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友誼:昔日政見不合的王安石與蘇軾「惺惺相惜」的患難之交

2020-12-24 百家號

要改變一個國家原有的樣貌,還要觸碰到國家權貴的禮儀,從來都是極為困難的。同時變法者的下場都是極為慘烈的,如秦國商鞅被處於車裂、漢朝王莽國亡慘死、北宋範仲淹被排擠。所以自然變法者都是要面對著前面封建頑固的反對者,但是如果變法者沒有點抵抗能力與強硬態度的話,王安石恐怕就不會有兩次執政了。

王安石

而在王安石眾多的反對者中,蘇東坡尤為矛盾與激烈。其實早前王安石與蘇軾父親蘇洵有點過往的。蘇洵生前對自己的文採還是頗為自豪的,許多人也是對蘇洵敬佩不已,就只有王安石一人不以為意。後來王安石變法,蘇洵的反對聲特別大,直罵王安石禍國殃民。王安石也是個不懂人情世故的,蘇洵的葬禮也沒去。

蘇軾

此後蘇軾喪期滿,還朝了。回到京城後才發現自己的老師歐陽修和其他兄弟都在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軾又想到父親生前對王安石也是意見很大,於是也就決定站在王安石對面去了。其實蘇軾對王安石也不全是有意見的,只不過身邊對自己有恩情的人都反對王安石了,自己也不能和大家反其道而行之。相反的,蘇軾是很欣賞王安石的,可惜就是在變法期間一直和王安石反著幹,之後被王安石貶出了汴梁。

王安石變法

在京城時,王安石曾經寫過萬言書給宋神宗,建議宋神宗大力推行改革。蘇軾一見,自己也趕快寫萬言書,字裡行間都是變法的弊端,大斥王安石拿國家做實驗。王安石上書宋神宗,希望能夠剔除詩賦科舉,換種方式來選舉人才。蘇軾又很快就提出了反對,跟宋神宗說現在國家選舉人才就已經很困難了,現在還要再打擊那些學子,實在是不妥。

王安石變法

蘇軾一而再再而三地跟王安石作對,讓王安石心生厭煩。王安石不想要蘇軾的命,但是又不想蘇軾在眼前和自己作對,於是就讓身邊的人去排擠蘇軾,還讓宋神宗貶蘇軾的官。就這樣,蘇軾就在外面「流浪」了八年有餘。

蘇軾在外的八年期間,王安石在汴梁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不僅要和保守派鬥爭,還要防沈括。其中蘇軾本能重回汴梁的,但他拒絕了能夠回去懟王安石的機會,因為此時的他發現,王安石雖然有的變法影響了朝廷,但還是有造福社稷的。不過後來王安石對變法失望了,選擇了告老還鄉。

王安石變法

幾年後,以李定為首的幾個人想要對蘇軾趕盡殺絕,於是對蘇軾反動了史上罕見的文字獄,對宋神宗說蘇軾不尊重他。哪個皇帝聽到這樣的話會開心?所以宋神宗把蘇軾關押了4個多月。李定這群人看不到蘇軾死就不舒心,使勁在宋神宗耳邊說蘇軾的壞話,想讓宋神宗殺了蘇軾。

這個消息總算是傳到了王安石等人的耳邊,以王安石為首的皆震驚。王安石覺得像蘇軾這樣人是討厭了點,但對朝廷可是有用的忠臣啊。蘇軾反對他變法,可是這並不會讓王安石對蘇軾恨之入骨,反而是很欣賞蘇軾。所以和王安石友好的一眾人都向宋神宗求情:聖賢的皇帝從不殺有用的忠臣。就連朝中皇太后也對宋神宗說,蘇軾可是好臣子啊,留著給下一代的皇帝用啊。本來就搖擺不定的宋神宗總算是答應放了蘇軾。

北宋朝廷

從獄中出來後的蘇軾很感慨,沒想到救他的人竟然都是他曾經激烈反對的「反派」,其中王安石就讓他很驚訝。這大概就是真正的坦蕩君子吧,政見可以不合,但是不阻礙互相欣賞。蘇軾貶官後知曉王安石在金陵鬱鬱寡歡,於是便抽出了一個月的時間去陪王安石對飲作詩。

