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編真題,揣測命題走向: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5套詩歌鑑賞試題(2)
彙編真題,揣測命題走向:
選材特點:範圍擴大,宋詩也選,傾向思辨,唯獨缺宋詞。2021可能宋詞!!!
(1)名家非名篇:
5首詩,《讀史》王安石、《苦筍》陸遊、《贈別鄭煉赴襄陽》杜甫,詩人都是名家,可詩篇沒有一篇是考生熟知的。
公平,反套路1。
(2)非名家非名篇:
選名家詩作是常識,備考時有經驗的老師會押題。
命題者心中肯定知道,故此,《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陸龜蒙、《贈趙伯魚》韓駒,這2個詩人、2首詩,很少見。
選材範圍不拘泥範圍,不管什麼名家不名篇,只要方便命題人出題,人家怎麼喜歡怎麼來。
公平,反套路2。
誰告訴你的,高考命題有套路?
(3)選材範圍,全是唐宋詩,宋詩也選,2021可能是宋詞!!!
唐詩宋詞是我們的文化瑰寶,今年不選宋詞,選宋詩好奇怪。
相對唐詩,宋詩善議論少意境,沒選宋詞可能是宋詞言情為主,不受命題人喜歡,當然也有可能題量過大,沒選宋詞。
有心人可能會說,2020沒出宋詞,可能以後不重視宋詞。
賭一把,鄙人覺得2021會出宋詞,若擔心文字量大,前面的「信息類」文本一定會壓縮。
當然有可能選古體詩,就是不選宋詞,讓你猜不著,公平,反套路3。
玩的就是反套路,不讓一線老師猜題,保證高考的原創性、選拔性和公平性以及嚴肅性。
(4)選材內容,傾向現實:與生活緊密掛鈎,照樣可以關注現實人生。
唐詩宋詞,太過古老,常被誤讀為老古董,不但學生讀不懂,老師也不一定搞得定,詩詞鑑賞的確有難度,這是一項奢侈的藝術審美活動,沒有一定積累吃不消。
故此,出題者玩個花樣,所有內容照樣可以與現實生活有關。
現實生活那麼廣闊,你怎麼猜?公平,反套路4。
1卷,陸龜蒙給朋友和詩,相當於今天發微信問候老朋友,「你還好?期盼你早日康復,我們一起去昆明湖賞花。」2卷,王安石讀歷史,得出新的體會感悟:「有些歷史書難免失真,是假的,腐儒們要學會辨別、質疑。」3卷,陸遊的《苦筍》,就是生活隨感:苦筍雖苦,但和人才一樣,在苦的環境裡能長出苦的氣節來,這難道不像我們的人才培養嗎?魏徵就是此類人的代表。
新高考1卷,杜甫送別朋友,安慰囑咐一番;新高考2卷,《贈趙伯魚》,完全就是老師與學生的寫作心得交流。
這裡的題材有唱和詩、贈別詩、即事抒懷、詠物詩,無論哪一種題材,所寫內容都是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與朋友交流、送別,交流讀書、生活感悟;這些題材內容,難從外觀判斷情感和手法,反套路很明顯。
(5)立德樹人,考察素養:
傾向議論、思辨,弱化審美藝術,暗示詩歌是表情達意的,為現實服務。
唐詩宋詞,能成為瑰寶,肯定因為其藝術性與思想性,思想是附著在藝術之上的。看教材所選的詩詞文質皆美,以賞析「詩家語」等「意蘊」為主,推崇藝術性。
可綜觀2020的5首詩,說句實話,這些詩,在當時可能就是口水詩、大白話,毫無意境、藝術可言,弄通字詞就可懂,無需刻意賞析,真沒啥「意蘊」,藝術審美是被弱化的,反課本教材的注重藝術審美的套路,公平,反套路5。
整個詩歌試題凸顯滲透,「思想性」很強,重思辨、重議論,「說教」味道比較濃,這肯定是為了兼顧「立德樹人」宗旨。
高考畢竟也是一次考試學習,滲透立德樹人絕不放過,畢竟導向教學的目的也在其中。告訴學生和老師們,套路化沒用,專家不喜歡這一套,我們要培養的是真正理解內容的人才,不是投機取消的,這些詩歌:你讀不懂就是讀不懂,考的就是你的素養,你平時不讀,讀不起,高等學校選拔沒你的份,反套路6。
如,1卷陸龜蒙《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大白話說就是「這一次去不了昆明寫不了詩,沒關係,我最近忙著教學培養人才,待到你眼睛好了,我們照樣可以看兩岸盛開的江花」,表面是說「賞江花」,實質就是推崇「培養具備蘭、蕙品格的人才」;
陸遊的《苦筍》就更明顯了,以筍喻人,直白地談人才培養,立「苦節」,培養魏徵一樣的「苦筍」供君王使用,報效國家,傳遞出人才培養要經風雨的現代觀念,2020疫情,曾經不成熟的90後、00後一夜成才了,是不是我臆測過度了,各位自行揣測立德樹人。
5首詩,明裡暗裡滲透「立德樹人」,反覆訴說一個「培養人才」供誰使用的問題,選拔人才的根本依據在「德」與「學」。緊密圍繞立德樹人和素養考察。
前面分析了「德」,現在我們分析「學」。
有德無才是不行的,這些有德之人還要學習。
