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司馬光和蘇東坡

2020-12-17 不在圈子裡

很懷念小時候,那時報紙、雜誌、電視和廣播是我們的燈塔,圖書館是我們的星辰大海。那時我們的記憶力好於體力,沒有雲存儲,只有腦迴路。

這是申鶴公眾號第618天的第618篇原創文章

今天要寫一篇歷史大稿,很怕寫不好。

——題記

明年,是王安石1000周年誕辰,而距離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變法,也已經過去了900多年,很多歷史學家說,當年的王安石變法,其管理國家的深度與廣度都不曾在當日世界的任何其它地方提出過,他的經濟思想無比高明和超前,黃仁宇先生說,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反與同時代人物遠。

然而,這正是事情的不幸與悲劇所在。

天還沒亮,王安石起得太早了。

而因為那場變法,讓原本和睦的三個人漸行漸遠、反目成仇,終於徹底葬送了友情,成為政治上的死敵。

他們就是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

一切還要從王安石說起。

現在我們都知道,那場變法是失敗的,以至於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持者、參與者、助手、學生和繼承人,幾乎在史書中全都被列入奸臣之列。然而,只有王安石,這一位高舉變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無恙。面對所謂的史筆如刀,是什麼讓王安石不僅沒有淪為罪人,反倒時常被冠於「偉大」二字——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改革家?

歷史學家們把原因歸於以下幾點:

首先,就連王安石最兇狠的敵人,也很難在私生活上找出可用以攻擊他的破綻來。

據說王安石生活極度不修邊幅,長時間不換衣服、不洗臉、不漱口、不洗澡。他極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仁宗皇帝在皇家宮苑宴請臣子,讓臣子們先行去釣魚,然後讓御廚用釣上來的魚,做每個人想吃的菜,結果當所有人都去釣魚的時候,王安石獨自坐在桌子前,在沉思中,把桌上一個盤子裡的魚餌全都吃光了,在眾人的一片驚訝聲中,表示自己已經吃飽了。

一天,王安石的吳氏夫人為丈夫置了一個小妾,結果,王安石大吃一驚,問來者所欲何為?聞知女子被自己的丈夫變賣之後,第二天,王安石便命人將該女子的丈夫找到,讓他把自己的妻子領回去,並且不必退錢。

王安石一生為官,官居宰相高位前後凡8年,一度權勢燻天,幾乎可以主宰百官的榮辱予奪。但是,王安石從未用此權利為自己及其親族謀過私利。宰相俸祿也幾乎變成了公費,任憑親友甚至同事花費。就連後世相當厭惡他的批評者,都承認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真誠、虔敬的潔身自好之士。

其次,王安石多次拒絕肥美官差。

從22歲中弟開始,直到46歲位居顯宦開始推行變法為止,他多次拒絕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對快速升遷的誘惑毫無所動、熟視無睹。

這20多年時間,他謝絕一次朝廷的美意,就導致他的聲望升高一次。

如果說他是為了沽名釣譽、這時間未免太長了些;如果說是韜光養晦,這份沉得住氣的功夫真正罕見。

總之,王安石在坊間名滿天下,用他的朋友司馬光的話說: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一人享有天下大名30多年,才華橫溢,學識淵博,淡泊名利,志向高遠。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介甫不當大任則罷,但凡身兼大任,則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蒼生都會承受他的恩澤。

當此時,在各方面能夠與王安石相抗衡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司馬光。

不僅司馬光對王安石十分傾慕,確切說,二人是相互傾慕。

司馬光比王安石大兩歲,王安石22歲考中進士,司馬光19歲便考中,但其受人稱道之處,還不在於他少年得中高第,而是在於,司馬光在父祖為官的「恩蔭」下,明明可以直接升遷做官,但是司馬光偏偏要憑實力考出前途。這個精神在司馬光的少年成名之作中便可見端倪——司馬光可比王安石成名早多了,砸缸救人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

