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2020-12-15 老街味道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

前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不過, 從現實生活中來比較,把這兩首詩細細品味一下,可以看出兩位作者不同的心境。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低,似乎蘇軾更高明一些,您看看下面所說是不是有一點兒道理。

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從黃州調往汝州作官,期間偷閒遊覽廬山。根據他自己的說法,本來不想作詩,但是一時忍耐不住,作了三首五言絕句。

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雲: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雲:

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

之後蘇軾又收到了陳令舉的《廬山記》,讀完以後,對好友關於徐凝與李白瀑布詩的評價又有不同意見,於是又做了一首七絕,把徐凝嘲笑了一番:

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 旦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 。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 ,因作一絕云: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 記遊廬山》)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徐凝的這首「惡詩」未必都知道: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唐朝詩人徐凝很受白居易的賞識,這首入聲韻的瀑布詩也是一流的作品,我個人特別喜歡「一條界破青山色」這句,可惜蘇軾老人家不喜歡,還把徐凝諷刺了一番。

蘇軾在廬山遊覽十幾天,最後做了這首《題西林壁》,然後稱自己的廬山詩從此寫完了:

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 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餘廬山詩盡於此矣。(《東坡志林·記遊廬山》)

這篇文章中的第二句是另外一個版本:到處看山了不同。現在流行的版本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蘇軾的詩中可以看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何跳出來呢?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似乎是一種解決辦法。似乎

二、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的詩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詩人王安石當年只有三十歲 。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晚清民國時期的錢振鍠在《名山詩話 》中評價:

荊公《北高峰塔》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予登山常為雲所苦,蓋高則蔽生。荊公下筆便不合理。袁子才論吏治曰:「自以為不誤,誤常多;自以為誤,誤常少。」荊公自謂不誤者也。

錢振鍠說王安石後兩句不太合理,越是登高,雲就越多,怎麼會越高看的越清楚呢?不太符合事實與常理。

袁子才是隨園老人袁枚,他評論的極為深刻。他說官員自認為沒有錯誤的時候,錯誤就會比較多,自以為錯誤,錯誤就會比較少。看來王安石很自信,「自謂不誤者也」。

這兩段話其實對於王安石都提出了疑義。站得越高,浮雲越多,自以為看得清楚,其實早已經被蒙蔽了雙眼。

三、 蘇軾看不清 王安石能看清嗎

這兩首詩的區別,就在於每首詩的最後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蘇軾這首詩是經歷過滄桑後的感悟,元豐二年, 發生烏臺詩案, 李定、舒亶、王珪等人本欲致蘇軾於死地。幸虧包括王安石在內的眾人搭救,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死裡逃生,被貶往黃州。

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是元豐七年,距離烏臺詩案僅僅5年。蘇軾已經年近半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一個中年人的感悟。

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只有三十歲。他受到宰相文彥博、歐陽修等人的賞識和舉薦,對於未來充滿了自信,正準備大展宏圖。

因此從王安石詩與蘇軾詩中的氣度就能感受到不同。

不過,從袁枚上面的評價可以看出,王安石這首詩似乎有一點「詩讖」的意思。登得高,自然是希望看得遠。但是浮雲環繞之下,您王安石真得能看清楚嗎?

蘇軾反對新法,就是他認為王安石新法存在許多弊端。 在蘇軾眼裡,那個"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的王安石並不了解真實的民情。

蘇軾雖然也希望進行變革,但是對於新黨的粗暴推行的方式卻不認可。因為蘇軾屢次上書反對,惹惱了王安石身邊的一些」浮雲「,結果釀成烏臺詩案,差點丟了性命。

所以蘇軾感慨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而王安石的變法,也在」浮雲「籠罩下失敗,自己黯然下課了。

結束語

題主問: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 當然都有哲理性。

但是,一個似乎過於收斂,一個又鋒芒太露。另外,還要看您用在什麼地方,例如要送一幅書法給好友,您會選哪首詩呢?

在這個推崇創新和發展的時代,應該王安石的詩更受歡迎吧,社會需要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雖然蘇軾的詩更加理性,但是迷茫不是這個時代的需要。

