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五端午節
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集祈福禳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而賽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端午節主要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那麼在屈原傳說故事中蘊含著哪些心理學原理?故事人物的身上又體現了哪種人格特質?
下面深心一心理開始粽子節漫談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秦軍攻破楚國都城,楚國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是他於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便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屈原身上存在一些強迫性人格成分和完美主義特質,這使得他最終選擇了那決絕的一躍。
強迫型人格的性格特徵包括:過分認真、原則性、責任心和道德感過強;觀念固執,在某些方面吹毛求疵,追求完美以及不知變通(只能選擇死亡)等。
在愛國這件事上,屈原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甚至達到了精神潔癖的程度,所以他不能接受楚國已被秦軍攻破的事實。
在現代社會,強迫型人格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適應不良。這類型的人對他人或事態控制欲過強,當現實與其標準出現不一致時,內心就會產生極大的衝突。繼而可能因為長期的憂慮而引發社交恐懼和抑鬱等問題。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形成除了與先天因素有關,個體早年的生活經歷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由於過於嚴厲的家教或家庭成員中存在強迫人格(如潔癖,道德標準過強)就會導致個體的強迫性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中強迫型人格已然是一種心理疾病。在當時醫療條件落後的情況下,屈原察覺不到自己是處於生病的狀態,導致屈原一度想不開而決絕跳入汨羅江自盡。
但是在現代社會,仍然有很多如屈原詩人一般,自身患有強迫型人格而不自知,現下雖醫療發達,但也難免屈原事件不會再次重蹈覆轍。
如果患上強迫型人格,自我調節不能解決問題時,要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實施心理治療。雖然屈原的愛國精神過於偏激,但不得不說屈原的愛國精神很讓人敬佩,也值得我們去紀念。
端午節到了,願你生活裡粽有幸福和甜蜜,粽有情意和順利。
其實過端午節在我們現代人來看已經是當作一種心理能量。而這種心理能量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是心物一體、心理、生理、環境、應激事件等等所有因素形成的一個整體驅動力。
端午節的習俗也是如此,我們通過習俗儀式實現焦慮的轉化,將我們對自然恐懼的能量轉化,使人們依然保持與自然的聯繫,消除無力感,又可以繼續投入精力改造環境,讓生存更加容易。我們一點一點的進步,直到今天。
或許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當我們能夠運用象徵去轉化我們的焦慮時,我們才能在現實生活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生活也會變得更好,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端午節吃粽子,還有尋求平安健康的寓意,對於準備趕考的學子來說也是一個美好的祝願。
在此,深心一心理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團團圓圓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