這裡要插一句,要說司馬光和王安石為什麼彼此很熟悉,是因為他們曾經做過同事,公元1054年,司馬光36歲,王安石34 歲,而他們的頂頭上司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但因為一次包拯的勸酒事件,讓兩個人的爭端初現,沒想到,14年後,兩人的爭論一發不可收拾,直至決裂。

1068年,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先後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王安石第一次沒有推辭便接受了此項任命。彼時,想要大幹一番的20歲的宋神宗,對元老重臣們的各種華而不實的勸告感到失望和沮喪,只有王安石雄辯滔滔、充滿激情地告訴他:大宋帝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可以扭轉,大宋帝國揚眉吐氣之後,西夏小國和幽雲十六州都不在話下。而且王安石說的那些具體舉措,都相當難以辯駁,深得宋神宗的心。

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副宰相,著名的熙寧變法開始了。變法整整持續了17年,直到1085年即宋神宗元豐八年,神宗皇帝去世,變法才宣告結束,最終以老百姓苦不堪言的變法失敗告終。

這就要回到開篇說的那些當世的評價了,王安石變法中採用金融調控的方式管理國家的企圖,具有超人的智慧,但這也恰恰是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因為時代完全不同。

而對王安石變法持絕對反對態度的司馬光,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歷時25年撰寫《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唯有《史記》才能夠與之比肩的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後代甚至現代中國人關於歷朝歷代興衰治亂的許多知識與見解,都是拜司馬光這位史學宗師之賜才得到的。而他的反對,恰恰建立在對於帝國歷史脈動的精確理解與把握智商,這使得他的反對,擁有了極其雄厚的基礎與令人敬畏的力量。

但司馬光的反對無濟於事,王安石命令他歸田繼續撰寫《資治通鑑》,司馬光也終於在1084年完成了這部巨著的撰寫工作,據說,全部完成時,手稿裝滿兩個房間。

而當神宗皇帝駕崩當年,司馬光也得以再次返回汴京,群眾高呼,請先生不要走,留下來,救救百姓。

神宗去世後,繼位的哲宗皇帝只有9歲,宣仁太后垂簾聽政。

宣仁太后堅決反對變法,於是,67歲的司馬光奉命回京城,開始主持中央工作。用一年半的時間,將17年變法新政全部廢除,史稱「元祐更化」。

沒錯,全部廢除。

而以蘇東坡為代表的人,建議司馬光保留那些經實踐證明是合理的新政,結果遭到司馬光斷然拒絕。致使蘇東坡等人相當惆悵地嘆息,怎麼又出了一個和王安石一模一樣剛愎執拗的宰相。

不管蘇東坡的政治見解是不是受到了他和王安石私交的影響,蘇東坡對王安石都應該是感激的。

當年蘇東坡24歲的時候中了進士,這裡還要插一個小故事,蘇軾本該得第一名,結果主考官歐陽修誤以為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蘇軾便只能屈居第二。

按例,中弟之後要由王安石給蘇軾寫推薦辭,但是王安石卻沒買蘇軾的帳,推薦辭寫的模凌兩可,以至於在文壇日漸崛起之後,蘇軾雖然表面支持變法,但還是會寫文對具體的變法細節無情指摘。但王安石基本是閉口不言。

結果後來王安石著了自己一手提拔的小人的套,被罷相了。但變法還在繼續,蘇軾還在得吧得不停,沒有了王安石領銜的改革派忍不了了,索性給蘇軾加了個罪名,神宗無奈只好下令將蘇軾關押入獄。

已遭罷相身處金陵的王安石,聽聞蘇軾的兇險情況,不問政事已久的他立即寫下退隱三年來的第一份奏表,上書皇帝為蘇軾求情。面對沒事譏諷自己親自主持的新法的蘇軾,王安石在奏表中卻竭力為之辯解,而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更是徹底打動了皇帝。神宗才下定決心不殺蘇軾,將其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一個並無實權的小官)。