@老街味道

詩詞創作時,找不到符合詩意的韻腳怎麼辦?有三個辦法試一試

為何有些不懂詩詞格律的人振振有詞,要打破格律的束縛?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 前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登飛來峰·王安石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裡。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裡,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閒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蘇軾的官場失意,寫了許多詞句,以表達他心中的憤懣之情。蘇軾後又因「烏臺詩案」有了牢獄之災,如果不是王安石修書一封,將蘇軾保住,恐怕蘇軾就此一命嗚呼了。而當王安石被罷官歸隱鄉林的時候,蘇軾更是千裡迢迢的趕雲探望,可見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 中華經典資源庫43 古詩詞賞析:蘇軾《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蘇軾被貶途中與友人參廖子同遊廬山時所寫。這次遊賞,前後歷時十餘天,從山南到山北,從山上到山下,蘇軾包覽了廬山諸峰。
  • 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論文學成就,蘇軾更勝一籌,論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並且發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顯然蘇軾不能與之相比,兩人政見不和,王安石曾經貶謫過蘇軾,在蘇軾身處險境的時候,王安石也曾伸出過援手,蘇軾後來也特地去金陵,拜訪晚年的王安石,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蘇軾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遊觀賞山川美景、切磋文學,完全看不見兩人曾經的隔閡,這時的兩人只剩下相互欣賞和敬仰對方。蘇軾對王安石說「從公已覺十年遲」。
  • 經典詠流傳:蘇軾《題西林壁》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首名篇,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詩——《題西林壁》。我們首先來感受一下這首詩。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信大家在小學的時候可能就背過這四句詩,詩看上去是非常的簡單。那大家可能會問,既然這樣,今天幹嘛還講這首詩呢?
  • 蘇軾寫《題西林壁》的由來和在廬山的筆墨風流
    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餘廬山詩盡於此矣。讀罷不覺興趣盎然,對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物、詩簡單考證了一下。這已經不是一篇簡簡單單的遊記了,它涵蓋的內容實在太豐富,待我一一道來。
  • 蘇軾與王安石
    蘇軾呢也不是徹底全盤否定(後來司馬光當政,廢除變法時蘇軾也曾反對),只是反對過於激進的變法,二來變法一直受到當朝權貴的反對,蘇軾出生地主貴族家庭,於情於理都站在了「保守派」一邊。夾在其中的神宗一方面力圖改變,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慮司馬光的意見、欣賞蘇軾的文採等問題,這場改革的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據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中所說,這兩位主角可是很有一番故事。
  • 王安石早年最經典一首詩,每一句都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北宋時期的文壇可謂是群星璀璨,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的名家,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要數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秦觀、柳永、範仲淹、李清照等人,在這些人中很顯然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是被低估了,現在只要提到王安石,可能大家都會想到變法,反而是忽略了他在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其實他的成就完全可以比肩蘇軾
  • 老對頭蘇軾王安石詠梅詩對決,蘇軾洋洋灑灑60字終不敵王安石20字
    用「既生瑜何生亮」來形容蘇軾和王安石,似乎有些不太妥當,畢竟對愛詩詞的我們來說,這兩位咱們都喜歡。為了朝堂那些事,王安石和蘇軾曾鬧得很不愉快,兩人沒少在皇帝面前說對方的不是,蘇軾甚至寫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來諷刺王文公。
  • 王安石詩詞,不是一般醉人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隱娘說: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這是一首非常有哲理的詩詞,不怕浮雲遮住我的眼睛,因為我站在最高一層。時至今日,這句名言依然被不斷引用。
  • 王安石為他寫詩10多首,想邀他來家不惜撒嬌賣萌
    提到「湖陰先生」,首先讓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的詩作《書湖陰先生壁》了。這是一首「題壁詩」。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詩作中,題壁詩也可佔據一席之地。題壁詩,顧名思義,這首詩不是由詩人寫在紙上,而是寫在了牆壁上。
  • 《經典詠流傳》:劉憲華用中英文演唱蘇軾名篇《題西林壁》
    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歌手劉憲華用中西合璧的方式,為觀眾帶來一首蘇軾的經典名篇《題西林壁》。從古至今,描寫廬山的詩人有很多,李白寫過,徐凝寫過,蘇軾也寫過,但是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不同於前者,他沒有直接描述廬山的美,而是通過在廬山形態的變化,講述一個人生道理。
  • 小學語文古詩《題西林壁》朗讀+知識導學
    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 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 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高瞻遠望,就不用畏懼浮雲遮眼
    十六歲,王安石跟隨父親進入京城,在京城中結識了好友曾鞏,曾鞏將王安石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對其稱讚不已。五年後,王安石高中進士,任淮南節度使,後又為鄞縣縣令,在任期間,政績顯赫。公元1050年,王安石三十歲,而立之年,心懷壯志,鄞縣縣令的任期已滿,他辭了縣令回臨川,路過杭州,登上了飛來峰,一覽眾山小之際,抒發自己的情感,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 王安石三十歲時的創作,表達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的決心和勇氣
    飛來峰其實在我國的浙江省杭州市內,《吳越春秋》記載了「琅琊東武海中山一夕自來」的說法,所以便有了飛來峰的稱號。越王句踐曾在山上建立的仰望天象的天文臺,也可能是我國最早的天文臺。今天我們要分享的作品就和飛來峰有關。古往今來飛來峰的盛名引來無數學者為之駐足。今天這首有關飛來峰的作品出自王安石之手。那麼王安石和飛來峰又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
  • 《題西林壁》教案+試講稿
    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激發求知慾談話導入,暢談旅遊經歷,進而引出《題西林壁》(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那1、介紹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字子瞻,與蘇轍、蘇洵並稱「三蘇」。6、布置作業寫一寫四季的廬山、早晚的廬山、晴雨的廬山。
  • 王安石經典詩詞:實用的詩,參禪的詞
    王安石這首詩一出就引起當時文壇的轟動,歐陽修、梅堯臣、司馬光、蘇軾等人紛紛寫詩唱和,可惜都沒有超越王安石這兩首詩,《明妃曲》也成為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品。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花》詩寫於1076年王安石罷相以後,仕途及生活的不如意使詩人的詩風一變,由以往的豪放直率變得含蓄內斂,此詩以花喻人,言簡意深。
  • 王安石的這首詩,僅僅開頭兩句便很壯觀,通篇描寫得氣勢磅礴!
    其實王安石除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之外,他在文學上的造詣,那也是同樣很出色,無論是詩文,還是在詞的創作上,他都是堪稱一流,他的詩寫得清新脫俗,他的詞也是別具一格,另外他的散文,更是令他位列」唐宋八大家「,成為了後世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