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曉詩歌設題走勢,以讀促考精準作答
——2020高考詩歌主觀解析題掃描
楊順儀
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共有10套試卷,分別是國家考試中心命制的全國Ⅰ、Ⅱ、Ⅲ卷及新高考全國Ⅰ、Ⅱ卷等5套全國試卷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自主命題的5套試卷。10套試卷均對古典詩歌進行了考查,題型設置除江蘇、浙江卷只設置主觀作答題外,其它8套試卷均設有客觀選擇與主觀解析題兩類題。梳理10套試卷的主觀解析題,2020年高考詩歌側重考查象、情、理三個點,其它如手法技巧題及鍊字題,所佔比重極小。
一、意象意境題。古代詩歌,不管抒情還是說理,更多訴諸意象,為此,用意象說話,形而上,就是「用什麼寫」,因而意象、意境就成為詩歌考查的一道基礎性的源初題。2020年高考詩歌不避基礎題,有全國Ⅲ卷、新高考全國Ⅰ卷、北京卷、天津卷以及江蘇卷選考了意象類,考查比重大。考查意象,設題不外乎意象信息內涵、意象特徵氛圍、意象意義作用,即由表及裡知內涵,由物及人傳詩情,由象及篇析作用。
苦筍 陸遊
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徵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徵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全國Ⅲ卷)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徵,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歷史上的魏徵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並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徵「耿介」的性格,與魏徵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贈別鄭煉赴襄陽 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為於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
2.(新高考全國Ⅰ卷)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於蜀地,峴首山位於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遠離,不舍之情見於言外。
寄東魯二稚子① 李白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②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注)①這首詩作於金陵。②龜陰:地名,與後文的「汶陽川」都在魯地。
3.(北京卷)這首詩多次寫到桃樹。請分析桃樹在詩中的意義與作用。
[答案]①桃樹為詩人親手所種,是家的象徵。②桃樹不斷長高,是時光流逝的象徵。③桃樹是抒情的線索,詩人由酒樓邊的桃樹想到桃樹下的兒女。④桃樹是構造意境的要素,酒樓春景,嬌女流淚,兒女行走,這些畫面都包含桃樹,形成優美的意境。
紀村事 [唐]韋莊
綠蔓映雙扉,循牆一徑微。雨多庭果爛,稻熟渚禽肥。
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注歸。
(注)餉田:到田間送飯。
4.(天津卷)「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描寫了什麼樣的鄉村場景?
[答案]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人在忙於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描寫了忙碌而祥和的農村生活場景。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蘭陵跡已陳①,為傳謠俗記州民。溝塍半廢田疇薄,廚傳②相仍市井貧。
常恐勞人輕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注)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詔沈康知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
5.(江蘇卷)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於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
[答案]由「田疇薄」「市井貧」等可知農事荒廢,民生艱難;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悅過客,不恤百姓;由「荊溪兩岸春」可知自然風景優美。
二、情感哲理題。「詩言志」,道明了古代詩歌的功能作用,所以透過詩歌意象、意境,曉知文字背後潛藏的情與理,永遠是詩歌閱讀的任務,也是詩歌閱讀的難點之一。用閱讀學概之,就是問「寫了什麼」,「要寫什麼」,一表層,一深層,實際上考問的就是「讀懂沒」。從讀懂與否考查詩歌通過意象傳達了什麼、抒發了什麼,是詩歌考查的著力點與重頭戲。2020年高考10套試卷,就情感,就有全國Ⅰ卷、江蘇卷、浙江卷、上海卷4套試卷對之加以考查,設題樣式有直接問情感的,有問怎樣表達的,有比較設問的,有單首設問的,有問全篇的,有問部分微觀的,不一而足,呈現出情感考查的豐盈多採。側重哲理概括的,有全國Ⅱ卷及新高考全國Ⅱ卷2套試題,領悟詩歌蘊含的哲理,把握「要寫什麼」的內涵,
奉和襲美①抱疾杜門見寄次韻 陸龜蒙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詩。因吟郢岸百畝蕙③,欲採商崖④三秀芝。
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沈約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
(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詩:作詩。③《楚辭·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人才。④商崖:這裡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裡以沈約代指皮日休。
6.(全國Ⅰ卷)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寬慰友人,表達對友人能夠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對以後美好生活的展望。
7.(江蘇卷)詩歌后兩聯(常恐勞人輕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答案]對常州百姓得到一個優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對常州治理未能盡如人意的惆悵之情;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許之情;對常州秀美山水的喜愛之情。
江 上 (北宋)孔武仲
萬裡長江一葉舟,客心蕭索已驚秋。亂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樓。
淺浦耀金知躍鯉,前灘點雪見棲鷗。少年壯氣悲寥廓,未忍滄江下釣鉤。