而史載,在王安石給蘇軾求情的三年前,其弟王安國遭人誣陷而放歸江寧,尚在丞相任上的王安石不曾為其上表求情;兩年前,其子王雱被人誹謗以「弄權混蒙」之名獲罪,王安石也不曾為其上表求情。

說回蘇軾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黃州對於蘇軾來說,即有恨,也有愛,在黃州,他度過了他這一輩子最艱辛的幾年,他一輩子的煎熬、彷徨甚至恐懼多集中在這幾年裡。當然,在這裡他達到了他一輩子的才氣頂峰,而他所有的轉機也來自這裡——本來蘇軾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一個朋友幫忙替他向黃州政府申請了一片小山坡,蘇軾可親自開墾耕種,在那裡,蘇軾生活逐漸有了著落,便迅速變回那個無可救藥的吃貨和樂天派。

蘇軾在黃州成了蘇東坡。

今天,再讀蘇軾在黃州寫下的詞句,不禁感觸良多,明天的文章,我會專門寫一篇蘇東坡在黃州。

幾年後,蘇軾平調為汝州團練副使。但是,蘇軾卻沒有直奔汝州,而是兜了一個大圈子的線路設計,就是為了繞道金陵,去看看王安石。

而病臥半山草堂的王安石聽說蘇軾即將到達,他即刻從床上爬起,穿著粗布睡衣,騎上毛驢,向長江渡口奔去。

恩怨糾葛的兩人,相逢一笑。

蘇軾詩中寫: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這次相見,空前,也絕後,又過了一年,聽聞變法被司馬光全部廢除的王安石,發現自己一輩子的心血,一朝盡毀,吐了口老血,便病逝了。

死後的王安石,無一人為其送行,棺槨後只跟著兩個老頭,一個司馬光,一個蘇軾。

司馬光說:「安石只是不曉事,又固執。然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

蘇軾白了他一眼:「你倆的名字換一下,這句也成立。」

而當蘇軾看到舊黨對新黨無原則的打壓,才明白,老的舊的,不過都是一個土堆上的貉,沒啥區別,自求外調,到杭州修堤去了。

而在王安石死後僅五個月,司馬光便也隨之而去,讓人不禁唏噓。

這一年是1086年。

從此,王安石和司馬光的繼任者,分成了兩個政治派別,支持變法的稱為「元豐黨人」,反對變法一派,則被稱之為「元祐黨人」。

宣仁太后先是重用反對派,結果1093年,宋哲宗親政之後,再次起用變法派人士,嚴重打擊「元祐黨人」。短暫的被召回朝的蘇軾,作為元祐黨人,在1094年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州),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裡,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公元1100年,24歲的宋哲宗病死,宋徽宗趙佶繼位,向太后垂簾聽政,結果,再次起用「元祐黨人」。廢除變法新政。

上帝仿佛存心要毀滅北宋帝國一般,數年間,波詭雲譎,政潮疊起,每翻覆一次,便使帝國的元氣正氣衰減一分,直到病入膏肓。

而讓司馬光和王安石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兩位具有大家風度的政治領袖去世,兩派政治力量已經早已不是道義與治國理念之爭,而是蛻變成了私利與權力之爭,由確曾有過的君子之爭,墮落為真正的小人之爭。

