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和王安石誰牛?都不做皇帝秘書,一個拒絕5次一個拒絕7次

2020-12-20 文史溯源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在宋神宗的強力支持下,主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結。

在這場變法中,司馬光是個不屈不撓的反對者。17年的變法最後被他親手盡廢,點點消失,化為烏有,回歸原地。

王安石、司馬光,一生的政敵,政治主張上水火不容,在朝堂上經常當著皇帝的面爭執得面紅耳赤,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讓誰。

但是,就這樣兩個立場相去甚遠的「死對頭」,卻彼此互為知己,因為同是君子,二人有太多相同之處,同樣多次拒絕做皇帝秘書,同樣認死理誰也不服誰,同樣坦蕩無私情。

01、二人都接連請辭「修起居注」官職不下五次

嘉祐五年,仁宗皇帝想任命司馬光和王安石為「修起居注」。「修起居注」就是記錄帝王的言行,相當於當今領導的秘書,飛黃騰達的機會很多,挑選得也十分嚴格,必須「文採閎富」之人才能擔任。

面對如此「美差」,司馬光和王安石卻不約而同地連連請辭。

司馬光連上五道辭呈,堅決不幹,說自己只是稍有經史方面的知識,不會做文章,能力不足,不能勝任。但朝廷不改主意,堅決任命,司馬光最後只好就從。

王安石更牛,接連請辭了七次。

第六次,宋仁宗派使者將任命書直接送到王安石的辦公室,王安石避之不及,直接躲進了廁所,使者生氣地將任命書放在王安石的辦公桌上,揚長而去。王安石發現後,忙出門追使者,愣是把任命書塞回使者懷裡。

最後,連王安石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勸他不要連朝廷的面子都不顧,王安石才接受了任命。

世人均認的「美差」,在他倆那裡卻成了「苦差」,是真不能勝任?還是不願費心?都不是,是強烈的責任心使然。

二人都有著治國平天下的高遠志向,但都非常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只有放在合適的崗位,才能盡情發揮才智。

王安石擅長治國,尤其是經濟管理,司馬光擅長進諫。幸好朝廷知人善任,後來倆人都在擅長的領域做得如魚得水,成就非凡。

02、當面「唇槍舌戰」互不相讓

司馬光人稱「司馬牛」,王安石人稱「拗相公」。倆人都特別地「軸」,認準的事,堅持己見,誰勸也不行。

宋神宗登基剛滿一年,舉辦帝王祭天大禮,要例行給群臣發福利。

司馬光作為諫官,馬上提出反對意見,大臣的福利必須免去,理由是河北鬧災荒,百姓吃飯都成問題,國家用錢的地方很多,能省則省。

王安石第一個站出來反駁,理由也很充分,發給群臣的福利十分有限,不發,於事無補;發了,則彰顯皇恩浩蕩。

從「發」與「不發」,倆人又唇槍舌戰到「理財」。

王安石認為,當下不是國家財富不足,而是缺少理財的手段和方法。司馬光則反駁,指出財富守恆定律,認為國家多一些財富,老百姓就少一些財富,「理財」無非是與民爭利。

這只是倆人沒完沒了爭論的一個縮影,不論誰對誰錯,特定環境下是非難以斷定,但不難看出,二人在政治上,一個因循守舊,一個激進創新,目的卻是一樣地為國謀利。

由此可見,二人「軸」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源自「秉性耿介、堅持己見、專利國家、不為身謀」。

03、背後大加讚賞互為肯定

熙寧二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變法,作為強烈抨擊新法的司馬光請求外放。

宋神宗徵求王安石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則對司馬光大加讚賞,說他品德高尚,能力強,文學造詣高,堪為國家棟梁。

司馬光在政敵那裡得到如此高的評價,為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加了不少分。雖然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但司馬光還是得以在洛陽「獨樂園」裡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還成就了舉世偉著《資治通鑑》。

風水輪流轉,同樣的事情又降臨到王安石身上。神宗駕崩,強烈反對新法的太皇太后高氏掌權後,第一時間召回司馬光,任命為宰相,開始廢除新法。

王安石大勢已去,牆倒眾人推,一時間指控他的訴狀雪片般飛入朝廷。

朝廷要治王安石的罪,徵求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卻中肯地說,王安石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只不過固執不曉事罷了,千萬不要聽信讒言。

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為自己的政敵說句公道話,真乃君子之風矣!古往今來,能做到者有幾人?

