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共有10套試卷。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出了5套,分別是全國卷一、二、三,新高考一(山東用),新高考二(海南用)。另5套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5省市自主命題。
杜甫的《贈別鄭煉赴襄陽》是新高考一(山東卷)的古詩鑑賞材料。
下面就命題情況做一下簡單分析。
總體來說,命題符合近年來古代詩歌的命制「潮流」。
首先,從取材上看,考的是名家的非名篇。
所謂「名家」,就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作家。杜甫就不用說了;近幾年為什麼反覆考陳與義?——山東考完北京考、全國卷考——別看他在老百姓中的認知度極低,但在文學史上可是宋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再如,2019年考到的唐代詩人中,除王建外,劉禹錫和杜荀鶴是當之無愧的中、晚唐代表。
所謂「非名篇」,是指不是詩人的代表性作品。當然,雖非代表作,其思想性和藝術性也非下乘。
從命題角度說,大家對某詩的認知度越低,越能在考試中保持一種相對公平。——大家誰都沒見過,就相當於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
2019年,天津卷考到杜甫的《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裡山水作》,就讓人覺得非常陌生。
這首《贈別鄭煉赴襄陽》杜甫作於寓居成都浣花溪時,比起《江畔獨步尋花》、《客至》來幾乎沒有傳唱度,所以它才有可能出現在命題人的視野。
不僅如此,網搜這首詩,幾乎找不到關於它的鑑賞文字,也可以看出出題人的用心。
所以,考試前,想押中某個詩人還有可能,但想押中某個詩人的某首詩,幾乎沒有可能。
其次,除「名家非名篇」外,《贈別鄭煉赴襄陽》也符合近年來出題人選材的另一重要傾向:注重詩歌「實用性」的考察。
近年來,考到的詩歌題材有投謁詩(《投長沙裴侍郎》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題畫詩(《題許道寧畫》)、酬唱詩(《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這類詩的作用是於交流,而非單純的個體抒情。而《贈別鄭煉赴襄陽》則是一首贈別詩,也未出交流的範疇。
這說明什麼?說明出題人希望考查的詩歌能向廣大的社會生活開放,而非囿於個體抒情的小圈子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還考查過劉禹錫的《插田歌》,這是「勞者歌其事」的民歌體詩歌,簡直是一個老農民卷著褲腿邊插秧邊叨叨。
還有歐陽修的《禮部貢院閱進士試》,他作為一個考官,直接描寫了科考的場景。
選取這些直接描寫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詩歌,更證明了出題注重詩歌的實用性、讓詩歌向社會生活開放的主觀意圖。
悅華認為,這是現今考查重點,也是未來命題方向。
最後,從出題角度看,出題更注重人物形象的考察和具體情境中產生的情感的考察。
《贈別鄭煉赴襄陽》下有兩個題目,大略如下(因未看到真題,在細節上會有出入):
第一個是選擇題,選出四個選項中不正確的一項。
粗粗看去,四項都在考查對詩歌內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沒有涉及到手法。
第二個是簡答題,問寫「峨眉」與「峴首」有何作用。
這個問題當然與手法相關,而「峨眉」與「峴首」分別代指四川與襄陽,因而作用於情感,應該回答具體一些,不能泛泛地貼一個「不忍離別」的標籤。
注重人物形象和具體情境的考察是由詩歌材料的變化而帶來的變化,也是對程式化複習模式、套路化答題思路的一種反撥。
這些年來,在古代詩歌的複習備考中有種程式化的傾向:把感情按照題材分別類地總結下來,然後讓學生記、背。考試時一看是什麼題材的詩,從記憶裡「複製粘貼」一下就完了,答案很泛。
針對這一點,出題人對古代詩歌中題材的選擇越來越廣,對題材的認識也越來越細化、精分。所以,想用單純的「思鄉」、「懷古」、「言志」來涵蓋詩歌思想感情,以「套路」高考,也會越來越難……
總之,今年新高考山東卷對這首杜詩的考查,體現的是近年來一貫的命題思路,還是比較「中規中矩」,沒有意外,它體現的是古代詩歌命題的延續性。
下一篇,悅華將和大家一起賞析下這首《贈別鄭煉赴襄陽》。
附原詩:
贈別鄭煉赴襄陽
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
為於耆舊內,試覓姓龐人。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則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