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個人筆記式歸納,也許會有疏漏和描述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打油詩是由來已久,歷史悠久的古詩詩體之一。
它同常見詩歌是什麼區別呢?在這兒我根據我的理解歸納一下:
01一般而言:詩歌是按體.裁分類的。
一、大類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就是可以只考慮押韻。近體詩就要考慮對仗、平仄、押韻等格律,所以又稱今體詩、格律詩。當然古體詩也有對仗、平仄的,近體詩也是從古體詩發展過來。只是不那麼嚴格要求。
二、這兒可能產生一個誤區,就是近體詩是唐代詩壇成型定型的,但是不是所有唐詩都是近體詩。
三、格律詩要求嚴,就是有公式。
凡是格律詩,必須要遵循押韻規則,對仗規則,平仄規則。就跟套用「模板」和「公式」一樣。一般平仄也有「公式」,押韻也有「公式」,最為直觀的可以參照「宋詞」的「詞牌名「,一般宋詞都是用詞牌名填詞,這個詞牌名實際就是相當於七律、五律這類的平仄、押韻要求的模板。格律詩在唐代發展或者並行發展,形成了五絕、七絕、六絕、六律和五律、七律等主要構成的格律詩。其中六絕、六律在唐代格律詩中很少,後世也並不多。有人稱絕句是從格律發展過來的,但從各類研究資料來看,實際五絕、六絕是同格律詩共同發展,實際很好區別:有平仄、對仗、押韻的四句格律詩就是絕句。如果是八句就是律詩。
四、古體詩一般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幾類,前面四類是有每句有固定字數限制,後面雜言可以不限。
但是古體詩也有絕句,不過為了區分開來,稱為古絕。五、還有種分類就是:古體詩、近體詩、打油詩。
基本上這些就囊括了所有詩歌體裁了。有人會認為只要押韻、平仄、對仗了就不是打油詩,這實際是不是正確的。打油詩實際是追求俚語、口語化的詩歌體裁之一。但是並不是口語化就是打油詩,後面會詳細分析。
六、順口溜不屬於詩歌範疇,可以稱為民間文學。
「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句子長短不齊,純用口語,念起來很順口。」嚴格講可以稱為民謠一種,只是基本不是用來唱是用來朗誦的。順口溜是很常見的,這兒不做深入探討了。簡單總結下來:比如一些公式歌、口訣歌都是屬於順口溜,還有極度通俗化、口語化的:感情深,一口悶。等等此類的。而且順口溜也有很多是:庸俗化、低俗化,SE情化的。其類似於古體詩範疇的雜言詩的不限字數不限句數,只追求直白表達訴求、諷刺、挖苦、簡單明了。但卻不歸於詩歌。從上面來看基本脈絡是這樣的:打油詩、古體詩、近體詩都屬於詩歌,順口溜屬於民謠。
02有押韻、有對仗、有平仄就不是打油詩嗎?
上面我們已經說清楚古體詩、近體詩都要押韻。打油詩也必須押韻,這是所有詩歌的共同點。
有人可能會說只要符合格律規則的就肯定不是打油詩了嗎?
這是不對的。打油詩也可以用符合格律要求方式來寫的!
《話說打油詩》(譚笑)我寫詩歌拿漢語能平有仄卻還油【油:十一尤】押韻隨便說話無高雅你看如何不入留【留:十一尤】押韻格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你認為這是打油詩還是詩歌呢?肯定是打油詩了。
03然後又有人會問:不符合格律的都是打油詩嗎?
這就更不對了,古體詩都押韻的,但是可以不講平仄、對仗的,押韻也相對比近體詩自由點。唐詩還有很多是半格律的詩的。你認為古體詩都是打油詩嗎?所以你們也明白我為什麼上面要寫那麼多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定義了嗎?
04為什麼詩都是講押韻?現代詩歌和文章還講押韻嗎?
實際押韻有人說現代的沒必要講究這個了,是這麼個理,但是現代文學一樣講押韻的。而且漢語言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押韻,同樣寫文章有的人寫的:讀起來是抑揚頓挫,慷慨激昂,有的人寫得乾巴巴就跟白開水一樣無味,味同嚼蠟。這就是人家把握了押韻技巧。對於現代詩歌和歌詞押韻和不押韻的區別就更顯著了。不押韻的詩歌和歌詞你肯定也會說什麼垃圾,就是這麼直觀的。所以詩歌可以不講格律,但是必須要押韻。打油詩也要講點押韻的,如果不押韻那都很難稱為詩了。
關於押韻規則實際要單獨寫一篇文章了,要展開寫就太長了。
押韻的作用,一是令詩文讀起來順口、悅耳,二是令詩文讀起來有一種迴環往復的音樂感。
05口語化、俚語化的詩歌就是打油詩吧?
