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在宋神宗的強力支持下,主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結。
在這場變法中,司馬光是個不屈不撓的反對者。17年的變法最後被他親手盡廢,點點消失,化為烏有,回歸原地。
王安石、司馬光,一生的政敵,政治主張上水火不容,在朝堂上經常當著皇帝的面爭執得面紅耳赤,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讓誰。
但是,就這樣兩個立場相去甚遠的「死對頭」,卻彼此互為知己,因為同是君子,二人有太多相同之處,同樣多次拒絕做皇帝秘書,同樣認死理誰也不服誰,同樣坦蕩無私情。
01、二人都接連請辭「修起居注」官職不下五次
嘉祐五年,仁宗皇帝想任命司馬光和王安石為「修起居注」。「修起居注」就是記錄帝王的言行,相當於當今領導的秘書,飛黃騰達的機會很多,挑選得也十分嚴格,必須「文採閎富」之人才能擔任。
面對如此「美差」,司馬光和王安石卻不約而同地連連請辭。
司馬光連上五道辭呈,堅決不幹,說自己只是稍有經史方面的知識,不會做文章,能力不足,不能勝任。但朝廷不改主意,堅決任命,司馬光最後只好就從。
王安石更牛,接連請辭了七次。
第六次,宋仁宗派使者將任命書直接送到王安石的辦公室,王安石避之不及,直接躲進了廁所,使者生氣地將任命書放在王安石的辦公桌上,揚長而去。王安石發現後,忙出門追使者,愣是把任命書塞回使者懷裡。
最後,連王安石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勸他不要連朝廷的面子都不顧,王安石才接受了任命。
世人均認的「美差」,在他倆那裡卻成了「苦差」,是真不能勝任?還是不願費心?都不是,是強烈的責任心使然。
二人都有著治國平天下的高遠志向,但都非常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只有放在合適的崗位,才能盡情發揮才智。
王安石擅長治國,尤其是經濟管理,司馬光擅長進諫。幸好朝廷知人善任,後來倆人都在擅長的領域做得如魚得水,成就非凡。
02、當面「唇槍舌戰」互不相讓
司馬光人稱「司馬牛」,王安石人稱「拗相公」。倆人都特別地「軸」,認準的事,堅持己見,誰勸也不行。
宋神宗登基剛滿一年,舉辦帝王祭天大禮,要例行給群臣發福利。
司馬光作為諫官,馬上提出反對意見,大臣的福利必須免去,理由是河北鬧災荒,百姓吃飯都成問題,國家用錢的地方很多,能省則省。
王安石第一個站出來反駁,理由也很充分,發給群臣的福利十分有限,不發,於事無補;發了,則彰顯皇恩浩蕩。
從「發」與「不發」,倆人又唇槍舌戰到「理財」。
王安石認為,當下不是國家財富不足,而是缺少理財的手段和方法。司馬光則反駁,指出財富守恆定律,認為國家多一些財富,老百姓就少一些財富,「理財」無非是與民爭利。
這只是倆人沒完沒了爭論的一個縮影,不論誰對誰錯,特定環境下是非難以斷定,但不難看出,二人在政治上,一個因循守舊,一個激進創新,目的卻是一樣地為國謀利。
由此可見,二人「軸」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源自「秉性耿介、堅持己見、專利國家、不為身謀」。
03、背後大加讚賞互為肯定
熙寧二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變法,作為強烈抨擊新法的司馬光請求外放。
宋神宗徵求王安石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則對司馬光大加讚賞,說他品德高尚,能力強,文學造詣高,堪為國家棟梁。
司馬光在政敵那裡得到如此高的評價,為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加了不少分。雖然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但司馬光還是得以在洛陽「獨樂園」裡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還成就了舉世偉著《資治通鑑》。
風水輪流轉,同樣的事情又降臨到王安石身上。神宗駕崩,強烈反對新法的太皇太后高氏掌權後,第一時間召回司馬光,任命為宰相,開始廢除新法。
王安石大勢已去,牆倒眾人推,一時間指控他的訴狀雪片般飛入朝廷。
朝廷要治王安石的罪,徵求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卻中肯地說,王安石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只不過固執不曉事罷了,千萬不要聽信讒言。
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為自己的政敵說句公道話,真乃君子之風矣!古往今來,能做到者有幾人?
既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又能尊重對方的品格,君子和而不同,這便是友誼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