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經歷苦難人生,才能寫出傳世佳作:陳與義《臨江仙》讀後感

2020-12-12 人文使者

「好漢不提當年勇」,是說人應該忘記過去的輝煌時光不要把「曾經」掛在嘴邊。不過,自古至今,文人的詩裡詞中總有戀舊詞句,總寫過去如何如何,或許是謀篇布局的需要,以形成一種對比,產生一種反差,給人加深印象,陳與義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就是一例。

這是一首撫今追昔、傷時感世這作。先解題。小閣是小樓,洛中指的是洛陽,舊遊是指過去遊過的地方和交結的朋友。這是作者寫詞回憶一段過去的愉快時光。

「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作者當年也是十分瀟灑的人,時時外出餐敘相聚,交往的都是出色之人,大家在橋上閣樓盡情相悅,橋下河水靜靜流淌,水中的月影似乎也跟著消失了,在稀疏的杏花影子裡,吹拉彈唱到天明。

陳與義,號簡齋,北宋洛陽人。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師尊杜甫,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號為「詩俊」。北宋淪亡,陳與義南渡,漂泊無定,飽償生活上的艱苦,自有一番感慨。這首詞寫到自己青年時期的豪情雅興,又與流亡時的思想和現實處境形成對照。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這是作者寫自己20多年來的經歷,想不到還能活著,回想起來過去總是驚心動魄。在有了那樣的人生遭際之後,真的看開了,古往今來多少大事,也不過是讓打漁的人編作歌曲,在夜半三更裡唱唱罷了。

這還是一個想明白的文人,在經歷了20多年的艱難之後,對人生有了覺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看透了,想開了,弄懂了,這不能說是消極,而是有了更高境界的生活態度,也是新舊時代許多文人做不到的。

