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蘇軾一輩子為敵?看完這首詩才知道他們的真實關係

2020-12-24 歷史研習社

文/大橙子

蘇軾的父親蘇洵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名叫《辨奸論》,文中以預言家的姿態,一口斷定王安石其人「陰賊險狠」,集王衍、盧祀、豎刁、易牙、開方等壞人之大成,一旦由其當政,天下「將被其禍」。據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說,王安石聽到《辨奸論》後,「不樂子瞻兄弟,兩家之隙,遂不可解」,似乎蘇、王二人就此結仇,以而達到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的境地。

但其實,蘇軾、王安石二人的淵源遠比一篇作者存在爭議的文章要深。兩人不僅在文學上分庭抗禮,還在政治上有許多恩怨糾葛。此外,兩人的關係還被許多文人出於各種目的進行誇張、再創作,使得兩人的真實關係更加撲朔迷離。那麼在歷史上兩人的真實關係究竟如何呢?

01 熙寧交鋒

據《宋史·蘇軾傳》、《宋史·王安石傳》、《續資治通鑑》、《資治通鑑長編》及蘇軾詩文集等的記載,蘇軾與王安石的直接或間接交往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熙寧時期、元豐七年和元祐初年。

在熙寧年間的多次交鋒中,蘇軾曾多次進言、上書反對王安石的新政,最終以蘇軾的自請外放了結。比如在熙寧二年(1069年)時,王安石要求改革取士方法,「專以經義、論、策試進士。」而蘇軾卻在皇帝召見時直陳:「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引起王安石的不滿。

再如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擔任廷試的編排官時,又因葉祖洽的考試名次與王安石發生衝突。在皇帝面前,王安石直接評價蘇軾,「軾才亦高,但所學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蕩至此。」並多次請求罷黜蘇軾。

王安石在得意時曾打擊蘇軾,那他是否為小人一個?其實不然。當「烏臺詩案」發生時,已經辭官的王安石還挺身而出上書皇帝,營救朋友兼政敵蘇東坡,直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就連司馬光這樣堅決反變法派的人物在生安石逝世後也認為:「介甫無他,但執拗耳」。可見,雖然幾次交鋒之後使得蘇軾仕途大受打擊,但齷齪基本上停留在政治觀點本身。

圖/王安石變法

02 金陵相會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王安石的金陵相會是二人關係的轉折點。

七月,蘇軾從黃州被平調到汝州時,「道過金陵,見王安石」,王安石親往迎接,「野服乘驢,謁於舟次」,還同遊蔣山(鐘山)。此時的兩人,一個是前途茫茫的流放官員,一個是賦閒在家、身心交瘁的前宰相,又都是文壇上首屈一指的文豪,不由詩酒唱和、相處甚歡。蘇軾文集留有兩信,表明他們之間曾有比較深入的交流:「某遊門下久矣,然未嘗得如此行,朝夕聞所未聞,慰幸之極。已別經宿,悵仰不可言。」

當時賦閒金陵後的王安石曾寫過一首詩作表達閒適心情:「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灩灩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蘇軾和韻之作更為出名,他借詩充分釋放了與這位政敵兼詩友徹底和解的誠意,「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後來的研究者多將其作為兩人和解的證據。

圖/蘇東坡

03 元祐贈文

金陵相會後僅一年多,王安石便在金陵病逝了。當時的蘇軾正在汴京任中書舍人,奉命起草《王安石贈太傅救》。

蘇軾在文中寫道:「具官王安石,少學孔、孟,晚師瞿、聃。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粃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屬熙寧之有為,冠群賢而首用。信任之篤,古今所無。方需功業之成,遽起山林之興。浮云何有,脫屣如遺。屢爭席於漁樵,不亂群於麋鹿。進退之美,雍容可觀……死生用舍之際,孰能違天;贈賻哀榮之文,豈不在我。寵以師臣之位,蔚為儒者之光。」在其中對王安石道德和文章給與了極高的評價。

同年,蘇軾還在遊西太一宮時又見王安石留下的六言詩,作《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秋早川原淨麗,雨餘風日清酣。從此歸耕劍外,何人送我池南。但有樽中若下,何須墓上徵西。聞道烏衣巷口,而今菸草萋迷。」表達了對已逝故人的懷念之情。

