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外婆會掛艾葉,大表姐會給我侄兒曬一大盆水,說是洗了端午節曬太陽的水,這一年都沒病沒痛。
今年又到端午,特意選了3首我喜歡的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多種才藝於一身的蘇軾的詩詞,管中窺豹,看看蘇軾是怎麼過端午節的呢?
第一首是《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首詞中亦寫到端午洗澡「浴芳蘭」,跟我大表姐一樣。
詞中「彩線輕纏」其實是五色絲線系臂闢邪,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所以系五色線闢邪。
端午節,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傳,被稱為「衛生防疫日」。
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正值仲夏,氣溫升高,百蟲活躍,蚊蠅大量滋生,容易傳播疾病。
所以多多洗澡是大有益處的,詞中「端午浴芳蘭」大概也是這樣吧。
寫這首詞時,蘇軾被貶惠州已經兩年了,在端午節這個團聚的日子裡,想到自己的侍妾朝雲,於是作此詞送給她。
從中能依稀看到一直盡職盡忠地陪伴在他左右的侍妾朝雲的影子。
這年端午,蘇軾思念他的家人。
蘇軾的這首詞主要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提到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的祝賀。
蘇軾的第二首端午詞《六么令·天中節》中,也有提到各種民間習俗。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天中節是端午節的另一稱謂。
詞中的艾蒲即,艾葉和菖蒲,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插含有揮發性芳香油艾草和菖蒲,可以驅逐瘟疫的習俗,現在也保留著。
詞中提到的吃粽子的習俗,現在也有。
詞中點明了端午的來歷,因為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據說有很多種,紀念屈原算得上是流傳最廣的一種了。
從這首詞中,看得出,蘇軾也認同這種說法。
現在的人們大多亦是認為端午是紀念屈原。
這年端午,蘇軾感懷自己如屈原一般,時運不濟,不合時宜。
第三首是蘇軾的詩《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
前面的兩首詞,略帶有傷感,而蘇軾的這首詩則是另一番景象,與朋友過節休閒時的輕鬆愉快。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這是一首記遊詩,此時作者剛到湖州不久。同遊者還有「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秦觀寫有《同子瞻端午日遊諸寺》可證。
詩的開頭四句,直敘作者乘坐小轎任性而適,遇到勝景便遊覽一番。
或焚香探幽;或品茗開筵,筵席上都是素淨之物,以見其是在寺中遊覽。
隨後,轉筆描繪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濛濛細雨,時作時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麗,四面環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見天日。
草木鬱鬱蔥蔥,自生自長,蒼然一片。
白天同有人高興的遊玩之後,晚上可能比較興奮,睡不著,就記下這首詩。
友人道潛也沒有睡,同他一起參夜禪。
現在的人過節會拍照錄小視頻發朋友圈。
其實我覺得,文人過節寫詩寫詞,其實也是拍照發朋友圈分享的一種,只是分享的載體是文字,現在的人分享載體的是圖片或者小視頻罷了。
分享形式不同,但分享的目的是一樣的,即感懷所思所見。
今天分享三首蘇軾端午有關的古詩詞,看看蘇軾是怎麼過端午節。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是怎麼過端午的呢?
作者簡介:代運蓮,專注語文教學與探究的獨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