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既生瑜何生亮」來形容蘇軾和王安石,似乎有些不太妥當,畢竟對愛詩詞的我們來說,這兩位咱們都喜歡。為了朝堂那些事,王安石和蘇軾曾鬧得很不愉快,兩人沒少在皇帝面前說對方的不是,蘇軾甚至寫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來諷刺王文公。
不過說到底,「神仙打架」不過是一時,關鍵時候兩人還是心心相惜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關時,王安石是沒少費心思為其周旋。到最後王安石被罷相居於金陵時,蘇軾甚至表示自己要搬過去和他做鄰居。所以後世用「君子之爭」來形容二人的關係。
這文壇「瑜」和「亮」的出現,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本期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這倆老對頭的詠梅詩對決,這一次蘇軾是真的輸了。當年蘇軾曾寫過一首《次韻錢穆父王仲至同賞田曹梅花》,洋洋灑灑寫了60字,卻終不敵王安石的20字小詩《梅花》。讓我們一起來圍觀一下:
《次韻錢穆父王仲至同賞田曹梅花》寒廳不知春,獨立耿玉雪。閉門愁永夜,置酒及明發。忽驚庭戶曉,未受煙雨沒。浮光風宛轉,照影水方折。鬢霜未易掃,眉斧真自伐。惟當此花前,醉臥黃昏月。《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為什麼拿這兩首詩作對比?首先寫這兩首詩時,蘇軾和王安石處境是差不多的。王安石寫這首詩時被二次罷相,算是人生的低谷期;而蘇軾此時也並不得志,被一貶再貶。所以在這兩首詩中,我們其實都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傷感。
先看蘇軾的詩,詩題中有「次韻」二字,可見之前錢穆父也寫過一首,這是一首和詩。並非有意寫拿蘇軾不太出名的詠梅詩來比,而是寫了數首經典詠梅詞的東坡,確實沒有特別驚豔的詠梅詩,這一首已經算是他所有詠梅詩中的上乘之作。
詩人從室內起句,一個「寒」字其實已經道出了詩人的愁意,也是為後幾句寫梅花之姿埋下伏筆。接下來的兩句「閉門」和「忽驚」兩個動作,體現了詩人對寒梅凌然獨立的驚訝。最妙的是「浮光風宛轉,照影水方折」一句,詩人將光、風、水、影及花枝完美地融合,寫得如夢如幻。因為這梅花,詩人的愁苦似乎得到了安慰,他靜靜地在黃昏月下賞著。
縱觀蘇軾這首詩,通篇借景抒情,寫得朦朧絕美。但與王安石的作品相比,卻仍是有差距的。王安石這首詩的語言相對來說要樸素得多,對梅花的正面描寫也並不細膩,卻勝在了意境上,它為我們塑造了一株凌寒獨自開的牆角梅形象。
首句「牆角」說明這株梅花生長在不起眼的地方,平日裡也很少有人會關注到它,與第二句的「獨自開」呼應。這株梅花的盛開不是為了吸引世人的注意,而是一種自我追求。後兩句將梅花與雪相比,通過一個「不是雪」設疑,輕輕一筆就寫出了梅之香,可謂十分高明。王安石之所以會在被罷相時寫這首詩,正是為了表現自己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和堅持自我的信念。
縱觀這兩首詩,雖然各有特色,但相比較起來,王安石的詩作確實要高明一些。不過還是那句話,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詩,並不是說哪位詩人一生的水平都要高過另一位,而是一種就詩論詩的態度。而比不過王安石這首詩蘇軾其實也並不冤,畢竟在詠梅詩上除了王維、盧梅坡、王冕、林逋等人的經典作品外,王安石這首詩確實很難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