不是,比如創造誠齋體的楊萬裡,他都是很口語化的。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但是你改一下,先不講什麼韻律平仄這類了。
籬笆稀稀路很長,樹上葉子不成陰。小孩跑著追黃蝶,飛入菜花找不到。這就是打油詩了。很口語吧?
06什麼是口語化,口語化就是同書面語比較而言的。
有時口語和白話也容易混淆,而且兩者分界也不是很明顯。
舉個簡單的例子:京劇中,生氣會說「可惱啊,啊啊」,但是如果改了「氣死我了,氣死我了」,這樣還算好,但是如果改成「真氣人!真氣人!」,你感覺後面是不是就變成詼諧幽默句了?
所以就有重口語化、輕口語化和白話、書面語。
再舉個例子:比如問別人是生了女兒還是兒子?這是相對書面化語。也是輕口語化。高大上的就是是千金還是公子啊?。你生了個閨女還是小子?這就是口語化了。再簡單明了說:就是中國漢字有很多同義詞。
比如形容別人漂亮有如下幾種:
長得真漂亮!(還好,比較規範書面,但是寫在文章中也有點口語化)這模樣真俊!(這就是典型的口語化)。長得真好看!(更口語化了)仙女下凡間!(高大上多了)。這長得真靚!(客觀講這個更口語化)所以你看哪些句子用在詩中會形成打油詩的感覺呢?
歸納一下:口語化並不代表是打油詩。書面語也不一定就不是打油詩。
最典型中國歷史寫詩最多的乾隆:其作品很多就是打油詩。
蘇軾偃松圖 乾隆東坡先生倔強人,畫禪筆陣皆相似。禿毫特寫老松枝,老松枝偃性不死。譬如壯士頭可斷,古心勁節焉肯毀。磕敲應作青銅聲,虛堂謖謖寒濤起。典型打油詩。因為這基本就是流水帳式的寫詩歌。
07是否詼諧幽默就是打油詩?
據說打油詩的創始人張打油因《雪詩》出出名::「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後世則稱這類出語俚俗、詼諧幽默、小巧有趣的詩為「打油詩」。另外,有時作者作詩自嘲,或出於自謙,也稱之為「打油詩」。《雪詩》,有詼諧幽默性,詼諧幽默的詩歌是否為打油詩?
舉個例子: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節選(蘇軾)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沒錯,陳季常就是河東獅吼的主人公。
蘇軾用此兩個典故,戲言陳慥與妻子都學佛,卻沒有妻子領悟得精深,這裡並沒有諷刺陳慥懼內的意思,後世相沿成說,與蘇軾原意無關。
這屬標準幽默詩歌,卻不被世人認為是打油詩,我們現在也一般不會認為是打油詩。所以,詼諧幽默的詩歌不等於是打油詩。
反過來說:打油詩是否必然詼諧幽默呢?
也不能這樣判定:
蘇堤春曉 清代:乾隆通守錢塘記大蘇,取之無盡適逢吾。長堤萬古傳名姓,肯讓夷光擅此湖。這是沒有任何詼諧幽默的吧?但這也是個打油詩,甚至還同我上面說也不是那麼口語化吧?
蘇堤春曉 清代:阮元 北高峰上月輪斜,十裡湖光共一涯。破曉春天青白色,東風吹冷碧桃花。
人家這也是口語化,但是人家這個就不是打油詩。
08到底什麼才稱為打油詩呢?
我個人理解:
第一:跟口水文一樣。流水帳寫法,就跟寫文章一樣,就是流水下來,一點新意沒有, 一點轉折也沒有。也可以認為就是打油詩。
第二:重度俚語化、俗語化的一般都是打油詩。
第三:庸俗化,低俗化,這肯定就是打油詩。但是豔詩不一定就是打油詩。
第四:即使用的非口語化非俗語化,但是味同嚼蠟,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比如乾隆的大部分就是打油詩。
上述只是個人筆記式總結,如有疏漏敬請原諒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