王安石與蘇軾

王安石知道蘇軾來探望他是很開心的,因為對蘇軾有種惺惺相惜的心情,所以在見到穿著朝服的蘇軾也爽快地說我們之間是不用守禮節這一套的。那一個月裡,兩人放下了過往種種,敞開心胸暢談共同的愛好——詩詞、禪佛。蘇軾實在是太對王安石胃口了,所以王安石直接就對蘇軾說,賢弟要不就在金陵買座房屋吧,錢我來出就好。

在送走蘇軾的時候更是捨不得與感慨:到底要幾百年才會有蘇軾這樣的人才出世啊。蘇軾也發出了歸隱十年才來見你實在是晚的太多了的感嘆。自那以後,蘇王兩人便成了知己。

相關焦點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無奈的是,因為政見不同,卻總有本該惺惺相惜的英雄,卻時常寫文章來較一下高低,這文筆的較勁,卻也讓我們這些古今看客過了詩詞的癮。王安石在關鍵時刻著實救了蘇軾一命。政見不同,卻也英雄相惜王安石主張變法革新,與蘇軾的想法完全不同,而蘇軾更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在同朝為官之時,二人有過幾次交手。但是終歸是時代大勢如此,最終蘇軾以失敗告終。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有點複雜。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卻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比如他們文學主張不同,卻並不妨礙他們相知相惜。但政見不同,卻讓他們結怨,成了政敵。不過當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九死一生之際,王安石卻又為他仗義執言,給皇帝上書為他開罪。
  • 蘇軾與王安石
    文人嘛,惺惺相惜。當性情中人碰上性格執拗的人會發生什麼呢?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蘇軾:北宋文學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一 抬槓被貶王安石在變法之餘也偶爾做學問,著有《字說》一書,解讀文字含義。一次,兩人閒聊中王安石說到「坡」是從土從皮,是土之皮。蘇軾反譏到那麼「滑」就是水中骨嘍,東坡先生這句話使的王安石啞口無言。另有一次,王安石解讀「鯢」為魚之子,蘇軾又開始抬槓,問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
  • 聞名中外的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流放至死
    聞名中外的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又名蘇東坡,是宋代的中國作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藥理學家、美食家、政治家。蘇軾是宋代的重要人物,與司馬光等人結盟,力主反對王安石領導的新政策黨,是宋代政治的重要人物。
  • 王安石出聯:「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蘇軾:我對不出來
    蘇軾與王安石同為"唐宋八大家",都是著名的文學家,都是才華橫溢之人。當然,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蘇軾比王安石更有才,但王安石卻比蘇軾更懂得為官之道。 畢竟王安石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而蘇軾一生則屢次遭遇貶謫,在官場上蘇軾可謂是曲折坎坷。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君子之爭 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勢同水火的政敵,其實私交甚篤。 司馬光比王安石大兩歲,兩人年紀相仿,才華相當,又一起在群牧司當判官,兩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
  • 王安石為了教訓蘇軾,出一上聯,結果成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王安石和蘇軾我們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對冤家。雖然二人在政見上不合,但二人經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詩作對。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王安石與蘇軾) 官場上,他們是政見對立的政敵,性情上,他們是惺惺相惜的知己,而在文學上,他們則是旗鼓相當的絕世才子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大家都知道蘇軾和王安石,這兩人都是宋代的著名文學家,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文學成就,蘇軾更勝一籌,論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並且發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顯然蘇軾不能與之相比,兩人政見不和,王安石曾經貶謫過蘇軾,在蘇軾身處險境的時候,王安石也曾伸出過援手,蘇軾後來也特地去金陵,拜訪晚年的王安石,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蘇軾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遊觀賞山川美景、切磋文學,完全看不見兩人曾經的隔閡,這時的兩人只剩下相互欣賞和敬仰對方。蘇軾對王安石說「從公已覺十年遲」。
