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2020-12-13 騰訊網

有的人認為有平仄的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你怎麼看?

這是一個以假設製造對立的問題。

既然有的人這麼認為,那麼肯定就有人不這麼認為。怎麼看?我們看事實。

格律詩是否真的要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答案是否定的。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詩僅有這兩大分類,而區別就是平仄格律的遵守與否。

那麼這個問題沉澱下來,就變成了:

為什麼平仄格律會讓某些人產生高級感?

古詩初學者都會有這個錯覺。因為格律對於我們今天的詩詞初學者來說,比較難。其實相對于格律本身而言,文言文的語境更難。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文言文的使用情境,那麼在這種古老語言上提成出來的古詩詞,對我們來說自然就有了理解難度。而平仄格律作為在古詩中總結出來的近體詩規律,離我們初學者至少隔了三個層次——文言文、詩歌、近體詩。

相對只走到第二個層次——文言文、詩歌——的古體詩來說,近體詩要更進一步地學習,所以給人更加高級的感覺(更難)。

我們學習創作古詩,是出於對古文化的興趣和自身的感情抒發,而古體詩就已經完全可以做到這一切。那麼近體格律詩這種對格式的約束就顯得多餘了,因為早已不是科考時代,對格律的學習完全可有可無。

寫古體詩,既達到了喜歡古文化的心理愉悅(形式上古香古色),又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和志向(內容上抒情言志),誰還願意去給自己的創作加上一個「枷鎖」?

這種想法並非今天如此,唐朝格律詩產生之後大眾創作意向一直如此。

即便是科舉將格律詩作為參考項目,高層文人大力推廣,在近體詩格式產生之後,古體詩依舊大量創作,與高層強行推廣的格律詩齊頭並進、共同發展。

每一個朝代,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創作數量都遠大於近體格律詩。

這個其實有點類似於我們另一樣國粹,打麻將。

麻將作為中國最流行的棋牌娛樂活動,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但是我們今天有了「競技麻將」,也就是將麻將作為一項運動,規定了許多專用規則,讓麻將運動員們共同遵守並且一較高低。

這種競技麻將從某方面來講確實更科學、更有挑戰性、也更看重技術,從而更加公平。所以競技麻將運動員肯定會認為競技麻將相對於五花八門的大眾麻將要層次更高。穿著專用競賽服,使用專業競賽場地,用專業評委來計分,也確實會給人更加高級的感覺。

但是老百姓除了表示一下驚奇之外,還是打自己最喜歡的方式,甚至有些人會認為競技麻將「挺傻X的」——這就是古體詩和格律詩的生存狀態。

只為了開心,當然打自己喜歡的麻將——古體詩足以,管什麼平仄?

要參加競賽,當然要學習並遵守競技麻將的規則——平仄格律不會,算什麼近體詩?

哪一種更高級、更有層次,是參加這個遊戲的人的心態決定的。

本身來說,有沒有平仄和規則,並不影響詩詞抒發感情的功用,也不影響麻將是一種讓人開心的遊戲。

是玩遊戲的人——寫詩的人,覺得自己高級了。

誰都覺得自己不同尋常吧,這是人性。

為什麼會產生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的產生是在南北朝齊梁體對詩詞音律的研究成功上的自然產物。宮體詩的四聲標註法其實已經將漢字和詩歌音律研究得比較透徹。

關鍵是如何避開音病——四聲八病。

為什麼要避開音病?是為了讓詩歌音律清順,朗朗上口。實際上四聲對詩歌用字的研究已經很深,但是因為比較複雜,所以限制了使用的人,只有音韻學家、高層文人知道如何使用。

這對詩的推廣發展是不利的。

唐朝科舉制度的推行,文化越來越被重視,但是四聲標註法對廣大文人來說,有一定難度。而在武則天時期,為了培植自身實力,女皇不僅對科舉制度大幅改革,讓科考文人不再局限於前朝的門閥集團,也對科考工具——詩,動上了心思。

在她授意之下,宰相許敬宗編著了一本韻書,提出了平仄概念,大幅簡化了四聲標註法,讓文人們更加容易地學會如何用詩歌表達,並逐步確定了格律(對仗、押韻、長短),開始對詩人進行批量生產。