既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又能尊重對方的品格,君子和而不同,這便是友誼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王安石、司馬光和蘇東坡
    他極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仁宗皇帝在皇家宮苑宴請臣子,讓臣子們先行去釣魚,然後讓御廚用釣上來的魚,做每個人想吃的菜,結果當所有人都去釣魚的時候,王安石獨自坐在桌子前,在沉思中,把桌上一個盤子裡的魚餌全都吃光了,在眾人的一片驚訝聲中,表示自己已經吃飽了。一天,王安石的吳氏夫人為丈夫置了一個小妾,結果,王安石大吃一驚,問來者所欲何為?
  • 司馬光與王安石|風骨自在,和而不同
    我敬重你的人品,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張。我反對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並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北宋曾經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
  • 王安石和司馬光價值觀的不同,當然方法論也不一樣
    王安石看到的「天道」的特點是:流轉、變化,在無常當中隱藏著某種規律,所以人要適應這個歷史時勢的變化、主動求變,有所作為。而司馬光所理解的是一個相對靜態的宇宙和「天道」,他認同漢儒「天不變道亦不變」,綱常名分是天經地義,永遠不變的。所以政治的態度應該是謹慎守常,「利不百不變法」。因為對「道」的理解不一樣,他們對皇權政治的理解也就有很大的差異。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3、歐陽修和蘇軾 歐陽修和蘇軾交誼深厚,不但於此,歐陽修家族和蘇軾家族也交誼深厚,兩個家族的友好關係延續了四代,稱得上是世交。 據統計,蘇軾文集中提到歐陽修176次,其中106篇詩文和歐陽修或歐陽修家族有關,直接贈詩歐陽修6首,唱和2首,懷念歐陽修的2首,祭文5篇。
  • 王安石:改革如煮粥,自己燒一把火,皇帝澆一瓢冷水
    他面對的反對派空前強大,一望陣容便知:歐陽修,司馬光,韓琦(三朝元老,曾一日彈劾四名宰相),富弼(三朝元老,兩度拜相),蘇軾、蘇轍兄弟,範純仁(範仲淹之子,時任兵部員外郎)……就連王安石的兩個弟弟王安國、王安禮也反對改革。王安石也許很嫉妒商鞅,因為商鞅改革的時候誰敢饒舌就要誰好看,不是罷官那麼簡單,而是要進行肉體摧殘甚至物理消滅,連太子的師傅都成了受害者。
  • 溥儀做過三次皇帝,可他偏說自己做過四次皇帝,這是怎麼回事?
    溥儀毫不客氣地說:「她是個非常刻薄和殘忍的女人,同治皇帝小時候,他和宮中的小太監騎自行車玩,被慈禧知道,當即將小太監喚去,用棍子打死!」溥儀接受日本客人阿部文男採訪時,這位日本客人這樣問:「聽說你被洗腦了?」溥儀激動地說:「真是無稽之談,我是認識了真理,不能不向真理低頭而已!」
  • 宋安華 :王安石
    後來朝廷對他格外提拔,不經例行考試,就選他進文史館為集賢校理,這是地方官求之不得的職務,因為只要進館,就可慢慢做到中書舍人、知制誥、翰林學士,進入最高執政行列。然而王安石卻不願意,他堅決辭退了這個任命,還是要做地方官。後來他還多次辭退一些令人羨慕的職位,例如朝廷任命他修《起居注》,這是記錄整理皇帝重要言行的工作,差不多等於皇帝秘書,可王安石推辭了七八次,甚至不惜躲到廁所去。
  • 【雜談】司馬光政見不如王安石高明,為何他編的《資治通鑑》卻很有...
    司馬光作為一個學者、史學家絕對是稱職的,而從事政治工作與王安石相比就遜色多了。 北宋時代的司馬光和王安石同為進士及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同等學歷。這兩個人同為北宋神宗皇帝當朝的高官,由於政治抱負與執政理念截然相反,故產生矛盾就在所難免。
  •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砸的可能是甕
    絕大多數中國人童年都聽過一個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2019年,故事裡那個砸缸的少年誕辰整整一千年了。  歷史上的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在我們的記憶中,「司馬光砸缸」應該是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
  • 神宗、司馬光、王安石:三個學術淵源炯異的人不適合當「合伙人」
    駁雜的王介甫王安石「少學孔、孟,晚師瞿、聃。」孔孟是指儒家,瞿指佛家,是釋迦牟尼的姓氏,聃指道家老子李耳。學術十分駁雜,這樣的知識取向催生了王介甫這樣一個既創造又破壞的「希世之異人」,他的智術、辨才、文章和影響力之高都是曠絕古今、睥睨當世的。完美的儒家學者司馬光的學術淵源是標準的、正統的、甚至是完美的儒家思想。它不象法家那樣便捷實用,效率高,儒家的迂遠是漫長而溫和的。
  • 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
