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對頭蘇軾王安石詠梅詩對決,蘇軾洋洋灑灑60字終不敵王安石20字

2020-12-20 美詩美文

用「既生瑜何生亮」來形容蘇軾和王安石,似乎有些不太妥當,畢竟對愛詩詞的我們來說,這兩位咱們都喜歡。為了朝堂那些事,王安石和蘇軾曾鬧得很不愉快,兩人沒少在皇帝面前說對方的不是,蘇軾甚至寫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來諷刺王文公。

不過說到底,「神仙打架」不過是一時,關鍵時候兩人還是心心相惜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關時,王安石是沒少費心思為其周旋。到最後王安石被罷相居於金陵時,蘇軾甚至表示自己要搬過去和他做鄰居。所以後世用「君子之爭」來形容二人的關係。

這文壇「瑜」和「亮」的出現,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本期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這倆老對頭的詠梅詩對決,這一次蘇軾是真的輸了。當年蘇軾曾寫過一首《次韻錢穆父王仲至同賞田曹梅花》,洋洋灑灑寫了60字,卻終不敵王安石的20字小詩《梅花》。讓我們一起來圍觀一下:

《次韻錢穆父王仲至同賞田曹梅花》寒廳不知春,獨立耿玉雪。閉門愁永夜,置酒及明發。忽驚庭戶曉,未受煙雨沒。浮光風宛轉,照影水方折。鬢霜未易掃,眉斧真自伐。惟當此花前,醉臥黃昏月。《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為什麼拿這兩首詩作對比?首先寫這兩首詩時,蘇軾和王安石處境是差不多的。王安石寫這首詩時被二次罷相,算是人生的低谷期;而蘇軾此時也並不得志,被一貶再貶。所以在這兩首詩中,我們其實都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傷感。

先看蘇軾的詩,詩題中有「次韻」二字,可見之前錢穆父也寫過一首,這是一首和詩。並非有意寫拿蘇軾不太出名的詠梅詩來比,而是寫了數首經典詠梅詞的東坡,確實沒有特別驚豔的詠梅詩,這一首已經算是他所有詠梅詩中的上乘之作。

詩人從室內起句,一個「寒」字其實已經道出了詩人的愁意,也是為後幾句寫梅花之姿埋下伏筆。接下來的兩句「閉門」和「忽驚」兩個動作,體現了詩人對寒梅凌然獨立的驚訝。最妙的是「浮光風宛轉,照影水方折」一句,詩人將光、風、水、影及花枝完美地融合,寫得如夢如幻。因為這梅花,詩人的愁苦似乎得到了安慰,他靜靜地在黃昏月下賞著。

縱觀蘇軾這首詩,通篇借景抒情,寫得朦朧絕美。但與王安石的作品相比,卻仍是有差距的。王安石這首詩的語言相對來說要樸素得多,對梅花的正面描寫也並不細膩,卻勝在了意境上,它為我們塑造了一株凌寒獨自開的牆角梅形象。

首句「牆角」說明這株梅花生長在不起眼的地方,平日裡也很少有人會關注到它,與第二句的「獨自開」呼應。這株梅花的盛開不是為了吸引世人的注意,而是一種自我追求。後兩句將梅花與雪相比,通過一個「不是雪」設疑,輕輕一筆就寫出了梅之香,可謂十分高明。王安石之所以會在被罷相時寫這首詩,正是為了表現自己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和堅持自我的信念。

縱觀這兩首詩,雖然各有特色,但相比較起來,王安石的詩作確實要高明一些。不過還是那句話,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詩,並不是說哪位詩人一生的水平都要高過另一位,而是一種就詩論詩的態度。而比不過王安石這首詩蘇軾其實也並不冤,畢竟在詠梅詩上除了王維、盧梅坡、王冕、林逋等人的經典作品外,王安石這首詩確實很難超越。

