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金後大舉入侵中原,並且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自此北宋宣告滅亡,當時很多的文人士大夫悲痛不已,面對亡國之恨,他們寫下了無數悽美之作,尤其是陳與義在晚年創作的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在這首詞中寫盡了人生的無奈;而詞也是表達出了一種悲痛的情緒,畢竟整個北宋滅亡,當時的北方的大部分的領土也被金國佔領,這也使得詞人內心絕望不已,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絕美之作。
陳與義是那個時代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和詞人,正是經歷了這樣的一種變故,不僅令他骨子裡充滿了憂愁,同時對於人生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令這首詞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的悽美,無論是家國之恨,還是自己骨子裡的悲傷,那麼在這首詞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悲痛欲絕。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宋代: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我們從這首詞中便是可以感受到那種壓抑感,當時整個北宋已經滅亡了很長時間,陳與義回想了那段歷史變故,內心當真是思緒萬千,於是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寫下了骨子裡的悲痛之感,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感傷之懷,也令這首詞成為了《全宋詞》裡最悽美的一首作品,正是由於詞人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也就令這首詞更具有感染力。
人生有的時候就是這樣,古人也常說人生如夢,儘管是一句看上去很普通的話,可是卻又道盡了無盡的憂愁,一個人只要經歷了這世間的風雨,那自然對於人生會有更為真切的感受;但是陳與義這首詞卻又是顯然更具有震撼力,他是以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來描寫,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使得這首詞充滿了更為沉重的悲痛之感。
詞的上片便是回想了當年的情形,所以整個上片娓娓道來,寫盡了人生的無奈,那這上片它大致的意思是,回想當年在午橋盡情飲酒,那是何等的暢快,當時酒席中全部都是英雄豪傑,可是現在一切再不復從前,對於我來說時常會懷念那段時光。夜裡有了一絲涼意,那月色倒影在水中,並且隨著流水緩緩地向東流去。杏花開出來的花稀稀疏疏,讓人看了更加的傷感,只是聽到那笛聲讓人肝腸寸斷,一直聽著這笛聲到天明。
詞的下片則又是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悟,寫得更加絕望,字裡行間流露出了更為濃重的悲痛之感,這二十年來當真是猶如一場夢,只是此身雖然在這人世,不過回首當年那段經歷,讓人膽戰心驚,誰能夠想到那是事實,原本以為是一場夢而已,到了現在才發現那就是現實中所發生的真事。一個人登上小閣樓,看到初景後的景色,可又能怎麼樣呢,還是不一樣傷感。古今有多少事,全部都被那些漁夫編成了歌謠,即使是在三更天也依舊還在唱那悲情的歌謠,聽了讓人不能自己。
陳與義晚年的詞都很是傷感,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也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具經典的一首,整首詞雖然沒有什麼高超的表現手法,可是寫得卻又是無比的傷感,字裡行間處處充滿了憂愁,而這種憂愁正是來自於北宋的滅亡,從而讓詞人感受到了無盡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