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詩詞,不是一般醉人

2020-12-13 古典文學與詩詞

王安石是北宋詩人,

他集多種身份於一身,

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

既是思想家,也是改革家,

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短小精悍,邏輯嚴密;

他的詩含蓄深沉,自成一家;

他的詞詠懷弔古,淡遠純樸;

他是一個特殊的文人,

今天,我們欣賞王安石的十首詩詞,

走進他內心的世界,

了解他的人生起伏。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隱娘說: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這是一首非常有哲理的詩詞,不怕浮雲遮住我的眼睛,因為我站在最高一層。時至今日,這句名言依然被不斷引用。

《桂枝香·金陵懷古》【宋】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裡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隱娘說:此詞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寧府時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寧知府,寫有不少詠史弔古之作;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之後王安石被罷相,第二次出知江寧府。這首詞當作於這兩個時段的其中之一。

這首詞是王安石的名作,此詞上闋描繪金陵壯麗景色,下闋轉入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竟逐」的腐朽生活,對六朝興亡發出意味深長的感嘆。弔古諷今,詩人懷古表達對現實的不滿,體現詩人居安思危的意識。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宋】王安石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隱娘說: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堯舜,但長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類似「湯武相逢」的機會,可以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這首詞當作於作者任宰相之時。

王安石在這首詞中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以抒發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它不同於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政治家鑑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

《梅花》【宋】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隱娘說:王安石是一個改革家,王安石變法的新主張被推翻,兩次辭相兩次再任,放棄了改革。這首詩是王安石罷相之後退居鐘山後所作。

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隱娘說: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結尾「總把新桃換舊符」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千秋歲引·秋景》【宋】王安石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颱風,庚樓月,宛如昨。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隱娘說:《千秋歲引》可能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敗、退居金陵後的晚年作品,全詞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情真心切、惻惻動人、空靈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積極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發了功名誤身、及時退隱的的慨嘆。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隱娘說:這首詩的具體時間不詳,只知道是王安石經過瓜洲時所作,詩中首句通過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情。全詩不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而且在敘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

《春夜》【宋】王安石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隱娘說:王安石於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採納。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

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雲、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疊題烏江亭》【宋】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隱娘說: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題烏江亭》詩,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滿赴京途經烏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縣),針對杜牧的議論,寫了這首《烏江亭》。

這首詩從政治家的冷靜分析入手,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對項羽不可能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顯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隻眼。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宋】王安石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隱娘說:王安石於神宗熙寧九年(1076)二次罷相後,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都居住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園,在這段時間裡,他和隱居紫金山的楊德逢交往甚密,湖陰先生就是楊德逢。