8.(上海卷)全詩是怎樣表現作者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5分)
[答案]首聯以「萬裡長江」映襯「一葉舟」傳遞出羈旅的寂寞蕭索,而秋天觸動詩人,讓他心緒難平;中間兩聯描繪秋光爛漫,一片生機的景象,這樣的景象消釋了作者的寂寞蕭索;尾聯寫廖廓江天激發慷慨昂揚的少年壯志,以不願垂釣滄江、歸隱江湖表達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志向。
秋江送別 送柴侍御
[唐]王勃 [唐]王昌齡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9.(浙江卷)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答案]感傷 達觀
讀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黮闇:蒙昧,糊塗。②糟粕:這裡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0.(全國Ⅱ卷)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
[答案]①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②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於分辨,切忌盲從。
贈趙伯魚 韓駒
荊州早識高與黃,誦二子句聲琅琅。後生好學果可畏,僕常倦談殊未詳。
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韓駒(?—1135),字子蒼,兩宋之際著名詩人。高與黃,指前輩詩人高荷與黃庭堅。參:領悟,琢磨。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這裡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
11.(新高考全國Ⅱ卷)作者主張什麼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①先要「遍參諸方」,以前人為師,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②然後「一朝悟罷」,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三、手法鍊字題。如果詩歌意象題指向「用什麼說話」,情理題指向「要寫什麼」,那麼手法鍊字題則指向「怎麼寫的」「寫得怎樣」,側重於效果作用。手法鍊字題是詩歌閱讀基礎上長出的花枝,是本上之末,最能見出讀者的鑑賞評價水平,所以手法鍊字題也是詩歌考查的常考之點。2020年高考詩歌10套試卷雖側重指向詩歌基礎性閱讀的意象、情理考查,但也不乏手法鍊字題,這分別是浙江卷的第20題及天津的第16題,且浙江卷還是比較賞析題。
12.(浙江卷)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後兩句,分析後者寫法的妙處。
[答案]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於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徵意義,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寫法;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餘韻悠長。
13.(天津卷)「數聲牛上笛」有人覺得「一聲」更佳,你同意嗎?請結合詩句說明理由。
[答案](1)不同意。「數聲」好。「數聲」動靜結合,突顯了環境的優美、牧童的悠閒快樂,營造出鄉村熱鬧、輕鬆、愉悅的氛圍。
(2)同意。「一聲」好。「一聲」以動襯靜,突顯了環境的寂靜清幽,營造出鄉村寧靜和諧的氛圍。
掃描2020年高考詩歌主觀解析題,可以梳理出下列備考信息:
1.詩歌選材。主打近體詩,輔以古體詩。選考古體詩的,只有北京卷,選考了李白《寄東魯二稚子》,近體詩中,多選考律詩。同時,主打單篇精讀,輔以雙篇比較閱讀。雙篇比較閱讀的,只有浙江卷,選考了王勃《秋江送別》及王昌齡《送柴侍御》兩首詩。
2.設題傾向。設題指向「寫什麼」「要寫什麼」,側重於考查基礎閱讀理解的意象意境領悟及情感哲理把握,至於「怎麼寫的」「寫得怎樣」的評價鑑賞性閱讀,雖有,但比重不大,只有天津及浙江卷分別設置了一道鍊字題及手法技巧題。
3.考題設點。呈現一樹多枝、一枝多花的面貌,如2020年重點考查的意象、情感題,不是以單一固定的題型出現,而是沿題設問,縱深開掘,一題多樣。考查詩歌情感,有考全篇把握的,有考部分把握的,有考直接概括的,有考怎樣體現的;考查意象意境,有直接概括意象氛圍特徵的,有揭示意象深層內涵的,有解析意象意義作用的,多方演繹,深化詩歌閱讀,以考檢測閱讀的真假。
展望新一年高考,備考詩歌,就要基於2020年詩歌設題走勢,回歸閱讀能力本位,以讀促考備戰詩歌。高考對古代詩歌的考查,主要指向「分析綜合」「鑑賞評價」,而「分析綜合」的第一步就是正視文本,給什麼讀什麼,怎麼給怎麼讀,設題問情感也好,問手法、問作用也好,都少不了對「用什麼寫」「寫了什麼」「要寫什麼」的追問。一首詩下來,如果連「要寫什麼」都不清,後面還怎麼作答。回歸閱讀能力本位,就要重構閱讀能力系統,不只追求「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這樣鑑賞評價性的閱讀高度,更重視「寫什麼」「要寫什麼」這樣基礎層級的閱讀能力。為此,備戰詩歌,戰略上,從「寫什麼、要寫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的能力層級出發,步步推進,做實閱讀,久久為功,提升詩歌閱讀能力。操作中,既有宏觀領略、中觀把握、微觀精作,多方面錘鍊詩歌把握力,又有單篇突進、縱深開掘,多篇比較、縱橫推進,豐富閱讀經驗。戰術上,實行三緊盯,一緊盯「寫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或寫怎樣)」,做實閱讀,以讀應考,以考促讀。二緊盯「寫了什麼」「要寫什麼」,抓實基本閱讀,突破閱讀難點,提高閱讀本領。三緊盯「怎麼問怎麼答」,適應設題多樣化,具體問題具體作答,提升解題能力。
楊順儀,供職於江西省崇義中學,中學高級教師,江西省第二批中小學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在《語文建設》《語文月刊》《中學語文》《讀寫月報》《高中生之友》發表教研文章上百篇,2019年一年指導學生在《全國優秀作文選》《作文通訊》《作文》上發表習作十多篇。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公號立場無關。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著作權人所有,如有侵犯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圖片。
敬請您關注公眾號"安東之子","安東之子"是《中國教師報》《語言文字報·語文周刊》《作文合唱團》《語文報》《鮮素材》《學語文報》《課堂內外·創新作文》《讀寫天下》《現代寫作》《作文與考試》《學習報》《學習周報》《中學生閱讀》《新銳作文》《三悅文摘》《佳作》等報刊的採稿基地,其中原創的教研論文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用稿來源地!敬請您轉發,歡迎您關注,更歡迎大家賜稿!真誠地感謝您,祝您工作順利,闔家幸福安康!(賜稿郵箱:1506669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