相關焦點

  • 蘇軾與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蘇軾:北宋文學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古以來,變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一 抬槓被貶王安石在變法之餘也偶爾做學問,著有《字說》一書,解讀文字含義。一次,兩人閒聊中王安石說到「坡」是從土從皮,是土之皮。蘇軾反譏到那麼「滑」就是水中骨嘍,東坡先生這句話使的王安石啞口無言。另有一次,王安石解讀「鯢」為魚之子,蘇軾又開始抬槓,問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有點複雜。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卻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比如他們文學主張不同,卻並不妨礙他們相知相惜。但政見不同,卻讓他們結怨,成了政敵。不過當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九死一生之際,王安石卻又為他仗義執言,給皇帝上書為他開罪。
  • 聞名中外的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流放至死
    聞名中外的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又名蘇東坡,是宋代的中國作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藥理學家、美食家、政治家。蘇軾是宋代的重要人物,與司馬光等人結盟,力主反對王安石領導的新政策黨,是宋代政治的重要人物。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如雷貫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以一部《資治通鑑》就足以名垂青史。 兩人的相識得力於曾鞏的大力撮合,歐陽修很賞識王安石的才華,尚未和王安石見面就向朝廷大力推薦。 嘉佑元年,兩人初次見面,歐陽修向王安石贈詩「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 前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蘇軾和王安石比文學能力,你們覺得誰更勝一籌?
    蘇軾和王安石鬥了大半輩子,你們覺得誰贏了?要說到王安石和蘇軾的恩怨那真是剪不斷理還亂,這兩個人鬥了半輩子,他們曾經是兩個政治聯盟的人,蘇軾是舊黨的人,而王安石是提倡改革的新黨。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就結下了仇,科舉考試王安石是考官,蘇軾作了一篇文章,很多人都稱好,但是王安石卻大加指責他是「全類戰國文章」。而緊接著蘇軾的父親寫了一篇文章公然與王安石的黨派開展,兩人的關係一觸即發。其實拋開這些政治糾葛來說,蘇軾對於王安石的文學能力還是很欣賞的,只是王安石一直想要把蘇軾除之而後快,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前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遲來的友誼:昔日政見不合的王安石與蘇軾「惺惺相惜」的患難之交
    其實蘇軾對王安石也不全是有意見的,只不過身邊對自己有恩情的人都反對王安石了,自己也不能和大家反其道而行之。相反的,蘇軾是很欣賞王安石的,可惜就是在變法期間一直和王安石反著幹,之後被王安石貶出了汴梁。王安石變法蘇軾一而再再而三地跟王安石作對,讓王安石心生厭煩。王安石不想要蘇軾的命,但是又不想蘇軾在眼前和自己作對,於是就讓身邊的人去排擠蘇軾,還讓宋神宗貶蘇軾的官。
  • 王安石最精妙的一首詩,通篇寫懷人,卻沒有一個相思字出現,真高
    以前在寫蘇軾詩詞賞析的時候總會提到王安石,這個北宋大文豪,從政治的角度來說,與蘇軾勢不兩立,一個守舊、一個創新,乃水與火不相容。
  • 蘇軾寫詩批評時政,王安石一家忙求情,宋神宗無奈網開一面
    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和最傑出的文學家蘇軾,雖然在政治上分歧很大,但在文學上卻是好朋友。王安石抱病救蘇軾的事,千百年來一直傳為佳話。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軾在詩文方面獨闢蹊徑、敢想敢做,在官場上,他仍然保持這一風格。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時,他逆潮流而動,公開反對,並以詩文批評時政,結果被貶出京都。之後,有些人在理解他的詩文時,也往往從政治方面作文章。有一次,蘇軾寫了一首《詠檜》詩,其中有一句是「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只有蜇龍知」。其本意是,歌頌檜樹的根能扎到九泉之下也不彎曲,地下的蜇龍是檜樹的友鄰和知音。
  • 蘇軾是千古第一文人,連政敵王安石都稱讚他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文人爛若繁星,不過,要論起才華和人格魅力,蘇軾才是我心中的千古第一文人。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連他曾經的政敵王安石都,不知要過幾百年,才會再有這樣的人物。事實上,千年已過,卻再未見蘇軾這樣的人物。