這首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

全詩既讚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相關焦點

  • 在宋代詩壇詞壇上,王安石是怎樣的存在,他的詩詞有什麼特點
    那麼王安石算一個嗎?在我們的認識中,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很有名,他寫的政論文是非常多的。但是王安石的詩詞創作如何呢?其實王安石在詩詞的創作上也是自成一家的。也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詞。王安石的詩北宋蔡絛編著的《西清詩話》中記載了一件事情,說有一次蘇軾見到王安石的一首《題西太一宮壁》的六言詩,王安石如此寫道:「楊柳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 「強迫症」患者王安石
    對病人來說,這種思維大多毫無意義,但對王安石來說,在詩詞創作中,偶犯「強迫症」,則能寫出不朽詩篇。 下面的文字便是我為王安石診斷「病情」的依據。 這首詩中的一個「綠」字,讓王安石消耗掉億萬個腦細胞,僅是他寫詩「強迫症」的一個典型案例而己。 王安石在政治上患有「潔癖症」,在詩詞創作上患有「強迫症」。所以,才成就了他的不朽。「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荊公詩詞曾獲得「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彥周詩話》)的讚譽。 改詩,成為王安石的一種習慣。
  • 王安石經典詩詞:實用的詩,參禪的詞
    王安石以變法聞名天下,留名青史,與此同時他還是偉大的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留有作品《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王安石在詩、文、詞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王安石在詩詞創作中,善於和政論思想密切相聯繫,強調文學首先應該為社會服務,主張文道合一,這首詩顯然就體現了這一點。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王安石和蘇東坡之間的菊花往事
    從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從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到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眾多的詠菊詩中,有一首不那麼起眼的——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 五首詠梅詩詞,王安石經典,陸遊驚豔,18歲的李清照最是出口狂傲
    在中國人心中,梅花不只是花,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向來是文人騷客歌詠的對象,古往今來,誕生了很多有關梅花的詩詞佳作,其中亦不乏堪稱驚豔的千古名篇。以下筆者就與大家共同賞析其中最經典的五首。 一、王安石 《梅花》
  •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 之後蘇軾又收到了陳令舉的《廬山記》,讀完以後,對好友關於徐凝與李白瀑布詩的評價又有不同意見,於是又做了一首七絕,把徐凝嘲笑了一番: 有以陳令舉見寄者。 旦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 。旋入開元寺。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之後蘇軾又收到了陳令舉的《廬山記》,讀完以後,對好友關於徐凝與李白瀑布詩的評價又有不同意見,於是又做了一首七絕,把徐凝嘲笑了一番: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 旦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 。旋入開元寺。
  • 老對頭蘇軾王安石詠梅詩對決,蘇軾洋洋灑灑60字終不敵王安石20字
    用「既生瑜何生亮」來形容蘇軾和王安石,似乎有些不太妥當,畢竟對愛詩詞的我們來說,這兩位咱們都喜歡。為了朝堂那些事,王安石和蘇軾曾鬧得很不愉快,兩人沒少在皇帝面前說對方的不是,蘇軾甚至寫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來諷刺王文公。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無奈的是,因為政見不同,卻總有本該惺惺相惜的英雄,卻時常寫文章來較一下高低,這文筆的較勁,卻也讓我們這些古今看客過了詩詞的癮。今天不得不說,古今不得不佩服的文豪王安石與蘇軾,就是這麼一對筆墨「冤家」,他倆生於同一個時代,二人也都是當時文壇中的佼佼者,卻因為各自的政治理想不同,而爭了半輩子。這二位文豪的爭鬥,除了政壇上的變幻之外,更多的是詩詞上的文筆較勁,而真正讓我們感慨的也是英雄相惜的感動。
  • 宋安華 :王安石
    不過這種分析若是成立,王安石的問題就比錯判更大了:這豈不是在玩法,是知法犯法麼?此外,難道王安石也會搞「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一套? 王安石不把當官當一回事。王安石囚首喪面談詩書,沒有做官人的基本體面。王安石性情執拗頑固。所以王安石在京城官場中,朋友並不多。 王安石模樣也一般。瘦弱,中年以後多病,偏頭痛加尿血。他的膚色特別是臉總是呈現暗黑色。
  • 黃庭堅最「打臉」的一首詞,曾笑話王安石,沒想到自己卻跟風效仿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集句,是古代作詩詞的一種方式。也就是選取前人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首詩詞。集句並非簡單的「抄襲」拼湊那麼簡單,首先要熟知前人詩詞名句,其次還要考慮句式長短,五言或是六言七言?
  • 北宋詩壇四大家之一-王安石
    如蘇軾,善長詩詞,亦是散文大家,書法大師;如黃庭堅,江西詩派代表,亦是書法大家。北宋時期,詩壇最具盛名的4名詩人是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史稱「北宋四大家」。今天主要介紹王安石。王安石終身為之奮鬥的事業遭到了失敗,憂憤成疾,兵卒,終年六十六歲。王安石一生著述甚富,有《臨川先生文集》,包括詩34卷,文64卷,詞1卷,現存詩1500多首。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因此他的詩中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晚年隱居山林後,他的詩風有所改變,但總體傾向仍以政治性為主。
  • 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蘇軾氣憤不已寫詩回懟,沒點水平還真看不懂
    就說他懟王安石這事,大家對於王安石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王安石變法了吧,其實對於王安石的變法蘇軾是反對的,並多次上書請求廢除新法,奈何那時候自己人微言輕,也沒有辦法和王安石抗衡。又或許是因為二人都太過出色,看對方不順眼?
  • 王安石這首詩,短短四句話,無一生僻字,卻美得讓人心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下來,傳世的詩詞何止千萬首,無論是膾炙人口的唐詩,還是別有韻味的宋詞,亦或是悠揚深遠的元曲,都是屬於我們的文化瑰寶,快來看看今天帶來的詩詞是什麼吧~我國的詩歌歷史可以說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江河。千百年下來,不知誕生出了多少優秀的詩人,他們都是天空中閃耀著的群星,永永遠遠會用他們的精神照耀著後世。
  • 王安石作詩,曾有一字改了十幾次,如今已成為千古絕句
    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之外,是沒有什麼玩的東西的,這個時候詩詞對聯就顯得尤其重要。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古代的詩詞文化比現代要好很多。特別是唐宋,誕生了很多有名的詩人和詞人。王安石就是北宋著名的詩人。從小王安石就十分聰明,也特別愛看書,同時還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特別是在詩文方面還有很高的天賦,因此年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
  • 【詩詞微塾】詩詞對仗的規則和種類
    詩詞對仗的規則和種類 詩詞中的對仗,也叫對偶,是詩詞藝術中最直觀的形式美。它是一種視覺藝術,同聽覺藝術(平仄、押韻)構成詩詞完整的格律美。絕句不必對仗,但也有許多著名的絕句都用了對仗的藝術手法來增加詩的藝術效果。律詩八句分四聯:首聯、頜聯、頸聯、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 八句描寫冬天的詩詞,八種美的意境!
    冬季萬物肅殺,卻別有一番美意,有圍坐火爐時的閒暇愜意,有白雪皚皚時的純潔超然,有傲雪枝頭的醉人清香……恰如這八首詩詞中的八種絕美。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出自王安石的《梅花》,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三、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出自唐代盧綸的《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
  • 詩詞賞析:《南鄉子·自古帝王州》 【北宋】王安石
    南鄉子·自古帝王州 【北宋】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 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 王安石一首描寫過年風俗的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相,主持變法,同年的春節,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準備過年的快樂景象,聯想到變法改革已經有了起色,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充滿過年快樂氣氛的詩篇。《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⑴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 一首《梅花》寫盡了王安石最後的倔強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如果說王安石除了他的詩詞散文被大家所熟知之外,另外的」王安石變法「也是他在歷史上留下重筆的一個很大原因。王安石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