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中外的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流放至死

2020-12-24 我叫潮級學霸

聞名中外的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又名蘇東坡,是宋代的中國作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藥理學家、美食家、政治家。蘇軾是宋代的重要人物,與司馬光等人結盟,力主反對王安石領導的新政策黨,是宋代政治的重要人物。蘇軾以散文家著稱,他的散文創作對理解11世紀的中國旅遊文學、了解當時的中國鐵器的詳細情況等主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詩歌在中國、日本和附近其他地區有著悠久的盛行和影響歷史,通過外國文學家的翻譯使得他在全世界講英語的地區都是眾所周知的。在藝術方面,蘇軾有「十一世紀傑出的人格」之稱。另外,東坡豬肉是杭州菜系的一道名菜,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接下來我們談談蘇軾的生平經歷,蘇軾出生於四川省眉山市峨眉山附近。他的兄弟蘇轍和他的父親蘇洵都是著名的文人。蘇的早期教育是在當地一所鄉村學校的道士主持下進行的。後來,他受過教育的母親接替了她。蘇17歲結婚,蘇和弟弟蘇轍的關係密切,在1057年,蘇19歲時,他和弟弟都通過了(最高級別)科舉的考試,獲得了晉升學位,取得了晉升官職的先決條件。

這吸引到了宋仁宗皇帝的注意力,還有歐陽修,後來成為蘇的贊助人。歐陽已經是蘇洵的崇拜者了,在宮廷贊同他的文風,並說沒有其他文體使他更滿意。1057年的金石考試時,歐陽修要求考生改寫古文體時不要事先通知,所以蘇氏兄弟因寫了被認為無懈可擊的答案而獲得崇高的榮譽,並獲得名人地位,尤其是蘇軾在隨後的1061年法令考試中表現優異。

從1060年開始,在接下來的20年裡,蘇軾在中國各地擔任過各種各樣的政府職務,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杭州,他負責建造一條橫跨西湖的行人堤道,這條堤道仍然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蘇堤。他曾在宓州擔任縣長,位於山東省的諸城縣。後來,他擔任徐州州長時,曾於1078年為王位寫過一封悼念信,抱怨中國冶鐵工業的大部分所在地利國工業區的經濟狀況和武裝叛亂的可能性。

蘇軾經常與王安石為首的政治派別發生爭執。蘇軾曾經寫過一首詩,批評王安石的改革,特別是政府對鹽業的壟斷。改革派在法庭上的統治地位使得新政策集團有更大的能力讓蘇軾因政治罪被流放。據稱,蘇是在批評皇帝,而實際上蘇軾的詩歌旨在批評王安石的改革。應該說,王安石在針對蘇的這場訴訟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因為他於1076年退出朝堂生活,與蘇軾建立了親切的關係。

蘇軾的第一次遠程流亡之旅(1080-1086)是去湖北黃州。這一職位名義上有名額,但沒有津貼,這使得蘇貧困。在此期間,他開始佛教冥想。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蘇於1081在一片土地上建了一個小住宅。蘇軾住在東坡的一個農場裡,從那裡取來了他的文學筆名。在被逐到湖北省期間,他開始喜歡他居住的地方;許多被認為是他最擅長的詩都是在這個時期寫的。

他最著名的書法作品《韓世帖》也是在那兒寫的。1086年,由於新政府的升遷,蘇和其他被放逐的政治家被召回首都。然而,蘇第二次(1094-1100)被放逐到惠州(現在在廣東省)和海南島。1098年,海南東坡學院建在海南的遺址上。流放期間他居住的住所。

雖然政治爭吵和反對派通常把朝廷部長分成對立的團體,但雙方都有非黨派和合作的時刻。例如,儘管著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沈國(1031-1095)是王安石最值得信賴的夥伴和政治盟友之一,但沈還是和蘇軾成了朋友。然而,應該指出的是,蘇軾知道正是沈國作為浙江的地方督察在1073年到1075年的某個時候向朝廷提交了蘇軾的詩歌,擔心它表達了對宋朝的謾罵和仇恨情緒。李丁和舒丹後來利用帽子案件來慫恿蘇軾提起訴訟,儘管直到那時,蘇軾才開始重視沈國在使詩歌明朗化方面的行動。

