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蘇東坡之間的菊花往事

2020-12-24 大嘴讀史

李大嘴 大嘴讀史

詩歌史上,寫菊花的詩不老少。

從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從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到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眾多的詠菊詩中,有一首不那麼起眼的——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怪怪的感覺,不太符合規範,內容上前後也有些不搭,怎麼回事呢?

據說,這首詩前兩句是王安石寫的,後兩句是蘇東坡續的,這首詩裡有一個「拗相公」和「大鬍子」的菊花往事。

話說,有一次,蘇東坡去王安石家拜訪,王安石不在。蘇東坡看見書桌上有一首王安石寫了一半的詩稿,只有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笑了,這個王安石真是老糊塗了,菊花從來都是枯萎在枝頭上的,怎麼會落得滿地都是呢?一點生活常識也沒有。

按理說,王安石是領導,領導有了錯誤,要麼委婉地指出,要麼當沒看見,但蘇東坡是個大嘴巴,心裡有話就直不楞登說出來,他直接拿起筆,在這句詩後面續了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你搞搞清楚吧,老大。

題完詩之後,蘇東坡揚長而去。

回家後的王安石看到蘇東坡的續詩,有些生氣,覺得這傢伙太狂妄了,也沒多說,找了個藉口,把蘇東坡貶去了黃州,擔任當地人武部的副部長(團練副使)。

黃州在今天的湖北黃岡,蘇東坡著名的《寒食帖》就是在這裡寫的。

蘇大鬍子鬱悶地在黃岡生活了將近一年,又到了九九重陽,蘇東坡驚訝地發現,秋風乍起,黃州的菊花紛紛凋落,滿地金黃,和他之前的常識完全不搭。

大鬍子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的續詩太武斷了,實在是很孟浪。

挺有意思的故事。

那麼,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首先,不管是王安石的傳記還是蘇東坡的傳記,都沒有這個故事。

其次,王安石的詩作並不多,倒是有詠菊二首,但也沒有「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幾番尋找,終於找到了這個故事的出處——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好吧,這是小說,不是歷史。

歷史上,蘇東坡被貶黃州是公元1079年的事情,這時候,蘇東坡剛到湖州,王安石準備離開南京前往京城,根本沒有交集。

曾經看過一部網絡小說《大宋的智慧》,也提到了這段菊花往事。小說中寫到王安石的兒子王雱拿這件事借題發揮,不僅在家中種了很多的黃州菊花,還在落花期召集文人聚會,名為「拾遺會」,藉此來羞辱蘇東坡。

以王雱的小心眼,還真有可能這麼幹,但事實上,王雱因病死於公元1076年,不可能死而復生。

所以,小說就是小說。

《寒食帖》號稱「天下第三行書」,如果蘇東坡沒有被貶去黃州,就沒有《寒食帖》,而導致蘇東坡被貶黃州的,不是什麼菊花詩,而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這一年,蘇東坡調任湖州知州,上任三個月後,例行公事,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這樣的文章屬於套路文,無非就是我到湖州了,雖然才能一般,但官當得還行,主要是謝謝老大的信任。

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緣故,蘇東坡在文章中稍微發了一點小牢騷。然而就是這個小牢騷,成為一場風暴的引子。

蘇東坡在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皇帝知道我愚笨不識時務,難以和那些後起之秀比肩,但看我一把年紀,不會胡亂生事,也許可以牧守一地,善待百姓。

擅於在雞蛋裡挑骨頭的御史們就拿這句話做起了文章:「新進」人物「生事」,這是在故意諷刺變法。

但是,單憑這一句話就入罪,實在也有些說不過去。

湊巧的是,一本名為《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的書出版了,裡面收羅了蘇東坡很多的新詩。

有個名叫舒亶的御史一頭扎進這本書裡,花了四個月時間,終於又找到了蘇東坡「文字毀謗君相」的多處「證據」。

試舉幾例。

《山村五絕》「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這是在毀謗青苗法;

《八月十五日看潮》「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滷變桑田」,這是在指責農田水利法;

《戲子由》「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這是在抨擊朝廷的鹽務改革。

蘇東坡從湖州被傳喚到京城受審,一度瀕臨被砍頭的境地,據《宋史·蘇軾傳》記載,「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並媒糵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鍊久之不決。」

在調查過程中,蘇東坡更多的詩詞被放到顯微鏡下,誰讓他寫得多呢?