平仄的產生,是為了簡化寫詩。而格律的產生,是為了批量寫詩。

但是,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最簡單地量產符合漢字音律的詩。

平仄格律實際上是為格律詩初學者提供的一套避免產生詩病的文字制約工具。

這套工具,我們學會之後,用不用隨便。科考出來的文人,朝廷也要看能力才決定是否任命。所以,這套工具,其實就是文人們實現自己經世濟國,治理天下的第一步。

在當時,不會寫詩的文官是不可能存在的。

咱們再把概念換一下,是不是就意味著會寫格律詩,就一隻腳踩進了仕途?中國自古的概念就是官為大。那麼這些能當官的文人是不是在級別上就對那些只會寫古體詩的民間文人產生了優越感?

這種高級感,其實是這麼來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高級感的問題?

說到底是普通民眾對權威的崇拜。

格律詩只是一個官威寄託的象徵而已。

這在今天已經完全行不通了,而這種傳統的思想卻一直存在,所以會遭到反噬和鄙視——在自由詩人的眼中,所有相對現代詩產生優越感的傳統文化都是腐朽的、落後的。

因此才會有人覺得格律詩人自認高級。

其實這只不過是心理作用罷了。很多發表這種感概,誓與格律詩決生死的人,連平仄格律到底是些什麼都不大清楚。

平仄格律對近體詩的作用就是保證音律清朗,並因此形成了一套規則,那麼不接觸格律詩的人完全可以不在意,但是要學習格律詩的人必須學會。

古體詩雖然不講格律,也要音律清朗才行。因為起伏、節奏感、韻律是詩的基本要素,真正要寫好古體詩,同樣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東西需要注意。

