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千千萬,我們還未正式進入校園,便已經對很多詩人的作品開始接觸了。要說唐代著名詩人,一定要算李白杜甫了,而提到宋代詩人,那最著名的便是蘇軾王安石了。
其中,王安石的詩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不少,自我感覺,王安石是一個比較有思想且比較理智的詩人,除了我們熟悉的王安石變法之外,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能體現他思想、且富有哲理性的詩句,廣為流傳。
比如說,《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現了高瞻遠矚的道理,再比如「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給人柳暗花明之感。
那麼,今年的全國語文高考2卷中又出現了一首王安石的哲理詩,我們一起來看看——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大概意思:自古以來能成就功名大業的人,必然都要經歷千辛萬苦,但是能把他們這一路走來的磨難和偉大記錄下來的工作該交給誰呢?
因而,很多時候,歷史都無法清晰地還原當時的真相,而是以訛傳訛的流傳下來,代代相傳便出現了很多以假亂真的現象。
那些低俗的東西就算是經過後人怎樣的洗禮潤色也不會成為精華,就如同一個真正的繪畫大師,最能區別於普通人的,是能畫出人的精神和氣質。
話說回來,一大真正聖賢之人的品格及學問,又豈是點點滴滴的文字能記錄完整的呢,但是往往俗儒們就只會抱著那些成堆的史書,把那些糟粕之物當成寶貝。
這首詩作於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在這一年,神宗去世之後,舊黨勢力又得到鞏固,王安石看到了很多與現實相背離的社會狀況,感到內心無比痛苦,於是根據當時社會上真實存在的一種盲目跟風、歪曲歷史的情況寫的。
前四句講得是建立功名的不容易,後四句講得是後人對於經典的褻瀆,以及拿糟粕當經典的可笑,字裡行間可見世人心中的怨憤,同樣也能引發很多讀書人的思考,同時也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在哪個時代都不過時。
不說當時,就看看我們當下的狀況,已經有很少的人能沉得下心來,好好去讀史書了。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查資料的途徑越來越方便,就算是一些真正研究學術的人,也懶得去仔細地尋 一尋源頭材料了。
除此之外,在當下這個資訊時代,也有更多的人所接觸到的社會信息是以快餐的方式,媒體人為尋求關注,惡意曲解事實,觀眾讀到什麼便相信什麼,導致一些惡俗文化成為主流,而真正真善美的東西卻被雪藏,此時想想這首《讀史》,是不是與當下的狀況驚人的相似呢?
不得不說,王安石的覺悟及對文學精華的感悟非常有自己的見地,尤其是在那個科技和資源都不夠發達的年代。讀罷,著實能給人醍醐灌頂之感。
那麼,這一首詩選進高考語文考卷中,真的也是特別用心和應景了,有心的考生們,在完成測試答卷的同時,收穫的還有心靈的洗禮。
再來看一看這首詩後面的題目,便也清清楚楚了。
選擇題中的錯誤項顯而易見,一定是B,因為詩人強調的是歷代高人賢士的功績被記載下來的失實性及當代讀書人讀史的錯誤性,而並非強調聖賢功績被淹沒的可能。
全詩一直在說明的觀點及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因為諸多原因,史書沒有辦法做到完全還原歷史,因而史書所記載的和真實的歷史是有所差異的。
而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讀書的時候要有自己的思考,加入自己的判斷,要保持一定的批判精神,而不是去盲目跟從,人云亦云。
這樣帶有明顯的哲理性的、能引人深思的作品,才可謂真的是非常經典且有深度的作品,不僅僅是高考,細細思之,其中的道理及教誨,真的值得我們現在的每一個讀書人去反思。
其實除了此詩之外,在古詩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具有哲理的古詩,相信你們也一定也曾被某一句震撼,那麼,歡迎也把它分享給給大家哦!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