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詩中寫了一件事,蘇軾說不可能,後看見一物,這才心服口服

2021-03-05 天天歷史會

蘇東坡二十歲時在汴京考場一舉成名,年少得意。據《誠齋詩話》等史料記載,歐陽修讚嘆他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甚至還說,「我應該退避一下,好讓他出頭。」

宋仁宗趙禎很欣賞蘇東坡和蘇轍兄弟,說他們都有宰相的才能;宋神宗趙頊更是喜愛蘇軾的文章,讀起來廢寢忘食,稱讚他是天下奇才。既然是奇才,未免都會有點恃才傲物,灑脫不羈,不然反而說不過去了。

蘇東坡那篇著名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是在汴京會考時寫的,其中「發明」了一段上古歷史,「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和梅聖俞閱卷,雖然交口稱讚這篇文章寫得好,但不知道那句話的出處。

後來歐、梅當面問蘇東坡,你那句話從哪裡看來的?蘇東坡卻說:「何必一定要有出處!」原來,那是蘇東坡根據歷史人物的形象「推斷」得出的。如果換做別的考生,歐陽修肯定會提出批評,但他不但沒有批評蘇東坡,反而更欣賞他的豪邁。

天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蘇東坡年輕時,常以其別具一格的機智幽默與人開玩笑,或者譏刺看不慣的人,有時候做事難免不夠穩重。這其中有不少趣事廣為流傳。

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性格較為古板,遇見蘇東坡這樣的快樂青年也是沒轍。

蘇東坡小王安石十六歲,兩人雖然政見不一,關係還說得過去。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鋃鐺入獄、幾乎性命不保的時候,已經告病在家的王安石一句話救了他;而蘇東坡後來也發現王安石的變法有可取之處,曾懇請掌權的司馬光保留一些新政,不要全部廢除。

蘇東坡剛出道的時候,王安石已經入職宋帝國三司,擔任度支判官。後來王安石晉升參知政事,開始搞新法時,蘇東坡和許多官員一樣,都上書表示反對。兩人因新法發生過幾次不愉快。

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時任湖州知州,變法派「新黨」指責他寫詩譏刺朝廷,將其抓捕入獄,企圖殺之而後快。朝堂上有不少人為蘇東坡求情。當時王安石已經辭去宰相,擔任判江寧府等職,他也上書勸神宗皇帝說,「聖朝怎麼能殺名士呢。」於是蘇東坡被赦免死罪,打發到黃州去了。這件案子因為王安石「一言而決」。

在宋代的一些野史中提到,王安石有一首詩沒寫完,後面兩句是蘇東坡補全的,事情就發生在蘇東坡被貶黃州之前。《全元曲》和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都收錄了這個故事,尤其《警世通言》的演繹更為有趣。

文中說,蘇東坡有一次去拜見時任宰相的王安石。在書房小坐等候的時候,看見書桌上的硯臺下面壓著一片精美的素箋。蘇東坡拿起來一瞧,上面是一首未完成的詩稿,題目是「詠菊」,只有前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一看筆跡,蘇東坡就知道是王安石寫的。

但蘇東坡品了品味,覺得王安石寫得不對。一年四季的風各有稱謂,春天為和風,夏天為薰風,秋天是金風,冬天叫朔風。既然詩中說西風,西方屬金,也就是寫秋天了。但「黃花」在當時指的是菊花,秋天正是菊花怒放的季節,頗耐風霜,就算花瓣幹了,也不會落到地上變成「滿地金」。

蘇東坡認為王安石犯了個常識性錯誤,這兩句詩簡直貽笑大方。他不禁技癢難耐,當下提筆揮毫,老實不客氣地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意思是說,秋天的花可不是春花,詩人「王安石」你好好想想。言下之意是讓王安石不要亂寫詩。

寫完之後,蘇東坡自己又覺得不妥,擔心傷了王安石的面子。如果用袖子擦掉字跡,王安石的詩稿也就毀了。蘇東坡只好把詩稿原樣摺疊,還壓在硯臺下面,然後他也不好意思停留了,對門人謊稱有事,下次再來拜見宰相,便匆匆離去。

卻說王安石忙完公務來到書房,發現蘇東坡走了,自己的詩稿也被補全了。看罷蘇東坡寫的兩句詩,王安石有點來氣,覺得蘇東坡還是閱歷不夠,而且行事輕薄。

後來蘇東坡到了黃州,轉眼間已經快一年。重陽節剛過,天天大風不止。一日,蘇東坡想起了定惠院長老送的幾株菊花,就拉上朋友一起去後院賞菊。可是到園子裡一瞧,只見滿地鋪黃,大風把菊花全都吹落了。