  • 王安石出聯:「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蘇軾:我對不出來
    蘇軾與王安石同為"唐宋八大家",都是著名的文學家,都是才華橫溢之人。當然,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蘇軾比王安石更有才,但王安石卻比蘇軾更懂得為官之道。 畢竟王安石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而蘇軾一生則屢次遭遇貶謫,在官場上蘇軾可謂是曲折坎坷。
  • 王安石蹊蹺上聯難倒蘇軾,幾百年無解,清朝楹聯鼻祖對出絕妙下聯
    但是,天才也有天敵,蘇軾也有敗走麥城的時候。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有載,王安石曾用一則蹊蹺上聯難住了古今第一全才蘇東坡。此則奇難上聯是: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原來,因為那一年閏了八月,有十三個月長,農曆的正月和臘月都有立春這個節氣,所以恰巧是一年之中,兩度春秋。同時,這個上聯的第四個字和第十二個字又都是「春」,再次增加了難度。如此年月千古難逢,如此對聯更是千年難解,就連大才子蘇軾也沒想出完美下聯。
  • 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蘇軾氣憤不已寫詩回懟,沒點水平還真看不懂
    就說他懟王安石這事,大家對於王安石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王安石變法了吧,其實對於王安石的變法蘇軾是反對的,並多次上書請求廢除新法,奈何那時候自己人微言輕,也沒有辦法和王安石抗衡。又或許是因為二人都太過出色,看對方不順眼?
  • 老和尚半夜悟首詩,起句平平,讀完最後7字王安石表示:我比不上
    當年北宋文壇一哥蘇軾,就曾輸給過兩位「掃地僧」。第一位是個叫守詮的小和尚,他在賞月時寫了首《題梵天寺》,蘇軾讀完後讚賞不已,跟著題了首《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結果技不如人。第二位是個名叫寶黁的遊僧,他在牆壁上寫了首《題逆旅壁》,蘇軾一樣喜歡得很,也在牆壁上寫了首《書黁公詩後》,結果同樣敗下陣來。
  • 王安石、司馬光和蘇東坡
    現在我們都知道,那場變法是失敗的,以至於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持者、參與者、助手、學生和繼承人,幾乎在史書中全都被列入奸臣之列。然而,只有王安石,這一位高舉變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無恙。面對所謂的史筆如刀,是什麼讓王安石不僅沒有淪為罪人,反倒時常被冠於「偉大」二字——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改革家?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王安石在關鍵時刻著實救了蘇軾一命。政見不同,卻也英雄相惜王安石主張變法革新,與蘇軾的想法完全不同,而蘇軾更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在同朝為官之時,二人有過幾次交手。但是終歸是時代大勢如此,最終蘇軾以失敗告終。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王安石與蘇軾,一個是百官之首的當朝宰相,一個是萬眾拜服的文壇領袖,他們二人,堪稱北宋神宗朝最耀眼的兩顆巨星。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大家都知道蘇軾和王安石,這兩人都是宋代的著名文學家,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文學成就,蘇軾更勝一籌,論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並且發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顯然蘇軾不能與之相比,兩人政見不和,王安石曾經貶謫過蘇軾,在蘇軾身處險境的時候,王安石也曾伸出過援手,蘇軾後來也特地去金陵,拜訪晚年的王安石,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蘇軾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遊觀賞山川美景、切磋文學,完全看不見兩人曾經的隔閡,這時的兩人只剩下相互欣賞和敬仰對方。蘇軾對王安石說「從公已覺十年遲」。
  • 王安石為了教訓蘇軾,出一上聯,結果成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說政見不合,其實也不算,蘇軾並不反對變法,他只是不贊成王安石的激進變法,一刀切的變法。所以,蘇軾多次向王安石說,他的搞法是錯誤的,不能那麼激進。但王安石我們知道,是個拗相公,也就是我們說的很頑固,一旦決定的事情,無人能改。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動變法以來,蘇軾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王安石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