並不是寫得不合格律,堆砌古風意象的詩就是古體詩。

古體詩可不是垃圾筐。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前言看評論裡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麼區別?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他認為天地陰陽之氣的運行感動了萬物,萬物生長變化又感動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搖蕩,而藉以表現情感的最好方式就是詩歌。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第二:即使唐詩中也有大量的古體詩,也可以不遵守格律規則。而且從古代民歌提煉發展的詩也不一定非要遵守格律。古體詩並不需要嚴格遵循格律,而格律是初唐才正式成為唐詩為代表近體詩的規則。1)近體詩前世今生: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 格律詩第一講: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仄格律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格律知識?古代詩歌又分為兩種範疇:古體詩和近體詩。而這兩種詩的劃分標準就是平仄格律。所以,凡遵守平仄格律的詩(絕句、律詩、排律)都是近體詩,這是在唐朝發明平仄格律之後,為了區別唐以前風格的作品,唐人稱之為「今體詩」。而到了宋朝對唐詩和以前的作品進行整理時,自然不能稱為「今體詩」,就改稱「近體詩」,這個稱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 近體詩簡易格律及學詩途徑問題
    對於近體詩來說,平仄格律是需要遵守的,但遵守的程度則要看實際創作。平仄仄平仄仄平,這個屬不屬於孤平呢?從一般定義上看是孤平,但要拗救的角度看這是屬於「一四字相救」的情況。那麼它應該又是可允許的範圍。孤仄的情況則沒有孤平那麼引起關注,因為近體詩更親近於平聲字。近體詩總體上感情氣勢方面都比古體詩弱一些,更適合表達比較平緩的感情,而平聲更適合這一特點,所以孤仄出現仄字減少並不被認為是大毛病,只是聲律的小毛病。
  • 從王維、李白的五七言作品看唐朝平仄格律的發展
    格律只是一套規則,用不用隨你,現在有些人反對格律,無非是在潛意識中認為格律詩人鄙視不懂格律的人,認為格律體就是自己隨心所欲亂寫的禁錮,所以自然地就把格律當做自己的仇敵。其實這完全是不懂。平仄格律只是用來避免音律毛病的一套近體詩規則,相當於初學格律詩的人能夠迅速上手的一套工具而已。
  • 現代人寫近體詩的煩惱:該不該遵守格律,該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這其中的「近」字,是近期的意思,但不是指我們這個時代的近期,而是指唐宋時期的近期,近體詩實際上就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而和近體詩相對應的是唐代之前出現的詩歌體裁,也稱為「古體詩」。說到格律了,那什麼叫「格律」?
  • 如何從平仄和押韻來區分近體詩和古風?
    有朋友提問:押韻不論平仄的七言和五言詩即可視為古風類詩,可以這樣認為嗎?你怎麼看?不僅僅是可以這麼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規則。古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遵守平仄格律。平仄格律的規則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平仄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是有基礎格式的,這四種基礎格式中首先要求近體詩每一句都是律句,而律句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用字平仄兩字一換。
  • 對賞析古詩詞來說,平仄其實根本不重要
    平仄是創作工具,是保證詩詞作品音律清朗最低水平線的一套規則的制定基礎(有平仄,才有平仄關係,才構成格律),與不參與詩詞創作的人毫無關係。因為平仄只是近體詩、詞牌等格律體的創作工具,所以與寫古體詩、近代詩、現代詩也關係不大(有發音規範作用,但只要是個人就知道流利吟誦,只是缺乏理論),所以也不重要。
  • 打油詩是很特殊的詩歌體裁,格律詩、古體詩和順口溜有什麼區別?
    古體詩就是可以只考慮押韻。近體詩就要考慮對仗、平仄、押韻等格律,所以又稱今體詩、格律詩。當然古體詩也有對仗、平仄的,近體詩也是從古體詩發展過來。只是不那麼嚴格要求。二、這兒可能產生一個誤區,就是近體詩是唐代詩壇成型定型的,但是不是所有唐詩都是近體詩。
  • 夢溪 | 淺談近體詩格律
    但今人為詩,入門最難怕是格律。很多人不知道何為詩歌平仄,何為合轍押韻,有的以為五言、七言,只要字句整齊,尾字發音接近便是格律詩,這是不對的。而要簡單地解釋說明詩歌的格律,往往也是一言難盡。所以乾脆整理出這篇小文,與諸位朋友交流溝通。從《詩經》起,到隋末唐初,為詩歌發展階段,其詩稱為古體詩。
  • 什麼是格律詩?平仄、押韻、對仗、粘對都有哪些規矩?掃盲極簡版
    前言為什麼我們的古詩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這自當是「格律」的功勞了。當然,古人並不會讀詩,古代詩歌都是或吟或唱的。格律詩的起源,主流說法認為其產生於南齊時期的「永明體」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由當時精通音律的文人沈約、周顒等人創製,提出「四聲八病」說。後至初唐武則天時期,由宋之問、沈佺期最終完善。為區別于格律形成以前的古體詩,格律詩又被稱作「近體詩」。所以,簡單的分期可以這樣說:武則天之前只有古體詩,武則天后,既有古體詩又有近體詩,使用格律的就是近體詩或格律詩,不用格律的就是古體詩。
  • 近體詩是怎麼產生的?
    從上古到唐朝,先後產生了《詩經》、楚辭、賦、樂府、古體詩、近體詩(絕句和律詩)等各類詩體。《詩經》體以四言為主,楚辭體有一個特殊的標誌字「兮」,賦體的句式散文化,樂府以五言句為主,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學習樂府民歌發展起來的。以上這些詩體都不講格律,都是自由詩體。近體詩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都是格律詩體,必須遵守嚴密的格律。
  • 韻律和詩意,到底哪個更重要(附佛家偈子平仄調整)?
    韻律是一些句子能稱之為詩歌的基本規則,我們就算不說平仄格律,寫古體詩,也必須要保證節奏感和押韻——也就是韻律,這種作品才能稱之為詩歌。你拿著沒有韻律的一些句子來問:作品不合韻律行不行?當然行,但是你寫的就不是詩。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格律詩為何又稱「近體詩」?它都有哪些體制規範
    其實正因為有格律的「束縛」,有些感覺可能因為格律問題難以措手,詩人不能像日常說話那樣張口就寫,這反而強迫著詩人必須更細膩地去觀察事物、體會情感,又需要考慮這些感受、意象怎麼布局組合。於是寫完這首詩,詩人的感受力也不一樣了。現在我們所謂的格律詩又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初次接觸這個概念的人可能會誤以為「近體詩」就是不押韻的「現代詩」,其實是錯誤的。
  • 格律詩第二講:何為平仄?格律的第一條法則
    平仄是格律詩的基礎我們上一講說到了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嚴格遵守平仄格律。那麼什麼是格律?按照我們今天的普遍理解,「格」是格式,「律」是音律。也就是說格律指的是音律上的規範,當然也還有其他規則,但最終都是為了音律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