隨著1101年蘇東坡的黯然離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正式結束。

從此,在大宋帝國的政治舞臺上,再就很少見到那種信念堅定高遠,人格高尚純粹、學術博大精深的偉大人物了。

相關焦點

  • 王安石和蘇東坡之間的菊花往事
    據說,這首詩前兩句是王安石寫的,後兩句是蘇東坡續的,這首詩裡有一個「拗相公」和「大鬍子」的菊花往事。話說,有一次,蘇東坡去王安石家拜訪,王安石不在。蘇東坡看見書桌上有一首王安石寫了一半的詩稿,只有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 司馬光與王安石|風骨自在,和而不同
    我反對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並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北宋曾經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然而皇帝很欣賞他,儘管王安石是典型的「髒亂差」,依然「皇恩殊厚」,成為當朝宰相,銳意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想方設法為大宋收稅,充盈國庫。 司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異,又是政敵,兩個人你方唱罷我登場,輪流做宰相,相當的不對付。他們兩人的政治主張,相差十萬八千裡。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司馬光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兩人交情不深,此事是重要原因。 2、歐陽修和王安石 歐陽修和王安石關係比較複雜,難以說清,這裡面有一樁歷史公案。 王安石早年的成名與歐陽修有莫大關係,王安石在歐陽修的提攜下入京城為官。
  • 王安石和司馬光價值觀的不同,當然方法論也不一樣
    王安石王安石和司馬光兩個人因為學術根基不同,政治理念不同,所以在「治道」上有完全不同的取向。這是他們在觀念層面最大的分野。王安石看到的「天道」的特點是:流轉、變化,在無常當中隱藏著某種規律,所以人要適應這個歷史時勢的變化、主動求變,有所作為。而司馬光所理解的是一個相對靜態的宇宙和「天道」,他認同漢儒「天不變道亦不變」,綱常名分是天經地義,永遠不變的。所以政治的態度應該是謹慎守常,「利不百不變法」。因為對「道」的理解不一樣,他們對皇權政治的理解也就有很大的差異。
  • 【雜談】司馬光政見不如王安石高明,為何他編的《資治通鑑》卻很有...
    司馬光作為一個學者、史學家絕對是稱職的,而從事政治工作與王安石相比就遜色多了。 北宋時代的司馬光和王安石同為進士及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同等學歷。這兩個人同為北宋神宗皇帝當朝的高官,由於政治抱負與執政理念截然相反,故產生矛盾就在所難免。
  • 蘇軾何時成為了蘇東坡?東坡肉和蘇東坡又有什麼關係?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都叫他「蘇東坡」。蘇東坡祖籍欒城,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北宋著名的官員、書畫家、詞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八位散文大家,蘇家就佔了三位。
  • 王安石三難蘇東坡:做人,勢不可使盡,聰明不可用盡
    話說王安石回到書房後,心裡還記掛著自己沒寫完的詩,取出詩稿一看,多了兩句,問管家,剛才誰來了?管家說,蘇東坡來過。王安石也認得蘇東坡的字,心裡罵道:「蘇東坡這個小畜生,受了這麼些挫折,輕薄秉性不改!」王安石本來想將蘇東坡削為平民,轉念一想,上奏朝廷後,貶他為黃州團練副使。
  • 司馬光和王安石誰牛?都不做皇帝秘書,一個拒絕5次一個拒絕7次
    01、二人都接連請辭「修起居注」官職不下五次嘉祐五年,仁宗皇帝想任命司馬光和王安石為「修起居注」。「修起居注」就是記錄帝王的言行,相當於當今領導的秘書,飛黃騰達的機會很多,挑選得也十分嚴格,必須「文採閎富」之人才能擔任。
  • 蘇東坡的雅號尤其多,是人生原因?是否有難言之隱?
    而宋代大文人蘇東坡的名號,就特別多,似乎有點「鶴立雞群「之感,讓讀者目不暇接。這裡先介紹一下本人的男主吧!蘇東坡,本名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北宋仁宗時期出生,徽宗的時候去世。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王安石用一首詩、三個對聯教訓了大名鼎鼎的蘇東坡
    這是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書中還記載的故事,原題為《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北宋神宗時期,翰林學士蘇東坡因觸犯宰相王安石,被貶到湖州任刺史。三年期滿,回京等候朝廷重新派遣。在此期間,蘇東坡順便去拜見王安石。
  • 宋安華 :王安石