還需指出,對一個封建社會裡的文人,這樣一種眷戀故國,思念舊遊,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愛國情懷,如果只看其消極的一面,對其思想意識提出過高的要求,就不無形上學之虞了。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相關焦點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詞,杏花疏影,往事如夢
    宋詩群體江西詩派有著「一祖三宗」之說,即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指的是江西詩派在詩歌創作上所尊崇的幾位詩人。今天就來分享一首它的三「宗」之一陳與義的詞,我個人感覺其造詣頗高,當屬一流佳作。
  • 陳與義:少顯詩名志躊躇,南渡逃難空悲嘆
    自古文章憎命達,越是有文才的人,其人生際遇越是坎坷。日子過得好的人,寫詩文或多或少總有點無病呻吟之感,畢竟順風順水的人生,對藝術創作來說容易有深度不足的弊病。而命運跌宕起伏的人,他們的才華被錐心刺骨的苦難打磨得更加耀眼,其作品中的真情,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 陳與義《臨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陳與義,字去非,自號簡齋居士,人稱陳簡齋,著有《簡齋集》。一生作詩六百多首,是宋代重要的詩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裡的一宗。方回《瀛奎律髓》稱杜甫為一祖,而以黃庭堅、陳師道及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直到晚年才開始寫詞,有很高的詞的格調,雖然只有18首,還是受到很高的評價。
  • 陳與義的一首《臨江仙》,蒼涼悲愴,滿目皆是物是人非
    對於不了解詩詞的朋友來說,可能並不熟悉陳與義其人,但其在詩詞領域裡有著極高的造詣,被後代的江西詩派詩人列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正因為身處國破家亡的時代,陳與義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深刻,他的一首《臨江仙》中,便抒發了這種黍離之悲。
  • 古詩文學習086:九年級下冊,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宋]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注釋①選自《陳與義集·無住詞十八首》(中華書局2007年版)。臨江仙,詞牌名。洛中,指洛陽。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宋代詩人。②〔午橋〕在洛陽城南十裡。
  • 他詩尊杜甫,詞近蘇軾,一首《臨江仙》被稱為神作
    相對來說,他存世的詞作非常少,只有十幾篇,但其中也不乏名作。一些豪放詞作,後人認為,逼近蘇軾,比如《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
  • 陳與義《臨江仙》,是範例
    比如宋朝陳與義的《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陳與義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本詞採用對比手法,表現了國破家亡的悲痛無奈。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如下:首先是時間上的對比。上闋寫二十年前的歡聚,下闋寫現在的寥落。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陳與義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
  • 陳與義這首唯美的小令,更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二十餘年如一夢!
    而說到宋朝那自然是要提到宋詞,裡而且也是有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大部分都寫得很是悽美,往往可能只是那麼寥寥數語,但卻同樣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充滿了一種感傷之懷,這也正是宋詞最獨特的一個地方。雖然這些作品距離我們差不多有著上千年的時間,可是當我們讀起這些作品時,卻依舊還是會被那一份情感所打動。
  • 陳與義《臨江仙》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劫後餘生的感慨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是宋代詞人陳與義晚年為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情景而作的。通過對往昔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和「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是詞中的名句,流傳甚廣。
  • 宋·陳與義《臨江仙》賞析
    當然,若是經歷了江山變遷、王朝更迭,往事就更讓人不敢靠近。當曾經的宮闕成了塵土,當舊日的亭臺成了遺蹟,誰還能在靜默的往事裡悠然穿行呢?南宋的統治者們選擇了偏安,並且漸漸開始沉醉於江南的煙雨;但是,對於那些有血性有骨氣的人們來說,靖康之變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人們都記得,那時候,大金鐵騎踏破河山,只留給大宋人民水光邊的殘破夢幻。
  • 只有經曆命運的苦難,才能啜飲生活的芳醇
    人生沒有彩排,沒有誰知道,關於未來的天氣預報。歡愉和痛苦,是一對攣生姊妹。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只能掙扎在困苦的深淵中。只有獨自面對世界的風雨,跌倒了,仍滿面灰塵遍體傷痕地站起來,義無反顧地選擇向前,勇敢剛強地把舵握槳,才會讓生命的船,渡向光明與遼闊的彼岸。
  •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陳與義寫下平生絕望之作,二十餘年如一夢
    公元1127年金後大舉入侵中原,並且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自此北宋宣告滅亡,當時很多的文人士大夫悲痛不已,面對亡國之恨,他們寫下了無數悽美之作,尤其是陳與義在晚年創作的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在這首詞中寫盡了人生的無奈;而詞也是表達出了一種悲痛的情緒,畢竟整個北宋滅亡,當時的北方的大部分的領土也被金國佔領
  • 陳與義此詞,豪放處可比蘇軾,真是人間絕句
    翻檢古詩詞,常常會讀到令人驚豔的詞句,讓人感嘆,這樣的人間絕句,就是再給我八輩子也寫不出,今天小樓推薦一首自覺可稱人間絕句的詞,陳與義的《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這首詞唐圭璋先生認為豪放之處, 可比東坡。
  • 長溝流月,杏花疏影,陳與義最著名的一首詞,讀後夜不成眠
    陳與義崇尚杜甫,學習杜甫,他的七言律詩風格非常接近杜甫,代表作是《登嶽陽樓·其一》:「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
  • 一首《臨江仙》道出他自己一生的心聲,他詩風近杜,詞風近蘇
    這便是陳與義所寫的《臨江仙》。陳與義生於北宋宋哲宗時期,病逝於南宋高宗時期,同李清照一樣屬於兩宋之交的詩人。歷代學者都以南宋初期最傑出的詩人尊崇他,主要是他在南宋時期的官職與作品的影響力,這首《臨江仙》也是陳與義退居青墩鎮的南宋時期所作。
  • 陳與義的八首詩詞,寫盡生活和興衰,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漢族人,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陳與義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黃庭堅素有「一祖三宗」之稱。
  • 成功需要能夠吃苦,經歷苦難是人生的必然
    人生需要吃苦,不吃苦就要吃更大的苦,這就是說,苦難是人生的必然過程。做人要主動吃苦,不能主動吃苦,這會被動,被動就是消極悲觀的人生。做人只有積極主動去吃苦,將吃苦當著人生的一種磨礪和過程,這樣就能以苦為樂 ,從苦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
  • 遇見陳與義《臨江仙》: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南宋.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 陳與義的這首詞,開篇便是一語驚人,寫得非常唯美!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今天陝西西安人,作為宋朝非常著名的詞人,他一生寫過了很多優美的詞作,而且他大部分的詞作,也都流傳了下來。雖然在宋朝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詞人,但是陳與義的詞,卻是有別於其他的作者,寫得更為深刻,也更加的感人,這也正是陳與義詞作,一個非常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