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五,包粽。這一風俗歷行久矣,相傳是為了紀念屈原,流傳下的儀式。原因是當日屈原抱石投汩羅江,人們紛紛以竹筒裝米投江餵魚蝦,以免魚蝦傷及他的軀體,並競相劃舟去拯救。由此包粽、划龍舟,成端午的習俗。
其實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並有了包粽、划龍舟的習俗。而屈原於5月初5投江以明志,人民以端午節來緬懷紀念他,這加強加深了端午的文化內涵,由於屈原的影響巨大,他的光芒蓋過了端午原先的意涵。文化講究交匯濟融。人文往往為節日注入深遠的內涵和力量,文化歷史有如一條河,屈原這一大咖的投入起到推波助瀾的力量,至今仍有力地衝蕩著我們心靈的岸堤。
這個節日富有人文味道,紀念人。它富於地道傳統的中國味,適合中國人的口味,百姓愛品味。就像中國文化燴炙人口,涵味幽遠濃厚。屈原的詩歌流傳古今,是獨樹一幟的楚辭,「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江上吟 唐·李白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屈原首創的楚辭,獨具浪漫主義。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開闢香草美人的典範,他筆下的花鳥蟲獸等物象,都成了詩人展示內心世界的意象。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獨具特色的「比興」的表現手法。比喻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奇特性為詩人馳騁浪漫主義的奇思妙想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他的神採飛揚在奇特的空間,構思唯妙唯肖的文字。
九歌·雲中君先秦:屈原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譯文:用蘭湯沐浴帶上一身芳香讓衣服鮮豔多彩像花朵一樣。靈子盤旋起舞神靈仍然附身,他身上不斷地放出閃閃神光。我將在壽宮逗留安樂宴享,與太陽和月亮一樣放射光芒。
乘駕龍車上插五方之帝的旌旗,姑且在人間遨遊觀覽四方。輝煌的雲神已經降臨,突然間像旋風樣升向雲中。俯覽中原我目光及於九州之外,橫行四海我的蹤跡無盡無窮。思念你雲神啊我只有嘆息,無比的愁思真讓人憂心忡忡!
《九歌·東皇太一》先秦:屈原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譯文:吉祥日子好時辰,恭敬肅穆娛上皇。手撫長劍玉為環,佩玉鏗鏘聲清亮。華貴坐席玉鎮邊,滿把香花吐芬芳。蕙草裹肉蘭為墊,祭奠美酒飄桂香。
高舉鼓槌把鼓敲,節拍疏緩歌聲響,吹竽鼓瑟聲悠揚。群巫嬌舞服飾美,香氣四溢香滿堂。眾音齊會響四方,上皇歡欣樂安康。
「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屈大夫的詩歌飄溢著蘭草蕙香,通篇浮蕩雅美神韻,蕙質蘭心。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詩中的物象讓人浮想聯翩,讓人神魂飄然天際,詩中金墜玉搖撞擊美妙的樂音,是絕倫的精神享受。
香草美人,雅。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寫香草以配忠貞,……靈修善于美人,以譬於君。」香草美人就是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也指忠貞賢良之士。屈原以詩言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端午紀念屈原,包粽。包粽所用的粽葉為香草(箬葉、蘆葦葉),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葉綠素和多種胺基酸等成份,可提取天然香精香料和食品添加劑,氣味芳香,聞上去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蕙草裹肉蘭為墊,祭奠美酒飄桂香。這是《九歌·東皇太一》裡的句子,屈原為東皇太一而寫的祭歌,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箇中香草薰蒸,美酒醉人。祭奠的場景華麗,氣氛恭敬肅穆,給人以身心的愉悅:「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凡逢祭祀,偕焚香。香則源自香草,"香草美人」的思想,在香火中傳承,這就是忠君愛國,許多忠貞賢良之士去踐行。燃一柱香祭拜,忠敬孝義皆彰顯,「香草美人"的傳統亦為精忠報國的傳統,炎黃子孫代代流傳。
節逢端陽,祭屈原。香草之葉裹糯米及美餡去祭拜,奠雄黃酒兮飄香。此等景況,好比祭東皇太一之「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五音紛兮繁會」,我們吟唱著屈原的詩,擷來香草憶美人,掛菖蒲兮浴蘭湯,以示我們忠貞愛國。
家國情懷,自古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筆下的草木,皆兵。香草的情懷,是為國家盡忠盡獻身。詩人筆下的草木寓喻高潔的品格情操,具有人之美德。蘭質蕙心形神具備,實屬香草美人也。
門頭掛菖蒲,或香茅。草狹長而尖如利劍。「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形象中的屈大夫,總身佩長劍且行且吟。掛艾葉菖蒲僻邪驅瘴,驅逐奸佞正己身,扶正闢邪忠勇昭,菖蒲作劍插門榻,驅魔法鬼。
採藥草熬水,沐浴。神清氣爽防病瘧,這是端午節的習俗——浴蘭。端午又稱浴蘭節,楚辭的詩歌常提及,「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君子高貴在於潔身自好,抗腐防變,以保高尚情操。
民間常採艾蒿,菖蒲等五樣香草熬「蘭湯",家鄉常採艾蒿、大風根、黃皮葉、香茅、橘子葉等五種香草,熬「蘭湯」,將「蘭湯"熬得濃鬱,夠一家子用。浴蘭湯特別針對的是孩子,孩子年幼抵抗力差,浴了蘭湯祛邪避瘟,防痱止癢,治療和預防各種傳染性疾病,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自某一意上說,香草護人。就像屈原般的忠貞賢良之士忠君愛國,他們護君佑國,「撫長劍兮玉珥",極盡人臣之能事,歷史上的孔明、杜甫、辛去疾、嶽飛、文天祥……無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香草美人的傳奇推波助瀾,浸淫人心。
端午念屈原,更念一種精神。這就是"香草美人」的思想情操,屈原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忠君愛國。五月我們浴蘭湯,扒著龍舟去追逐繼承,五月香草芳菲瀰漫,揚清激濁蕩烏瘴。蕙質蘭心真君子,正氣浩然。
香草裹粽——忠也,「蕙餚蒸兮蘭藉」,擺上粽子獻上香,拜祭屈大夫祀先人,以示一份忠貞之心,忠誠與孝道相融合。香火嫋嫋蕙香漫漫,「香草美人」傳永久,當我們品嘗端午的美食時,別忘弘揚繼承"香草美人」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