    司馬光反對說,國家不應幹涉民間的借貸,民眾之有窮富之分,就好比上智與下愚一般,是天生的,富人因有較高利息可得而願意出借,窮人也因借貸而得以生存,貧富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互為依存的自然關係。若是國家強行介入和打破這種自然關係,其結果,將是窮人並沒變富,而富人反而轉貧,國家財政不但不會因此發生根本改善,國力反而會由此減退。司馬光和王安石誰也說服不了對方,而神宗則採用了王安石的政策。
  • 蘇東坡的一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公元1056年春天,蘇東坡平生第一次離開了生活近二十年的眉州,父子三人一起前往汴京趕考。蘇東坡最大的幸運就是,當時的主考官就是歐陽修,好似良馬遇見了伯樂一般。 當時,空虛造作的文風泛濫,歐陽修改變了當時科考的方法,就是你心裡有什麼你就說什麼。 用一種自然的筆觸表達自己的心靈。 剛好蘇東坡就是這種光明磊落,不羈之人。
  • 王安石:坡乃土之皮 蘇東坡:滑乃誰之骨?
    王安石變法最主要是二條:一是促成宋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治、集中權力,以使政令下達沒有阻滯;二是不遺餘力抽稅,以使朝廷有錢集中力量辦大事,搞政績工程,試圖提振民心。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變法阻力很大。為了新政順利實施,王安石不得不大量招攬人才。
  • 王安石做了兩句詩,蘇東坡說他寫錯了,後來才知是自己錯了
    王安石和蘇東坡是北宋的兩個文壇神話,也是中國文學史的兩個神話。他們到底誰更厲害一點?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小編說一段掌故,請大家品評。話說,有一次,蘇東坡去找王安石,不巧的是,王安石正在午休。蘇東坡就在王安石的書房裡等候。
  • 範仲淹的名句,王安石的名句,司馬光的名句,富有哲理,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範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二、王安石,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黨領袖。1、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2、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3、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 由杭州殺妻案聯想到的宋朝殺夫案,王安石司馬光為此案爭鋒相對
    無獨有偶,在宋朝,也發生過一起驚動朝廷的登州殺夫案,引起包括王安石司馬光等千古名人在內的激烈討論,爭論之久,達十餘年。刑部和大理寺那些腐儒們卻拽著禮教這個東東不放,就認定阿雲已經定親了,就是人家名義上妻子,你就是殺夫了,反正得死刑
  • 蘇東坡是渣男?司馬光王維是好丈夫?為什麼這麼說呢
    蘇東坡大家都認識,無論是詩是詞是散文他都寫得很好,因此我們很喜歡。並且蘇東坡的仕途並不順利,最後還被貶到海南,我們也很心疼他。但是他又很豁達,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想得開,我們又很欽佩他。可是最近卻有人說蘇東坡是渣男,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他對待妻妾很冷血,甚至做出讓人接受不了的事情。
  • 《蘇東坡傳》⑦ | 滄海一粟,半山殞落
    路兩旁也有他的朋友、陌生人、農人,也有感激他的窮父母,懷裡抱著孩子,那孩子的命就是這位行將離去的文人搭救的,十九個送他的人一直送到慈湖,在蘇東坡最後離去之前,大家又一齊消磨了幾天。另外有三個朋友,一直陪他到九江。一個是老朋友陳糙。另外一個是和尚參寥,他和蘇東坡是在徐州認識的,後來在黃州突然出現,和他住了大概一年。第三個朋友是道士喬今,他現在大約有一百三十歲。
  •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懂了蘇軾,你就讀懂了生活!
    想不想一起和小白一起了解這位能夠把黴運化作食慾,把日子過成段子的北宋文學界第一大V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蘇東坡傳》這本書吧!《蘇東坡傳》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是林語堂在美國用英文完成的著作。一位是古代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政治家、哲學家,另一位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王安石詩中寫了一件事,蘇軾說不可能,後看見一物,這才心服口服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鋃鐺入獄、幾乎性命不保的時候,已經告病在家的王安石一句話救了他;而蘇東坡後來也發現王安石的變法有可取之處,曾懇請掌權的司馬光保留一些新政,不要全部廢除。蘇東坡剛出道的時候,王安石已經入職宋帝國三司,擔任度支判官。後來王安石晉升參知政事,開始搞新法時,蘇東坡和許多官員一樣,都上書表示反對。兩人因新法發生過幾次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