  • 蘇軾和王安石比文學能力,你們覺得誰更勝一籌?
    蘇軾和王安石鬥了大半輩子,你們覺得誰贏了?要說到王安石和蘇軾的恩怨那真是剪不斷理還亂,這兩個人鬥了半輩子,他們曾經是兩個政治聯盟的人,蘇軾是舊黨的人,而王安石是提倡改革的新黨。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就結下了仇,科舉考試王安石是考官,蘇軾作了一篇文章,很多人都稱好,但是王安石卻大加指責他是「全類戰國文章」。而緊接著蘇軾的父親寫了一篇文章公然與王安石的黨派開展,兩人的關係一觸即發。其實拋開這些政治糾葛來說,蘇軾對於王安石的文學能力還是很欣賞的,只是王安石一直想要把蘇軾除之而後快,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
  • 【雜談】司馬光政見不如王安石高明,為何他編的《資治通鑑》卻很有...
    司馬光作為一個學者、史學家絕對是稱職的,而從事政治工作與王安石相比就遜色多了。 北宋時代的司馬光和王安石同為進士及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同等學歷。這兩個人同為北宋神宗皇帝當朝的高官,由於政治抱負與執政理念截然相反,故產生矛盾就在所難免。
  • 蘇軾生平簡介
    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
  • 海南日報數字報-蘇軾與王安石的「幸與不幸」
    文\本刊特約撰稿  林冠群  蘇軾與王安石作為北宋政壇上勢不兩立的政治宿敵,其實在私交上並無遺憾
  • 落寞失意之時,讀讀蘇軾這首《西江月》,體會從容與淡然的力量
    當落寞失意之時,以一個什麼心態來面對,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這一點可以借鑑當年的蘇東坡,從他對待人生的態度中學到一些東西。蘇軾年少成名,後又科舉高中,貌似一個輝煌的未來在向他招手。可世間之事就是有那麼多的不確定性在其中,蘇軾由於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王安石打壓。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的多了,為何他偏偏要針對蘇軾呢?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利用蘇軾名氣與聲望,藉此打擊反對派的氣焰。
  • 蘇軾豪放灑脫的一生裡,藏著什麼讓孩子語文拿高分的秘密?
    小貼士:像這樣通過人物的故事經歷來學習詩詞,孩子不僅可以了解到古詩詞的寫作背景,還能更準確的領悟詩詞表達的情感和意蘊。02蘇軾與王安石的「愛恨情仇」很多人都好奇蘇軾為何會被一貶再貶,我們的大文豪蘇先生就這麼「不招人待見」嗎?
  • 老對頭蘇軾王安石詠梅詩對決,蘇軾洋洋灑灑60字終不敵王安石20字
    用「既生瑜何生亮」來形容蘇軾和王安石,似乎有些不太妥當,畢竟對愛詩詞的我們來說,這兩位咱們都喜歡。為了朝堂那些事,王安石和蘇軾曾鬧得很不愉快,兩人沒少在皇帝面前說對方的不是,蘇軾甚至寫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來諷刺王文公。
  • 「史話濟南名士」曾鞏:被歐陽修稱為「百鳥之一鶚」,與王安石相愛...
    只是到了五四運動時期,打倒「孔家店」,曾鞏成了當時倒孔的首選目標,一百年來,曾鞏沉寂下來,只知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卻鮮有人知。可見,師徒二人甚得彼此心意,同道中人,惺惺相惜。 歐陽修對曾鞏的這種偏愛甚至還影響到了蘇軾。 話說嘉佑二年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看到了一份非常優秀的考試答卷,歐陽修激動不已,斷定必是曾鞏的大作,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想判為第一,又擔心他人藉由他與曾鞏的關係,被指摘為徇私舞弊。
  • 蘇軾 | 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雖是第二名,也算是圓了他父親的科舉之夢。因不贊成王安石「暴風驟雨」般的變法,提出循序漸進「和風細雨」式的改革思想,受到排擠,外放鳳翔(今陝西鳳翔),任判官。名為基層鍛鍊,實為排除異己。回朝廷任職。王安石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