,獨開先河的文採,勇於探索的精神,更是他清正高潔的品行,心憂家國的情懷。
  •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要過端午節,最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追根溯源,農曆五月初五,其實是一個讓古人提心弔膽的日子,是古人眼裡一個邪惡的日子。仔細品味端午民間習俗,最終都與規避災禍有關,紀念屈原只是後來人們附加在這個傳統節日上的文化內容。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至於端午必備的粽子,南朝梁吳均所著的《續齊諧xié記》中也有起源屈原的說法。雖然一切的記載似乎都指出,端午節就是起源於紀念屈原。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篇的奠基者。公元前278年,由於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屈原在極度絕望,悲傷,憤恨的情況下投江自殺,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5月5日,後人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了端午節。但是關於端午節是不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設立,後人也一直爭論不休。
  • 端午節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和紀念屈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有不少日本學者認為屈原根本並不存在,而《離騷》等作品的作者也是另有其人。而在我國也有過不少懷疑的聲音,其中民國學者胡適就是代表之一。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但是楚國的史料裡面卻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此外也找不到其他戰國時期關於屈原的記載,直到一百多年後的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裡面才出現了屈原的列傳。歷史學非常講究「孤證不立」的原則,如果只有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很多學者都認為屈原的存在站不住腳。
  • 祭屈大典 傳承傳播屈原文化
    人民網長沙12月14日電 12月13日,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第三天,參加詩歌藝術周的中外嘉賓分批前往屈子文化園,參加祭屈大典,祭祀中華詩祖屈原,感悟屈子偉大的愛國精神和求索精神。屈子祠作為屈子文化園標志性建築之一,建於1754年,是全國僅存的紀念屈原的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