你看《讀史》和《贈趙伯魚》,談的就是如何學習的問題,要思辨、要質疑、要轉益多師,多多學習啊,年輕人。哪怕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贈別鄭煉赴襄陽》,也在杜甫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裡尋找立德樹人,寄託了一種「德」的嚮往和慰藉:為於耆舊內,試覓姓龐人。那一個「姓龐人」就是我們時刻該要學習的、樹為榜樣的前人知己。
一言以蔽之:高考詩歌題,均圍繞立德樹人作文章,傾向議論、思辨,弱化審美藝術,暗示詩歌是表情達意的,為現實服務。
備考啟示:
1.反套路,以紮實的基礎不變應萬變:
高考題,原創試題,百度搜不到,老師看不到,學生也是第一次遇到,但請不要害怕。
詩詞裡的字詞肯定都學過,絕對與教材有勾連。
如,1卷陸龜蒙《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次韻、《離騷》等艱澀字詞、文學常識,老師們肯定是複習過的。陸遊《苦筍》,魏徵你都不知道,那你不要怪語文老師了,怪歷史老師,你的素養的確得加強。
杜甫的「地闊峨眉晚、天高蜆首春」,和「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等詩詞有什麼區別?是不是都沿襲詩詞裡「借山怨水」的文學傳統?直白點說就是借時間、空間的推移,寫出自己的孤獨,表達對朋友的依依不捨。
2.過基本古文關、文常關,真讀懂,是關鍵。
語文是基礎學科,具備工具屬性,你連基本的古文字詞都不過關,妄想讀懂詩詞,是很難的,因為你不理解字詞,你怎麼讀得懂詩詞內容?
綜觀5套試題,選擇題考察的均是字詞、字句理解。
你不理解「奉和」二字包含的文化常識,就做不對「與外界不通音訊」。好朋友互相之間寫詩唱和,怎麼可能是不同音訊的?
眼睛壞了也不一定是全瞎,微信語音還可以用啊。「行藏終欲付何人」,你不理解,就可能被誤導「避免身後湮沒無聞的可能」。不理解「後生好學果可畏」的「畏」,你就不懂這是敬佩、讚許,而不是告誡、訓斥。
3.聯繫語境,疏通文意,真讀懂,是關鍵。
語文是第一科,絕對不會太難,新高考更是不會為難,第一年玩難了,以後怎麼考?還怎麼面對強大的輿論攻勢?
當然,也不要妄想人家專家會放水,專家們肯定是根據7:2:1的難度套路來。區分度肯定在專家的考察範圍內,否則怎麼完成人才選拔?
要讓所有考生在高考中有獲得感,肯定是你難,題目就難,因為你不學習嘛,覺得難不是公平的嗎?你容易,題目就容易,因為你真讀書了,溫儒敏等教授就喜歡你這樣的人。像今年浙江的作文滿分,能寫出卡爾維諾之類高人,你說人家沒積累、沒讀書,顯然說不過去。
記住,素養很關鍵。素養怎麼來,老老實實跟隨老師學套路,最大的套路就是基礎。
有素養,聯繫語境,你照樣可以理解。如,「我見魏徵殊媚嫵,約束兒童勿多取」,答案選項是「吩咐不要過多取食。」你稍微聯想下魏徵、兒童,都寫到魏徵了,你還相信以為陸遊是像陸文夫那樣的吃貨?陸遊什麼人?一生思念沙場,做夢還在打仗,你以為他有那麼愛美食?陸遊心有苦衷,肯定意有所指,聯繫「人才自古要養成」。你說魏徵、兒童和人才在一塊,陸遊的用意是不是很明顯,是叫你多吃筍,還是讓「苦筍」這樣的人成才?
你說,小兄弟。素養也包含思辨,適當分析能力要具備。
還有,聯繫杜甫的「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你真以為杜甫和人離別就「驚神」?你也太小瞧老杜了,老杜無論寫什麼都與家國苦難聯繫起來,他是那種離別就兒女沾巾的人嗎?聯繫前後語境,「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一「交馳際」,一「念此別」,「此別」是在大背景下進行的,不同尋常啊,飽含家國情懷。
4.真讀懂,很關鍵:從詩歌主觀題看,全要求讀懂、理解。
2020年的高考詩詞主觀題,除了山東卷考了「表達離情有何作用」涉及「借景抒情」的手法考察外,主要考察思想內容、情感態度,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情感考點。如何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態度觀點,肯定是需要全文理解詩詞內容,你讀不懂,都不理解?怎麼談情感、態度?怎麼評價?哪能寫出啟示?
一言以蔽之,考素養,反套路、新題目,出題者也很為難,一定是考察你是不是真讀懂、真理解?否則,這一場大遊戲,誰都不好交差,你還是好好學習古詩詞,從零開始吧,不要老想投機取巧,找套路了。
新高考最大的套路,一定是沒套路。
說實在,沒套路我歡迎,因為學生刷題,老師也要刷題,苦累都一樣。
放下手中的忙碌,扎紮實實讀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或葉嘉瑩的《唐宋詩詞十七講》吧,否則,天王老子也不太懂古詩詞。
註:本文是鐵無綿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