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多少他鄉之客,留連江南,不惜離別故鄉而卜居於此。無論傾心而為或是無奈之舉,俏江南,宜人居,卻是不爭的事實。
烏鎮,這個江南水鄉小鎮,自來多有名流碩彥駐足僑寓,尤其宋室南渡之際,北方士大夫卜居於此者,不下數十家,這其中就有本文所要介紹的人物——陳與義。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北宋元祐五年(1090)出生於河南洛陽。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稱他為兩宋之交「最傑出的詩人」,除了陸遊,堪與範成大、楊萬裡比肩。
他亦從政,北宋徽宗政和年間,24歲的陳與義就開始任職,但仕途艱險,有得意之順,也有遭貶之苦。靖康之變,金兵南下,陳與義就隨宋室南渡。高宗紹興元年(1131),他到京都臨安(杭州)任職,又出知湖州,再被召入朝任「給事中」,但同樣是官場不得志。因此於紹興五年(1135)借病辭職,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這拗口的頭銜,其實是個虛職,不必到「江州太平觀」上班,卻可享受一份俸祿。
那麼,到哪裡去「養病」呢?
青墩,青墩是個好地方。一定有不少朋友這樣向他推薦。
大家知道,烏鎮過去叫「烏青鎮」它的東半邊就是青鎮,在宋代也叫「青墩」。
於是,這一年剛過立秋,陳與義就帶著全家舟行水路,向青墩逶迤而來。江南水鄉景,真美;無官一身輕,真爽!即景生情,因情成辭,一首《虞美人》好詞便誕生了——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挐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特別是最後一句,情景交融,用擬人手法寫出連綿不斷的荷花盛開著,把詞人「一路相送到青墩」,表達了作者遠離官場、歸隱田野的歡愉之情。此情此景,頗似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暢快之句。
烏鎮真是好地方。《烏青鎮志》記載,南宋建都臨安(杭州)後,「諸名公巨卿縉紳士大夫退居於此,起諸亭臺園圃,以為遊憩之處,與夫方外寺觀幽勝之所莫能縷而枚舉。」當時的烏青鎮,有「趙安定郡王、秦申王、太師何恭敏、尚書顧巖」等人的住所。
剛到烏鎮,陳與義住在壽聖塔下的僧舍「無住庵」裡,後在塔北的芙蓉浦上建宅,稱為「南軒」,自號「簡齋居士」。據《鎮志》所述,當時芙蓉浦兩岸夾植芙蓉,芳草鮮美,因此得名。
在烏鎮,陳與義的生活主旋律是讀書、訪友、賦詩。「呼兒汲水添茶鼎,甘勝吳山山下井。一甌清露一爐雲,偏覺平生今日永。」(《青墩僧舍作》)日子過得比杭州還要好。第二年早春的一天,他突然想起附近的兩位老朋友,就馬上赴訪,並吟出如下詩句: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
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生只固窮。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懷天經智老因訪之》)
詩中的「西庵禪伯」是高僧洪智;「北柵儒生」名叫葉懋,陳與義在烏鎮的好友。據說,此詩後來傳到宋高宗那裡,其中「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一聯深為皇上欣賞。
次年夏天,陳與義被召復用為中書舍人兼侍講直學士院;後又被授予左中大夫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不過陳與義個性耿直,非要對當時宋金關係發表一些「不合時宜」的觀點和建議——主張出兵,收復中原,可是高宗趙構卻無意北伐,令人心灰意冷。於是紹興八年(1138)三月,陳與義再次到湖州,做了三個月的知府,便又引病請求辭官家居,頂個「提舉臨安洞霄宮」的虛職,第二次回到烏鎮(青墩)寓居。
小鎮宜於安逸隱居,但陳與義絕非「樂不思蜀」者,他關心時政而很想有所作為,主張收復中原而不得如願,思鄉之情遂日益沉重。作為詩人,在備嘗戰爭、流離之苦之後,他的詩風有了很大轉變,沉鬱悲憤,寓意深刻。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後村詩話》曾有對他的精闢評論:「元祐後詩人疊起……要之不出蘇、黃二體而已。及簡齋出,始以老杜為師……不忘憂愛,以簡潔掃繁縟,以雄渾化尖巧。第其品格,故當在諸家之上。」
陳與義兩度寓居烏鎮,累計時日不過一年多點,卻寫下了不少有名的詩詞,且內容以憂國傷時居多。如《牡丹》一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昔年洛陽人,如今異鄉客,陳與義佇立牡丹花前,頓思洛陽牡丹盛景,故國之思,山河破碎之恨,能不湧堵心頭?
第二次寓居烏鎮,陳與義真的是病了,病得還不輕。心病與身病交加,病勢沉重,終於不起,於這一年(1138)農曆十一月廿九日卒於壽聖寺,年僅49歲。後葬於歸安縣(今湖州市)上強村巖山。
有著名詩人來居,是烏鎮的榮幸;有一方適意的棲居之地,也是烏鎮給詩人的慰藉。
此後,陳與義寓居的芙蓉浦便成了烏鎮名勝之一,「明宣德九老」所定八景之中,就有「芙蓉舊浦」一景。他的住處「南軒」,曾由元代文學家、書法家趙孟頫題額:「簡齋讀書處」。後人為紀念陳與義跟高僧洪智、儒生葉懋三人的友誼,在「南軒」旁建造了一座「三友亭」,歷代尋訪者不絕。
歲月如流,「簡齋讀書處」、「三友亭」屢有廢興,至清末已難覓蹤跡。民國17年(1928)裡人籌資建亭於芙蓉浦上,仍名「三友」,又建平舍三間,仍名「簡齋讀書處」。而今又不復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