經過長時間的政治流放,蘇於1100年獲得赦免,並被派往成都。然而,他流亡後在江蘇常州去世,1101年他正要去接受新的任務,這一年,蘇軾剛過64歲。他去世後,隨著人們搜集他的書法、繪畫作品,他變得更受歡迎。他去過很多地方,還為他建了神龕。人們還用他死後創作的藝術品來描繪他,比如李松的字,蘇東坡的畫,這真的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相關焦點

  • 遲來的友誼:昔日政見不合的王安石與蘇軾「惺惺相惜」的患難之交
    其實蘇軾對王安石也不全是有意見的,只不過身邊對自己有恩情的人都反對王安石了,自己也不能和大家反其道而行之。相反的,蘇軾是很欣賞王安石的,可惜就是在變法期間一直和王安石反著幹,之後被王安石貶出了汴梁。就這樣,蘇軾就在外面「流浪」了八年有餘。蘇軾在外的八年期間,王安石在汴梁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不僅要和保守派鬥爭,還要防沈括。其中蘇軾本能重回汴梁的,但他拒絕了能夠回去懟王安石的機會,因為此時的他發現,王安石雖然有的變法影響了朝廷,但還是有造福社稷的。不過後來王安石對變法失望了,選擇了告老還鄉。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無奈的是,因為政見不同,卻總有本該惺惺相惜的英雄,卻時常寫文章來較一下高低,這文筆的較勁,卻也讓我們這些古今看客過了詩詞的癮。王安石在關鍵時刻著實救了蘇軾一命。政見不同,卻也英雄相惜王安石主張變法革新,與蘇軾的想法完全不同,而蘇軾更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在同朝為官之時,二人有過幾次交手。但是終歸是時代大勢如此,最終蘇軾以失敗告終。
  • 蘇軾與王安石
    一 抬槓被貶王安石在變法之餘也偶爾做學問,著有《字說》一書,解讀文字含義。一次,兩人閒聊中王安石說到「坡」是從土從皮,是土之皮。蘇軾反譏到那麼「滑」就是水中骨嘍,東坡先生這句話使的王安石啞口無言。另有一次,王安石解讀「鯢」為魚之子,蘇軾又開始抬槓,問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
  • 王安石為了教訓蘇軾,出一上聯,結果成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王安石和蘇軾我們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對冤家。雖然二人在政見上不合,但二人經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詩作對。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而王安石看司馬光,「 司馬十二,真君子也 熙寧二年,王安石大刀闊斧主持變法,而司馬光針鋒相對,旗幟鮮明地反對變法,這對好友成了勢同水火的政敵。 雖然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關係因政見不同而破裂,但兩人依舊互相保持著對對方人格的敬重。
  • 海南日報數字報-蘇軾與王安石的「幸與不幸」
    王安石罷相後,退居金陵,東坡自黃州貶所復出,特地路過金陵,登門拜謁,促膝暢懷,全無隔膜。東坡因烏臺詩案被捕下獄時,王安石與張、範二人當時在政治上也嚴重對立,但據說王安石並不因此落井下石,而是對朝廷發出「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的質詢,為東坡的獲救伸出援手。君子相處之道,如此可為經典。  然而,細檢二人的平生遭際,又讓人每有幸與不幸的慨嘆。
  • 蘇軾生平簡介
    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有點複雜。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卻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比如他們文學主張不同,卻並不妨礙他們相知相惜。但政見不同,卻讓他們結怨,成了政敵。不過當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九死一生之際,王安石卻又為他仗義執言,給皇帝上書為他開罪。
  • 王安石出聯:「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蘇軾:我對不出來
    蘇軾與王安石同為"唐宋八大家",都是著名的文學家,都是才華橫溢之人。當然,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蘇軾比王安石更有才,但王安石卻比蘇軾更懂得為官之道。 畢竟王安石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而蘇軾一生則屢次遭遇貶謫,在官場上蘇軾可謂是曲折坎坷。
  • 蘇軾 | 黃州惠州儋州