正如陸遊在《跋東坡諫疏草》中說:「天下自有公論,非愛憎異同能奪也。」部分文人出於抹黑王安石或詆毀蘇軾的目的而多次編造或強行妖魔化兩人關係的文字,是不能掩蓋兩人晚年親密交遊事實的。

參考文獻:

喻世華:《千秋功罪任評說——蘇軾與王安石關係及其評價的審視》,《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劉乃昌:《蘇軾同王安石的交往》,《東北師大學報》1981年第3期;

戴慶華:《大師之隙——蘇軾與王安石恩怨錄》,《書屋》2002年第12期。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王安石與蘇軾,一個是百官之首的當朝宰相,一個是萬眾拜服的文壇領袖,他們二人,堪稱北宋神宗朝最耀眼的兩顆巨星。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大家都知道蘇軾和王安石,這兩人都是宋代的著名文學家,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也感嘆蘇軾的才華「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所以蘇軾和王安石兩人的微妙關係也讓人難以捉摸。也許是性格上的差異,蘇軾和王安石在看待問題的時候也有差異,但是有兩首詩,他們竟然想到了一起。先看看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歐陽修是司馬光的直接領導,兩人此時才相識,兩人上下級關係有兩年時間。 兩人在京城共同為官有十年之久,卻沒有直接的詩書交往。 2、歐陽修和王安石 歐陽修和王安石關係比較複雜,難以說清,這裡面有一樁歷史公案。 王安石早年的成名與歐陽修有莫大關係,王安石在歐陽修的提攜下入京城為官。歐陽修既然對王安石有提攜之恩,兩人的關係應該是友好的。但歷來學術界認為王安石「忘恩負義」,導致兩人不和。
  • 老對頭蘇軾王安石詠梅詩對決,蘇軾洋洋灑灑60字終不敵王安石20字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關時,王安石是沒少費心思為其周旋。到最後王安石被罷相居於金陵時,蘇軾甚至表示自己要搬過去和他做鄰居。所以後世用「君子之爭」來形容二人的關係。這文壇「瑜」和「亮」的出現,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本期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這倆老對頭的詠梅詩對決,這一次蘇軾是真的輸了。
  •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 前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前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有點複雜。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卻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比如他們文學主張不同,卻並不妨礙他們相知相惜。但政見不同,卻讓他們結怨,成了政敵。不過當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九死一生之際,王安石卻又為他仗義執言,給皇帝上書為他開罪。
  • 王安石詩中寫了一件事,蘇軾說不可能,後看見一物,這才心服口服
    據《誠齋詩話》等史料記載,歐陽修讚嘆他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甚至還說,「我應該退避一下,好讓他出頭。」宋仁宗趙禎很欣賞蘇東坡和蘇轍兄弟,說他們都有宰相的才能;宋神宗趙頊更是喜愛蘇軾的文章,讀起來廢寢忘食,稱讚他是天下奇才。既然是奇才,未免都會有點恃才傲物,灑脫不羈,不然反而說不過去了。
  • 蘇軾與王安石
    一 抬槓被貶王安石在變法之餘也偶爾做學問,著有《字說》一書,解讀文字含義。一次,兩人閒聊中王安石說到「坡」是從土從皮,是土之皮。蘇軾反譏到那麼「滑」就是水中骨嘍,東坡先生這句話使的王安石啞口無言。另有一次,王安石解讀「鯢」為魚之子,蘇軾又開始抬槓,問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
  • 蘇軾《花影》這首詩,你看出諷刺了嗎?
    花影(宋)蘇軾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初讀這首詩,本以為作者真的是在寫「花影」,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會突然意識到它字字無不是在諷刺時政。蘇軾說:重重疊疊的花影就算是喚來侍童清掃,也掃不開。好不容易等到太陽落山,月亮又出現了,因此花影就這樣一直存在。
  • 蘇軾這首寫西湖的詩,原來是只為讚美她