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想起了王安石寫的那句「吹落黃花滿地金」,這才心服口服。

參考資料:《宋史》、《警世通言》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蘇軾與王安石
    一 抬槓被貶王安石在變法之餘也偶爾做學問,著有《字說》一書,解讀文字含義。一次,兩人閒聊中王安石說到「坡」是從土從皮,是土之皮。蘇軾反譏到那麼「滑」就是水中骨嘍,東坡先生這句話使的王安石啞口無言。另有一次,王安石解讀「鯢」為魚之子,蘇軾又開始抬槓,問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
  • 老對頭蘇軾王安石詠梅詩對決,蘇軾洋洋灑灑60字終不敵王安石20字
    用「既生瑜何生亮」來形容蘇軾和王安石,似乎有些不太妥當,畢竟對愛詩詞的我們來說,這兩位咱們都喜歡。為了朝堂那些事,王安石和蘇軾曾鬧得很不愉快,兩人沒少在皇帝面前說對方的不是,蘇軾甚至寫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來諷刺王文公。
  •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不過, 從現實生活中來比較,把這兩首詩細細品味一下,可以看出兩位作者不同的心境。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低,似乎蘇軾更高明一些,您看看下面所說是不是有一點兒道理。
  • 王安石與蘇軾一輩子為敵?看完這首詩才知道他們的真實關係
    據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說,王安石聽到《辨奸論》後,「不樂子瞻兄弟,兩家之隙,遂不可解」,似乎蘇、王二人就此結仇,以而達到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的境地。但其實,蘇軾、王安石二人的淵源遠比一篇作者存在爭議的文章要深。兩人不僅在文學上分庭抗禮,還在政治上有許多恩怨糾葛。此外,兩人的關係還被許多文人出於各種目的進行誇張、再創作,使得兩人的真實關係更加撲朔迷離。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不過, 從現實生活中來比較,把這兩首詩細細品味一下,可以看出兩位作者不同的心境。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低,似乎蘇軾更高明一些,您看看下面所說是不是有一點兒道理。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從黃州調往汝州作官,期間偷閒遊覽廬山。
  • 蘇軾這7句詩,說盡了人生事
    一個人,成為了神,必定有他的原因。李白因為瀟灑,蘇軾因為豁達。李白像酒,像夜,讓人沸騰,迷醉,放肆;蘇軾像茶,像晨,讓人冷靜,清醒,克制。他來到密州時,密州正處在「蝗旱相仍,盜賊漸熾」的緊張局勢裡。一年後,他把這裡治理得井井有條,重修城北舊臺,命名為「超然臺」。登上超然臺的那一刻,他懷舊,他思鄉,他為壯志未酬而傷感。可是很快,他又用這句話來寬慰自己。不要對著老朋友思念家鄉,那樣就會使思念倍增,既然無力改變現狀,又何必用感情來折磨自己呢?
  • 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論文學成就,蘇軾更勝一籌,論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並且發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顯然蘇軾不能與之相比,兩人政見不和,王安石曾經貶謫過蘇軾,在蘇軾身處險境的時候,王安石也曾伸出過援手,蘇軾後來也特地去金陵,拜訪晚年的王安石,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蘇軾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遊觀賞山川美景、切磋文學,完全看不見兩人曾經的隔閡,這時的兩人只剩下相互欣賞和敬仰對方。蘇軾對王安石說「從公已覺十年遲」。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這番話,表面上是說神宗當前執政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是藉機向神宗指出新法推行的弊端,即「求治太急」、「進人太銳」。神宗聽後,也感震驚,對蘇軾說:「卿三言,朕當熟思之。
  • 蘇軾被貶後看見一束梅花,寫了一首詩,完美的表現了落寞和孤獨
    蘇軾被貶後看見一束梅花,寫了一首詩,完美的表現了落寞和孤獨蘇軾作為中國文化史上難得一見的全才,不論是文章詩賦還是書畫藝術,都使得他成為我們永遠都繞不開的話題。他一生波折,屢遭貶謫,仕途並不順利,但也是因著這坎坷的命運,他的詩歌才能如此的打動人心。元豐年間的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一大轉折,他因此被貶到黃州,一下子從繁華的汴京到達偏遠小城,領了一個毫無實權的團練副使職務,並且不得無故離開黃州。在黃州的那段歲月,是蘇軾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而這樣貧困的生活在去黃州途中就已經開始。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很多學者卻認為王安石自許孟子對歐陽修不敬,兩人自此不和。但歐陽修和王安石贈詩後,交往密切,經常聚會晤面,詩詞唱和,這在事實打破兩人「不和」的傳言。 但從嘉佑五年(1060年)開始,兩人關係生變,十年間沒有任何交集。直到熙寧四年(1071年),歐陽修作《賀王相公拜相啟》贈給王安石,他也在此年致仕。第二年,歐陽修去世。