最後鑑定下來,足有一百多首詩有問題,因為蘇東坡很多詩詞是寫來送人的,所以被「詩案」牽連進來的有三十九人之多,最大牌的是司馬光。

御史們希望置蘇東坡於死地,還好,當年趙匡胤曾經有過誓約,除了叛逆謀反,一概不殺大臣,再加上各方奔走,皇太后也出言說情,終於保住了蘇東坡的命。

被貶去黃岡擔任人武部副部長的蘇東坡從此心灰意懶,每到秋天,只能菊花殘、滿地傷了。

好吧,之前稱呼蘇軾為蘇東坡都是不對的,在黃岡的時候,蘇軾才自己給自己起了「東坡居士」的雅號。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用一首詩、三個對聯教訓了大名鼎鼎的蘇東坡
    這是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書中還記載的故事,原題為《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北宋神宗時期,翰林學士蘇東坡因觸犯宰相王安石,被貶到湖州任刺史。三年期滿,回京等候朝廷重新派遣。在此期間,蘇東坡順便去拜見王安石。
  • 王安石三難蘇東坡:做人,勢不可使盡,聰明不可用盡
    蘇東坡被管家帶進書房等候。在書房裡,蘇東坡見到王安石未寫完的詩稿《詠菊》,念了一遍,笑了,心裡暗諷說:「這兩句詩是胡寫。」原來,王安石的兩句詩,寫的是: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西風,意思是秋風,黃花,指代菊花。
  • 王安石做了兩句詩,蘇東坡說他寫錯了,後來才知是自己錯了
    王安石和蘇東坡是北宋的兩個文壇神話,也是中國文學史的兩個神話。他們到底誰更厲害一點?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小編說一段掌故,請大家品評。話說,有一次,蘇東坡去找王安石,不巧的是,王安石正在午休。蘇東坡就在王安石的書房裡等候。
  • 王安石:坡乃土之皮 蘇東坡:滑乃誰之骨?
    王安石變法最主要是二條:一是促成宋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治、集中權力,以使政令下達沒有阻滯;二是不遺餘力抽稅,以使朝廷有錢集中力量辦大事,搞政績工程,試圖提振民心。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變法阻力很大。為了新政順利實施,王安石不得不大量招攬人才。
  • 王安石、司馬光和蘇東坡
    天還沒亮,王安石起得太早了。而因為那場變法,讓原本和睦的三個人漸行漸遠、反目成仇,終於徹底葬送了友情,成為政治上的死敵。他們就是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一切還要從王安石說起。1068年,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先後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王安石第一次沒有推辭便接受了此項任命。彼時,想要大幹一番的20歲的宋神宗,對元老重臣們的各種華而不實的勸告感到失望和沮喪,只有王安石雄辯滔滔、充滿激情地告訴他:大宋帝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可以扭轉,大宋帝國揚眉吐氣之後,西夏小國和幽雲十六州都不在話下。而且王安石說的那些具體舉措,都相當難以辯駁,深得宋神宗的心。
  • 蘇東坡趣聞
    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宰相王安石,恰巧王安石有事外出了。蘇東坡看到王安石的書案上有一首僅寫了一半的詠菊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這兩句詩意思是說:昨夜秋風橫掃園林,早上起來,看到滿園的菊瓣,一片金黃。蘇東坡看後心想:王宰相學識淵博,怎麼做出這樣的詩?
  • 王安石詩中寫了一件事,蘇軾說不可能,後看見一物,這才心服口服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鋃鐺入獄、幾乎性命不保的時候,已經告病在家的王安石一句話救了他;而蘇東坡後來也發現王安石的變法有可取之處,曾懇請掌權的司馬光保留一些新政,不要全部廢除。蘇東坡剛出道的時候,王安石已經入職宋帝國三司,擔任度支判官。後來王安石晉升參知政事,開始搞新法時,蘇東坡和許多官員一樣,都上書表示反對。兩人因新法發生過幾次不愉快。
  • 王安石為了教訓蘇軾,出一上聯,結果成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王安石和蘇軾我們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對冤家。雖然二人在政見上不合,但二人經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詩作對。
  • 為什麼要寫蘇東坡?
    他成功地將序言中的速寫,變成血肉豐滿的人物,並將其置身於活生生的歷史往事中。其實,他還是費時三年,才完成了這部作品。讓人讀起來不覺費力,這正是作者的功夫所在,也是林語堂一貫的追求。而他肯費時三年來成就這部傳記,當然表明他對此作的珍重,更表明能給人快意的作品,也不是可以輕鬆瀟灑,一揮而就的。(林語堂)林語堂寫這部傳記時,年近半百,已是著名學者,飽學之士。