    為此,蘇軾為她寫下了這首千古傳唱的名篇向她表白,後來這首詩也經常被青年男女戀愛時拿來表白心跡之用。《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首詩中表面上寫的是西湖,其實寫的是王朝雲,蘇軾把王朝雲比作西施。尤其是這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就是寫的初次見面,王朝雲不管是有沒有化妝都美若天仙。後來蘇軾幫她贖了身,讓她陪侍左右。
  • 王安石的這首詩被嚴重低估了,開篇驚豔,結尾耐人尋味
    論詩歌,成就最高的一定是唐朝,這一點毋庸置疑,而宋朝雖然是詞的天下,但也有不少詩作流傳。蘇軾就不用多說,他的很多詩歌同樣膾炙人口,而以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為首的「江西詩派」,是兩宋影響最大的詩歌流派。這三人在詩歌上都頗有成就,但是嚴羽卻認為王安石更勝一籌。
  • 王安石這首詩用詞最為講究,對仗也最為工整,更是表達了一種願望
    ,無疑王安石是可以排到第四的位置,前面依次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接下來便是王安石,再就是蘇軾等人。王安石的詩文便是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很多作品,那都並非泛泛之談,而是表達了自己內在的一種情懷,以及自己內心最真實的世界,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的詩文別具一格,無論是在用詞,還是在對仗方面,那都是屬於一流的佳作。
  • 王安石的這首哲理詩,選入高考語文試卷,人人都值得一讀
    要說唐代著名詩人,一定要算李白杜甫了,而提到宋代詩人,那最著名的便是蘇軾王安石了。其中,王安石的詩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不少,自我感覺,王安石是一個比較有思想且比較理智的詩人,除了我們熟悉的王安石變法之外,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能體現他思想、且富有哲理性的詩句,廣為流傳。
  • 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蘇軾氣憤不已寫詩回懟,沒點水平還真看不懂
    就說他懟王安石這事,大家對於王安石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王安石變法了吧,其實對於王安石的變法蘇軾是反對的,並多次上書請求廢除新法,奈何那時候自己人微言輕,也沒有辦法和王安石抗衡。又或許是因為二人都太過出色,看對方不順眼?
  • 李清照為何笑話王安石和蘇軾?誰才是宋朝娛樂圈的頂級流量明星?
    這人一有才氣,自信心還真是足,你看看文中出現的人名,哪一個不是大家,在才女李清照眼中,不過不懂音律之爾爾。她說王安石和曾鞏儘管都是文學大師,他們的文章有西漢時風格,但如果他們作詞,只怕會讓人笑倒,因為這樣的詞讀不下去。也就是說他們填出來的詞太難唱了。
  • 王安石經典詩詞:實用的詩,參禪的詞
    這兩首詩的立意都與以前的作品大有不同,直接將批判矛頭指向漢元帝,指責造成美女外嫁悲劇的正是因為他自己沒有識人的眼光,不能怪罪畫師;同時認為即使王昭君留在漢宮中也難免像阿嬌一樣,早晚落入失寵的境地。王安石這首詩一出就引起當時文壇的轟動,歐陽修、梅堯臣、司馬光、蘇軾等人紛紛寫詩唱和,可惜都沒有超越王安石這兩首詩,《明妃曲》也成為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品。
  • 王安石這首描寫夏天的詩,雖然只有短短幾句,但寫得很唯美!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詞人、思想家;雖然後世對於王安石的評價一直是褒貶不一,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更是出現了各種的負責評價,一些人直言他就是奸臣,如果不是由於他的變法運動,也不可能使得北宋最終滅亡;直到民國時期的學者梁啓超,他專門為王安石寫過專記,
  • 看完蘇軾和蘇轍兄弟倆,我回頭把弟弟打了一頓
    「不會站隊」這個名聲跟了他一輩子,王安石為代表的變法派得勢時,大力鼓吹變法。蘇軾跳出來:做啥子?!不曉得變法這麼激烈,會傷害底層人民的利益?結果被誣陷入獄,好不容易活下來後被貶黃州。幾年後,蘇軾去外地做官,兄弟分別,年輕的蘇軾寫下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樣的神仙詩句,那時的蘇軾不會知道,這句詩一語成讖,兩個一同長大的少年,自此聚少離多
  • 蘇軾是千古第一文人,連政敵王安石都稱讚他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文人爛若繁星,不過,要論起才華和人格魅力,蘇軾才是我心中的千古第一文人。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連他曾經的政敵王安石都,不知要過幾百年,才會再有這樣的人物。事實上,千年已過,卻再未見蘇軾這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