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一個國家原有的樣貌,還要觸碰到國家權貴的禮儀,從來都是極為困難的。同時變法者的下場都是極為慘烈的,如秦國商鞅被處於車裂、漢朝王莽國亡慘死、北宋範仲淹被排擠。所以自然變法者都是要面對著前面封建頑固的反對者,但是如果變法者沒有點抵抗能力與強硬態度的話,王安石恐怕就不會有兩次執政了。
而在王安石眾多的反對者中,蘇東坡尤為矛盾與激烈。其實早前王安石與蘇軾父親蘇洵有點過往的。蘇洵生前對自己的文採還是頗為自豪的,許多人也是對蘇洵敬佩不已,就只有王安石一人不以為意。後來王安石變法,蘇洵的反對聲特別大,直罵王安石禍國殃民。王安石也是個不懂人情世故的,蘇洵的葬禮也沒去。
此後蘇軾喪期滿,還朝了。回到京城後才發現自己的老師歐陽修和其他兄弟都在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軾又想到父親生前對王安石也是意見很大,於是也就決定站在王安石對面去了。其實蘇軾對王安石也不全是有意見的,只不過身邊對自己有恩情的人都反對王安石了,自己也不能和大家反其道而行之。相反的,蘇軾是很欣賞王安石的,可惜就是在變法期間一直和王安石反著幹,之後被王安石貶出了汴梁。
在京城時,王安石曾經寫過萬言書給宋神宗,建議宋神宗大力推行改革。蘇軾一見,自己也趕快寫萬言書,字裡行間都是變法的弊端,大斥王安石拿國家做實驗。王安石上書宋神宗,希望能夠剔除詩賦科舉,換種方式來選舉人才。蘇軾又很快就提出了反對,跟宋神宗說現在國家選舉人才就已經很困難了,現在還要再打擊那些學子,實在是不妥。
蘇軾一而再再而三地跟王安石作對,讓王安石心生厭煩。王安石不想要蘇軾的命,但是又不想蘇軾在眼前和自己作對,於是就讓身邊的人去排擠蘇軾,還讓宋神宗貶蘇軾的官。就這樣,蘇軾就在外面「流浪」了八年有餘。
蘇軾在外的八年期間,王安石在汴梁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不僅要和保守派鬥爭,還要防沈括。其中蘇軾本能重回汴梁的,但他拒絕了能夠回去懟王安石的機會,因為此時的他發現,王安石雖然有的變法影響了朝廷,但還是有造福社稷的。不過後來王安石對變法失望了,選擇了告老還鄉。
幾年後,以李定為首的幾個人想要對蘇軾趕盡殺絕,於是對蘇軾反動了史上罕見的文字獄,對宋神宗說蘇軾不尊重他。哪個皇帝聽到這樣的話會開心?所以宋神宗把蘇軾關押了4個多月。李定這群人看不到蘇軾死就不舒心,使勁在宋神宗耳邊說蘇軾的壞話,想讓宋神宗殺了蘇軾。
這個消息總算是傳到了王安石等人的耳邊,以王安石為首的皆震驚。王安石覺得像蘇軾這樣人是討厭了點,但對朝廷可是有用的忠臣啊。蘇軾反對他變法,可是這並不會讓王安石對蘇軾恨之入骨,反而是很欣賞蘇軾。所以和王安石友好的一眾人都向宋神宗求情:聖賢的皇帝從不殺有用的忠臣。就連朝中皇太后也對宋神宗說,蘇軾可是好臣子啊,留著給下一代的皇帝用啊。本來就搖擺不定的宋神宗總算是答應放了蘇軾。
從獄中出來後的蘇軾很感慨,沒想到救他的人竟然都是他曾經激烈反對的「反派」,其中王安石就讓他很驚訝。這大概就是真正的坦蕩君子吧,政見可以不合,但是不阻礙互相欣賞。蘇軾貶官後知曉王安石在金陵鬱鬱寡歡,於是便抽出了一個月的時間去陪王安石對飲作詩。
王安石知道蘇軾來探望他是很開心的,因為對蘇軾有種惺惺相惜的心情,所以在見到穿著朝服的蘇軾也爽快地說我們之間是不用守禮節這一套的。那一個月裡,兩人放下了過往種種,敞開心胸暢談共同的愛好——詩詞、禪佛。蘇軾實在是太對王安石胃口了,所以王安石直接就對蘇軾說,賢弟要不就在金陵買座房屋吧,錢我來出就好。
在送走蘇軾的時候更是捨不得與感慨:到底要幾百年才會有蘇軾這樣的人才出世啊。蘇軾也發出了歸隱十年才來見你實在是晚的太多了的感嘆。自那以後,蘇王兩人便成了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