  • 蘇軾何時成為了蘇東坡?東坡肉和蘇東坡又有什麼關係?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都叫他「蘇東坡」。蘇東坡祖籍欒城,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北宋著名的官員、書畫家、詞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八位散文大家,蘇家就佔了三位。
  • 常識之王安石的五筆字
    王安石能有如此成就,其實在小的時候就出現端倪了,因為他有著神童應該有的外貌:「衣短褐布,身瘡疥,役灑掃事,一蒼頭耳。」就是說他長得奇形怪狀還埋汰。王安石年輕時候仕途順遂,早早拜相,於是自己意氣風發的想要搞搞文學,有一天他把漢子拆來拆去的,還真發現點東西,比如說,「坡」字可以拆成「土之皮」、「美「字可以拆成『羊』和『大』」,於是王安石把這個發現寫成心法——《字說》王安石利用自己宰相的權利,讓私塾的學生都學習他的「王碼五筆字
  • 蘇東坡的一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公元1056年春天,蘇東坡平生第一次離開了生活近二十年的眉州,父子三人一起前往汴京趕考。蘇東坡最大的幸運就是,當時的主考官就是歐陽修,好似良馬遇見了伯樂一般。 當時,空虛造作的文風泛濫,歐陽修改變了當時科考的方法,就是你心裡有什麼你就說什麼。 用一種自然的筆觸表達自己的心靈。 剛好蘇東坡就是這種光明磊落,不羈之人。
  • 蘇東坡的朋友圈
    蘇東坡 今天我和黃總一起品嘗了佛印家的桃花醋,還不錯哦! 蘇東坡 佛印說,有個好東西要給我和黃總看看,哈哈,路上了!!
  • 蘇東坡的高考作文,閱卷老師讚嘆不已,蘇東坡:我自己瞎編的
    公元1057年,正值大宋仁宗在位,嘉佑二年,我們熟知的大才子蘇東坡,迎來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驗——高考,也就是當時朝廷舉行的科舉。話說古代讀書人,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就必須得「學成文武藝,貨予帝王家」。
  • 《蘇東坡傳》第一章 文忠公
    宋儒都長於寫日記,尤以司馬光、王安石、劉摯、曾布為著名;勤奮的傳記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溫。由於王安石的國家資本新法引起的糾紛,和一直綿延到蘇東坡一生的政壇風波的擾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時代的資料,其中包括對話錄,為量甚大。蘇東坡並不記日記。他不是記日記那一類型的人,記日記對他恐怕過於失之規律嚴正而不自然。但是他寫札記,遇有遊山玩水、思想、人物、處所、事件,他都筆之於書,有的記有日期,有的不記日期。
  • 《蘇東坡傳》:一個真性情的蘇東坡
    文章來源:早安新東方 第396期作者:新東方西安學校 張龍這一次應該是第二次讀完了《蘇東坡傳》,但是在下筆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卻不知寫些什麼,因為在蘇軾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思考的東西。他的一生經歷豐富,並非一個完人,一生三起三落。起時最高官至兵部尚書,落時乃至連吃住都成問題的一介平民,一生起起伏伏飽經苦難風霜。就是這麼一個人,千古以來,受到無數人的喜歡和敬仰。
  • 蘇軾與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蘇軾:北宋文學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古以來,變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歷史上的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前兩次改革,直接促使了魏國和秦國的強大。但是後兩次變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還是整個國家已經日薄西山,只留後人一聲長長的嘆息。年輕的神宗繼位後,決心要改變國家「積貧」的局面,便任用王安石為宰相。
  • 宋安華 :王安石
    司馬光反對說,國家不應幹涉民間的借貸,民眾之有窮富之分,就好比上智與下愚一般,是天生的,富人因有較高利息可得而願意出借,窮人也因借貸而得以生存,貧富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互為依存的自然關係。若是國家強行介入和打破這種自然關係,其結果,將是窮人並沒變富,而富人反而轉貧,國家財政不但不會因此發生根本改善,國力反而會由此減退。司馬光和王安石誰也說服不了對方,而神宗則採用了王安石的政策。
  • 蘇東坡和黃庭堅喜歡互懟嗎?旁人:這才是文人之間的摩擦!
    蘇東坡和黃庭堅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一代文宗,世稱蘇黃。他倆惰深誼厚,黃庭堅稱蘇東坡為老師,蘇東坡對黃庭堅並不以老師自居,而是把他當作朋友。他們從不護短,有什麼意見都是直言拜上。一次,蘇東坡和黃庭堅在一起談論詩文寫作。
  • 蘇東坡的雅號尤其多,是人生原因?是否有難言之隱?
    在內容上,號和名之間不需要有什麼某種聯繫。「號「就是文人在人生經歷豐富之後,為了標顯自己的內心,以自況的形式設計出的文化符號,散發的多是人生的雅韻,或者還有別的什麼味道。一、蘇東坡的雅號在古文人中「鶴立雞群」大多古代文人用的是一個「號」。有隨意為之的,也有用心良苦才自以為「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