    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陰差陽錯,歐陽修覺得文章寫太好了,一定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非其弟子不可為」。這位歐陽大考官為了避嫌,沒給第一,給了第二。蘇父(蘇洵),一代文豪大家,卻兩次科考都名落孫山。蘇軾雖是第二名,也算是圓了他父親的科舉之夢。因不贊成王安石「暴風驟雨」般的變法,提出循序漸進「和風細雨」式的改革思想,受到排擠,外放鳳翔(今陝西鳳翔),任判官。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王安石與蘇軾) 官場上,他們是政見對立的政敵,性情上,他們是惺惺相惜的知己,而在文學上,他們則是旗鼓相當的絕世才子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雜談】司馬光政見不如王安石高明,為何他編的《資治通鑑》卻很有...
    司馬光作為一個學者、史學家絕對是稱職的,而從事政治工作與王安石相比就遜色多了。 北宋時代的司馬光和王安石同為進士及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同等學歷。這兩個人同為北宋神宗皇帝當朝的高官,由於政治抱負與執政理念截然相反,故產生矛盾就在所難免。
  • 王安石和呂惠卿:為何從「好基友」變成了「好筆友」?
    兩年後,「人在貶途」的蘇軾途經江寧,王安石「野服乘驢,謁於舟次」,兩人一同遊山玩水,流連燕語,相得甚歡,成就了一段佳話。其實說起來,蘇軾才是王安石所說的「異路」之人,曾因反對新法,身陷「文字獄」,差點因此丟掉性命。而呂惠卿曾是王安石的最佳拍檔,為新法做出了諸多貢獻,人稱「護法善神」。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的人生
    蘇洵對兩個兒子的管教很嚴,兩個兒子受到父親言傳身教和家庭教育的文化薰陶,蘇軾從小立志要發奮讀書入仕,渴望通過入朝為官實現自己的抱負。二十歲出頭的蘇軾很爭氣,進京參加了科舉考試,再到禮部的考試,所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考進了進士,被授大理寺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公事。
  • 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大家都知道蘇軾和王安石,這兩人都是宋代的著名文學家,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文學成就,蘇軾更勝一籌,論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並且發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顯然蘇軾不能與之相比,兩人政見不和,王安石曾經貶謫過蘇軾,在蘇軾身處險境的時候,王安石也曾伸出過援手,蘇軾後來也特地去金陵,拜訪晚年的王安石,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蘇軾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遊觀賞山川美景、切磋文學,完全看不見兩人曾經的隔閡,這時的兩人只剩下相互欣賞和敬仰對方。蘇軾對王安石說「從公已覺十年遲」。
  • 王安石與蘇軾一輩子為敵?看完這首詩才知道他們的真實關係
    在熙寧年間的多次交鋒中,蘇軾曾多次進言、上書反對王安石的新政,最終以蘇軾的自請外放了結。比如在熙寧二年(1069年)時,王安石要求改革取士方法,「專以經義、論、策試進士。」而蘇軾卻在皇帝召見時直陳:「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引起王安石的不滿。
  • 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東坡居士蘇軾
    蘇軾作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雖然被後人譽為文壇天才,但他的一生並不順利,為官之路多次被貶,但他卻一直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積極向上,頑強而又樂天的活著。一說到蘇軾,大家一定會想到三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及蘇軾自己,這三位人物都是唐宋八大家,而蘇軾還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蘇軾)。
  • 老對頭蘇軾王安石詠梅詩對決,蘇軾洋洋灑灑60字終不敵王安石20字
    用「既生瑜何生亮」來形容蘇軾和王安石,似乎有些不太妥當,畢竟對愛詩詞的我們來說,這兩位咱們都喜歡。為了朝堂那些事,王安石和蘇軾曾鬧得很不愉快,兩人沒少在皇帝面前說對方的不是,蘇軾甚至寫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來諷刺王文公。
  • 蘇軾被關進大牢,幾乎必死無疑,這個女人的一句話救了他
    升遷速度慢,蘇軾忍了;屢次被貶官流放,蘇軾也忍了;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竟然差點被皇帝處死,原因也非常滑稽。元豐二年,蘇軾從徐州調到湖州,屬於正常人事調動,按照流程,蘇軾立即趕赴湖州,走馬上任,並且要給朝廷寫一封感謝信,其實只是例行公事。感謝信的內容,無非是謙虛一下,為官期間所取得的些許政績,歸功於朝廷和皇帝,順便感謝皇恩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