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陳與義寫下平生絕望之作,二十餘年如一夢

2020-12-12 塵世曉書僮

公元1127年金後大舉入侵中原,並且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自此北宋宣告滅亡,當時很多的文人士大夫悲痛不已,面對亡國之恨,他們寫下了無數悽美之作,尤其是陳與義在晚年創作的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在這首詞中寫盡了人生的無奈;而詞也是表達出了一種悲痛的情緒,畢竟整個北宋滅亡,當時的北方的大部分的領土也被金國佔領,這也使得詞人內心絕望不已,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絕美之作。

陳與義是那個時代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和詞人,正是經歷了這樣的一種變故,不僅令他骨子裡充滿了憂愁,同時對於人生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令這首詞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的悽美,無論是家國之恨,還是自己骨子裡的悲傷,那麼在這首詞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悲痛欲絕。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宋代: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我們從這首詞中便是可以感受到那種壓抑感,當時整個北宋已經滅亡了很長時間,陳與義回想了那段歷史變故,內心當真是思緒萬千,於是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寫下了骨子裡的悲痛之感,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感傷之懷,也令這首詞成為了《全宋詞》裡最悽美的一首作品,正是由於詞人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也就令這首詞更具有感染力。

人生有的時候就是這樣,古人也常說人生如夢,儘管是一句看上去很普通的話,可是卻又道盡了無盡的憂愁,一個人只要經歷了這世間的風雨,那自然對於人生會有更為真切的感受;但是陳與義這首詞卻又是顯然更具有震撼力,他是以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來描寫,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使得這首詞充滿了更為沉重的悲痛之感。

詞的上片便是回想了當年的情形,所以整個上片娓娓道來,寫盡了人生的無奈,那這上片它大致的意思是,回想當年在午橋盡情飲酒,那是何等的暢快,當時酒席中全部都是英雄豪傑,可是現在一切再不復從前,對於我來說時常會懷念那段時光。夜裡有了一絲涼意,那月色倒影在水中,並且隨著流水緩緩地向東流去。杏花開出來的花稀稀疏疏,讓人看了更加的傷感,只是聽到那笛聲讓人肝腸寸斷,一直聽著這笛聲到天明。

詞的下片則又是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悟,寫得更加絕望,字裡行間流露出了更為濃重的悲痛之感,這二十年來當真是猶如一場夢,只是此身雖然在這人世,不過回首當年那段經歷,讓人膽戰心驚,誰能夠想到那是事實,原本以為是一場夢而已,到了現在才發現那就是現實中所發生的真事。一個人登上小閣樓,看到初景後的景色,可又能怎麼樣呢,還是不一樣傷感。古今有多少事,全部都被那些漁夫編成了歌謠,即使是在三更天也依舊還在唱那悲情的歌謠,聽了讓人不能自己。

陳與義晚年的詞都很是傷感,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也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具經典的一首,整首詞雖然沒有什麼高超的表現手法,可是寫得卻又是無比的傷感,字裡行間處處充滿了憂愁,而這種憂愁正是來自於北宋的滅亡,從而讓詞人感受到了無盡的悲痛。