    如果說他們有一個很正確的其他選擇,那是另外一回事,他們認為,「一道德」就讓全國思想都要聽你的,讓王安石作為統治思想,他們是不同意的,認為你的不對。如果是以二程作為統治思想,他們就認為這個「一道德」是對的,要求「一道德」是他們共同的追求,但是用誰的思想來「一道德」是不統一的。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老師可不會告訴你被救的孩子是誰!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講的是司馬光和小夥伴兒們在一起耍,結果一個小朋友掉進了一個大缸裡面,大傢伙兒都被嚇蒙了,一些人只知道哭,只有幾個孩子去叫父母,缸裡面的小朋友馬上就要淹死了。
  • 由杭州殺妻案聯想到的宋朝殺夫案,王安石司馬光為此案爭鋒相對
    無獨有偶,在宋朝,也發生過一起驚動朝廷的登州殺夫案,引起包括王安石司馬光等千古名人在內的激烈討論,爭論之久,達十餘年。說是宋神宗時期,在山東登州,有個女子阿雲,在母親過世期間,被家人許配給一個韋姓男子,這個男子奇醜無比,阿雲十分不願意,趁男子在地頭熟睡的時候,提刀連砍了十幾下,但是估計是不敢往致命的地方砍,居然只砍斷一根指頭,著了些皮肉傷。
  • 司馬光: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
    《宋史·司馬光傳》中記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說他少年老成,7歲時就能懂得《左氏春秋》的大道理,擁有很強的學習理解能力。其實,小時候的司馬光對自己的智力並沒有什麼自信,常常擔心自己的記憶力不如別人。朱熹在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中就記載:「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
  • 司馬光的悲劇:史學家的話總不如文學家的話中聽
    有一年暮春,三司衙門院內花紅柳綠,包大人搞團建,請司馬光、王安石一起喝酒賞花。司馬光平素不飲酒,但上司的好意,他沒法拒絕,跟著飲了幾杯。王安石也不喜歡喝酒,他卻一點不給包拯面子,不管包大人用什麼樣的方式勸酒(看來中原大地愛勸酒有傳統),就是一口不喝。尷尬的包大人一點辦法也沒有。這頓酒估計喝得很無趣。
  • 最剛皇后:一夜三次拒絕皇帝侍寢請求,去世後留下衣物卻破舊不堪
    前不久熱播的《清平樂》,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多次拒絕宋仁宗趙禎或明或暗的侍寢請求,鬧得皇帝好不尷尬。熒幕前的一眾吃瓜群眾比皇帝還著急,兩人何時圓房一度成為觀眾熱議話題。電視劇嘛,看看就好,現實中君權至高無上,偌大後宮就皇帝一個男人,能得到皇帝臨幸是後宮每個女子夢寐以求之事,爭寵還來不及,哪有把皇帝往外推的。
  • 登州阿雲案:司馬光為什麼不肯放過那個女孩?
    當時的情況是,已經不改不行了,唯一的問題是怎麼改?王安石是革新派,他認為北宋立國時各項制度已經不符合當前的社會現實了,必須變更祖法,才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唯一辦法。而司馬光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認為當前之亂恰恰在於祖法廢弛,法紀不張,才導致社會糜爛,正應該嚴正法紀,重宣舊法,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難看出,其實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想改革,唯一的差別在於,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馳。
  • 王安石的哀嘆(全文)
    (像不像大躍進)插一句,宋朝官員薪水之高,大概是全人類歷史上最高的了,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包拯,最高做過副總理,我計算過他當時的月薪(注意只是月薪),按2015年購買力算,是人民幣100萬每月!當時一個市的市長月薪20萬,一個縣的縣長月薪12.5萬,所以當官的特別有動力往上爬。王總理既然設了這樣的KPI,那大家就兩眼一抹黑,為了更高的薪水,衝吧!
  • 風雨無阻一個月入女秘書香閨5次
    風雨無阻一個月入女秘書香閨5次 2018年09月12日 07:3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取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9月12日訊  據臺媒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辦公室第二局局長邱昌嶽遭爆料,與在臺當局「內政部」任職時的秘書古恩華,疑似有婚外情。邱昌嶽被直擊一個月內就進入古恩華香閨5次,而且只要邱在臺北,每逢周四、周日就會到古女住處。  報導稱,邱昌嶽疑似要掩人耳目,出入都會戴著黑色口罩。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他救出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從不提起他的名字
    其實提到司馬光,大家一定會想到曾經在小學時學到的一篇課文了,就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個故事廣為流傳到今天,這個故事之所以發生,其原因是司馬光在院子裡和小朋友們分享自己學到的歷史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入迷,在旁邊玩耍的一小孩不小心掉進了院子中的水缸裡,從而打破了講故事的寧靜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