  • 聞名中外的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流放至死
    這吸引到了宋仁宗皇帝的注意力,還有歐陽修,後來成為蘇的贊助人。歐陽已經是蘇洵的崇拜者了,在宮廷贊同他的文風,並說沒有其他文體使他更滿意。1057年的金石考試時,歐陽修要求考生改寫古文體時不要事先通知,所以蘇氏兄弟因寫了被認為無懈可擊的答案而獲得崇高的榮譽,並獲得名人地位,尤其是蘇軾在隨後的1061年法令考試中表現優異。
  • 王安石經典詩詞:實用的詩,參禪的詞
    詩中有名的是後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尤其「綠」字據說是詩人多次推敲琢磨的結果,換了十多個字後才定成「綠」字,改一字而全詩皆活,眼前的景致更加色彩鮮明,體現出詩人此刻輕鬆愉悅的心情。王安石這首詩一出就引起當時文壇的轟動,歐陽修、梅堯臣、司馬光、蘇軾等人紛紛寫詩唱和,可惜都沒有超越王安石這兩首詩,《明妃曲》也成為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品。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 王安石的這首詩被嚴重低估了,開篇驚豔,結尾耐人尋味
    王安石是和蘇軾等等人並稱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短小精悍,有著「瘦硬通神」的獨特風格。他在詩歌上更是獨創了「王荊公體」,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盛讚他的詩作,「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
  • 李清照為何笑話王安石和蘇軾?誰才是宋朝娛樂圈的頂級流量明星?
    她在《詞論》一文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強調了詞與詩的分野和各自的屬性,強調詞配合詞牌儘管很重要,但是其所對應的曲調才是更重要的,什麼意思?也就是說詞這個東西得方便男女演唱,不好唱的都不是好詞,她在《詞論》一文中通過對先前各家的評價中,系統的闡述了優秀詞作的標準。這才女李清照的吐槽功力真是不淺,把前朝的前輩以及自己一朝的前輩全部評價一番,我們看看她咋說。
  • 王安石為了教訓蘇軾,出一上聯,結果成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說政見不合,其實也不算,蘇軾並不反對變法,他只是不贊成王安石的激進變法,一刀切的變法。所以,蘇軾多次向王安石說,他的搞法是錯誤的,不能那麼激進。但王安石我們知道,是個拗相公,也就是我們說的很頑固,一旦決定的事情,無人能改。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動變法以來,蘇軾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王安石的批評。
  • 蘇軾被貶後,看到梨花,寫了一首小詩,最後一句寫出了豁達瀟灑
    後兩句寫蘇軾本人惆悵的心情好像門前東欄那一株雪白的梨花一樣,獨立枝頭,遠離人世嘈雜,將這個世俗的社會看得清澈明了。與上兩句的美好景色春意正濃形成反差的是,蘇軾在這兩句中又顯現了自己淡淡的哀傷之情。梨花就是潔白無瑕不妖豔的花,通常代表清高孤傲的品格。梨花不像柳絮一樣極其容易隨波逐流,隨風飄走。蘇軾看到梨花更有了惆悵的心境,也希望自己成為東欄中的一株雪,看得人生的清清明明。
  • 蘇軾寫了一首《洗兒詩》,三個詩人跟他唱反調
    詩中的意思淺顯而明白,蘇軾自嘲自己被聰明誤了一生,希望自己的兒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就好。蘇東坡《洗兒詩》短短四句,語氣戲謔,基調反諷,實乃事出有因。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又在詩文中譏諷「新進」,被對手構陷入獄。一場「烏臺詩案」,震驚朝野,幸有元老重臣營救,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
  • 蘇軾做了個美夢,醒來寫組奇詩,初讀平平,倒過來讀才知他的厲害
    讀了多年古典詩詞後,筆者一直在想:真正的文字高手寫詩文能到什麼境界?當看到蘇軾的一組迴文詩時,筆者才明白,能把字句運用到如蘇軾寫詩般得心應手就算是入了化境了。蘇軾一生寫了2700多首詩作,題材豐富,風格多樣,經典頗多。
  • 王安石的這首哲理詩,選入高考語文試卷,人人都值得一讀
    要說唐代著名詩人,一定要算李白杜甫了,而提到宋代詩人,那最著名的便是蘇軾王安石了。其中,王安石的詩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不少,自我感覺,王安石是一個比較有思想且比較理智的詩人,除了我們熟悉的王安石變法之外,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能體現他思想、且富有哲理性的詩句,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