相關焦點

  • 陳與義《臨江仙》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劫後餘生的感慨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是宋代詞人陳與義晚年為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情景而作的。通過對往昔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和「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是詞中的名句,流傳甚廣。
  • 陳與義此詞,豪放處可比蘇軾,真是人間絕句
    翻檢古詩詞,常常會讀到令人驚豔的詞句,讓人感嘆,這樣的人間絕句,就是再給我八輩子也寫不出,今天小樓推薦一首自覺可稱人間絕句的詞,陳與義的《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這首詞唐圭璋先生認為豪放之處, 可比東坡。
  • 長溝流月,杏花疏影,陳與義最著名的一首詞,讀後夜不成眠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號「詩俊」,為洛中地區著名的「八俊」之一。他雖是洛陽人,卻和黃庭堅、陳師道一起被稱為江西詩派"三宗",足見他在南宋詩壇的地位。陳與義的詩歌共有600多首,雖然不乏佳作,然而他所有的詩歌加起來,卻不如他一首詞出名。這首詞就是《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
  • 南宋詩人陳與義這首詞,被後人評價為直逼蘇軾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宋代: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 陳與義的一首《臨江仙》,蒼涼悲愴,滿目皆是物是人非
    陳與義是宋朝的著名詩人,他詩學杜甫、詞近蘇軾,文學成就極高。他生活與南宋與北宋之交,身經國破家亡之苦、偏守一隅之困,因此,對於家國之難感觸頗深。對於不了解詩詞的朋友來說,可能並不熟悉陳與義其人,但其在詩詞領域裡有著極高的造詣,被後代的江西詩派詩人列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正因為身處國破家亡的時代,陳與義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深刻,他的一首《臨江仙》中,便抒發了這種黍離之悲。
  • 詩人陳與義最經典一首詞,意境唯美,動人心弦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陳與儀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也是南宋朝廷重臣。他的詩詞作品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淨,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
  • 登嶽陽樓二首·其一——宋·陳與義
    登嶽陽樓二首·其一——宋·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
  • 陳與義《臨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陳與義,字去非,自號簡齋居士,人稱陳簡齋,著有《簡齋集》。一生作詩六百多首,是宋代重要的詩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裡的一宗。方回《瀛奎律髓》稱杜甫為一祖,而以黃庭堅、陳師道及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直到晚年才開始寫詞,有很高的詞的格調,雖然只有18首,還是受到很高的評價。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詞,杏花疏影,往事如夢
    宋詩群體江西詩派有著「一祖三宗」之說,即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指的是江西詩派在詩歌創作上所尊崇的幾位詩人。今天就來分享一首它的三「宗」之一陳與義的詞,我個人感覺其造詣頗高,當屬一流佳作。
  •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陳與義這樣表達著自己對故國的眷戀與哀思: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陳與義寫這首詞時,已是不惑之年,曾是少年才俊,卻是生不逢時,在他37歲那年,遭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他的後半生就只得隨著南宋朝廷過生活了。
  • 只有經歷苦難人生,才能寫出傳世佳作:陳與義《臨江仙》讀後感
    不過,自古至今,文人的詩裡詞中總有戀舊詞句,總寫過去如何如何,或許是謀篇布局的需要,以形成一種對比,產生一種反差,給人加深印象,陳與義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就是一例。這是一首撫今追昔、傷時感世這作。先解題。小閣是小樓,洛中指的是洛陽,舊遊是指過去遊過的地方和交結的朋友。這是作者寫詞回憶一段過去的愉快時光。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詞人也因之開始了流亡生涯,飽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經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遊的情景,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陳與義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
  • 陳與義的詩有哪些?陳與義的詩詞全集44首
    宋代詩人陳與義,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
  • 陳與義:少顯詩名志躊躇,南渡逃難空悲嘆
    生於北宋末年的他,年輕時光芒初露,前途光明;爾後遭逢國難,北宋南遷,人生突變。他歷經兩個不同的朝代,寫下無數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佳作,頗具杜甫遺韻,留下千古詩名。這一抹孤獨悲傷的身影,屬於他——陳與義。
  • 觀宋填詞103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有人說陳與義像極了蘇東坡
    大好河山掌握在一個玩物喪志、不務正業的人手裡,又恰逢金兵羽翼豐滿,不久北宋的好日子就過到頭了。富貴榮華如過眼煙雲,即使貴為人主也淪為階下囚的一天。1127年發生了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俘北上。陳與義算是比較幸運,兵荒馬亂中南下逃過一劫。國破家亡之後,在顛沛流離之中,其詩風也有了改變。
  • 古詩詞鑑賞:表現手法之動靜結合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宋)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注:①陳與義(1090年——1138年),洛陽人。宋徽宗時任太學博士。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避亂閩、粵,後輾轉到了南宋朝廷臨時所在地紹興,作此詞。②長溝:大河。請就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使用的表現手法主要有:動靜結合、對比、直抒胸臆。
  • 陳與義這首唯美的小令,更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二十餘年如一夢!
    宋朝的文人身上總會流露出一種悲傷的情緒,而這種感傷之懷,更是使得那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顯得更為悽美,也更加的傷感。而說到宋朝那自然是要提到宋詞,裡而且也是有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大部分都寫得很是悽美,往往可能只是那麼寥寥數語,但卻同樣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充滿了一種感傷之懷,這也正是宋詞最獨特的一個地方。雖然這些作品距離我們差不多有著上千年的時間,可是當我們讀起這些作品時,卻依舊還是會被那一份情感所打動。
  • 宋代名人大觀 陳與義:壯歌一曲伴大宋
    二  對陳與義來說,靖康元年自始至終就被不祥的陰雲籠罩著。正月,他的父親撒手人寰。此時正值金兵南犯京師,去官服喪的陳與義隻身流寓鄧州南陽(今鄧州),在落寞和孤寂中寫下《題簡齋》一詩:  我窗三尺餘,可以閱晦明。北省雖巨麗,無此風竹聲。不著散花女,而況使鬼兄。世間多歧路,居士繩床平。未知阮遙集,幾屐了平生。領軍一屋鞋,千載笑絕纓。槐陰自入戶,知我喜新晴。
  • 宋代詩人陳與義五首詩詞,堪稱一代「詩俊」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後世稱之為「詩俊」,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豪放處尤近於蘇軾。
  • ...忠憤氣填膺|劉克莊|辛棄疾|範成大|陳與義|陸遊|張元幹_網易新聞
    公元1126年,金軍兵臨汴京城下,汴京守御史李綱拼死抵抗,康王趙構慨然帶宰相張邦昌前往金國為人質。金軍暫時退兵,不久又重來。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爆發。年初,汴京城破,徽欽二帝被擄北行。四月,金人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六月,張邦昌還政於趙構,趙構在建康即帝位,復國號宋。152年的南宋歷史,這才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