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有沒有仄韻詩,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仄韻嗎?

2020-12-16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律句三五七句必須是仄聲嗎?

先把問題捋清楚。律句是指遵守平仄相替的句子,不存在三五七句之說。也就是說只要在二四六位置上平仄是交替前進的句子,我們就可以稱其為律句。

律句並非只使用在格律詩中,詞牌、律古基本上都會使用律句,在平仄格律產生之後,即使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也會在單句中遵守平仄相替,原因很簡單——為了高低起伏、清朗吟誦。

所以說律句是盛唐之後中國所有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格律詩、古體詩、詞牌、甚至元散曲,或者說我們今天的現代詩,無不在使用。不管整體形式如何,單句一般都會抑揚頓挫。這是漢字發音的最佳成句結構。

回到題主的問題,既然提到「三五七」句,那必然是指格律詩的「絕句」或者「律詩」了。

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格律詩的三五七句必須是仄聲嗎?」

嚴格的格律詩定義來說,只要在平仄關係上遵從「相替」、「相對」、「相粘」這三個平仄的基本原則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格律詩。從平仄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對格律詩押什麼聲調的韻作出規範。因為絕大部分格律詩都是平聲收尾,配合詩歌的吟誦體韻味,所以我們現在一般默認了格律詩平聲結尾的規則。

從押韻本身來講,詩歌的押韻分為排韻和隔句韻。

排韻就是句句韻,隔句韻就是偶數句押韻。在詩歌中除了漢武帝時期在柏梁臺上作遊戲聯句的時候創建的「柏梁體」是排韻之外,其他所有詩歌形式都是使用的隔句韻。

一聯詩分為出對句,或者說上下句,就必須在單數句使用不同的平仄來斷句,這是為了和這一聯的韻腳做出區別。

所以在絕大多數平聲結尾的格律詩中,單數句(除了首聯可使用排韻)都必須和韻腳聲調不同,以表示這句詩只是斷句,並沒有到押韻完結的地方。實際上這還一個原因,就是在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通過押韻與否來標出「句讀」,押韻的字就是「句」,表示這句話完結,而不押韻的出句斷句,就是「讀」,這也是今天我們稱「逗號」的來歷。

因為題主沒有提到首句,顯然是明白首句如果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起平收格式的話,這就必須和全詩保持一致的韻腳,也就是首句在平起入韻的格律詩關係中,是和全詩韻腳的聲調保持一致的,這一點我們就不說了。

另外補充一點,就是很多朋友認為有仄韻格律詩的存在。那麼在仄韻格律詩中,單數句為了區別出押韻,就必須使用平聲韻。

什麼是仄韻格律詩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遵守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三原則的仄聲押韻詩。因為這種詩不多,我們一般情況下為了簡化學習,就直接稱之為古體詩也問題不大。

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舉個例子。

五言律句的格式分別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們一般看到的五絕都是平聲結尾,如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就是這種標準的四句平仄格式的組成。

但是如果我們使用仄聲收尾的句子押韻呢,是不是還能保證平仄三原則的成立?

比如:「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有沒有可能一首詩遵守這種合律的平仄關係?這是可以的。

很多人喜歡用來孟浩然的《春曉》和柳宗元的《江雪》來佐證,不過我們仔細分析下,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 平平仄仄仄處處聞啼鳥 仄仄平平仄夜來風雨聲 仄平平仄仄花落知多少 平仄平平仄

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這首詩押仄聲韻「十七筱」。單句都是律句,在二四位置平仄是相替的,同時上下兩句的平仄都是相對的,第一句是「平、仄」,第二句就是「仄、平」,第三句是「平、仄」,第四句就是「仄、平」,所以也遵守「相對」的規則。但是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失粘的。也就是說這首詩不僅是仄韻,還是一首折腰體。

折腰體是否歸于格律詩的特例,一直就有爭議。而這首詩不但折腰,還是仄聲韻,硬要往格律詩裡面湊好像也沒有必要。歸於古體詩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這就是一首使用律句的五言古絕,也可以稱之為「律古」。

這樣定義下來,就清晰明了,不會產生不必要的疑惑。

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第三句是使用的平聲「聲」字,以示和仄聲押韻的斷句區別。

至於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 平平仄平仄萬徑人蹤滅 仄仄平平仄孤舟蓑笠翁 平平平仄平獨釣寒江雪 仄仄平平仄

也是相同的「失粘」情況,就沒必要往格律詩裡面混淆了——押入聲韻都是其次。

它的第三句「孤舟蓑笠翁」也是使用了平聲字斷句。

合格的仄聲韻格律詩,比較有名的是王維的《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 仄仄平平仄彈琴復長嘯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深林人不知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明月來相照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 平平仄平仄杳杳鐘聲晚 仄仄平平仄荷笠帶斜陽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青山獨歸遠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這些就都是遵守平仄關係三原則的格律詩,都押仄聲韻,所以如果從這些個例子來看,題主的問題就好像又有了另外一個答案,誰說格律詩的三五七句都是仄聲的?這不都是平聲嗎?

「青山獨歸遠」的「平平仄平仄」並不是失替,而是「平平平仄仄」在唐詩中的一種常見變革,即「鯉魚翻波」,因為格律詩一般使用在出句,比如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都是鯉魚翻波,但是這裡用在結句,就感覺特別奇怪。但實際上說這是格律詩還是能夠說得通的。

是不是感覺頭都大了?

並不是只有你這麼想,所以我們簡單化,把仄聲韻通通劃入古體詩。一了百了。

有朋友就會槓了,你說了算麼?

不好意思,我的文章,我就說了算。你不認同,你就自己去一一區分吧。我是可以分清的,但是我覺得沒必要這樣去細分,對學習格律詩的朋友非常不友好。

所以這個問題的回答從格律詩的角度出發,三五七句都是仄聲結尾是正確的。因為我認為格律詩都是押平聲韻。押仄韻的詩在近體詩中雖然有,但可以忽略不計。

相關焦點

  • 格律詩中上句為「仄仄仄平仄仄仄」格式,可拗救嗎?
    而如果使用啟功乙派孤平認定,只要「仄平仄」就算,那這一句肯定就是孤平了,古詩中這種孤平實在太多,多到沒有特異性,是否拗救也就不以這種孤平為根據。因為「仄仄仄平仄仄仄」是仄聲尾,根本不是韻句,沒有認定孤平的基礎,也就不存在因為一個平聲,作出拗救。
  • 格律詩平仄韻表
    格律詩平仄韻表    這裡發一點古詩文知識,以饗文友。喜歡格律詩的朋友,可為引用。文無定式,格律體詩有其魅力,也有其束縛性。所以,不是說寫詩一定要隨格定律,不隨格定律的古風詩詞,有很多獨具魅力,其中包括李商隱的一些詩也是如此的。只是,在當今的主流下,冠以絕、律以及套詞牌的詩詞,是必要符合其格律平仄韻部要求的,若不是,則以古風為前題。這裡的韻部,有平水韻和中華新韻,兩者略有不同,相對來說,新韻的用韻要寬很多。希望這一點小知識,能對有興趣的文友有所幫助。
  • 押仄韻的七絕也有固定的格式嗎
    老街遇到了一個挺奇怪的問題:七絕押仄韻有哪些格式?首先押仄韻的七絕也固定的格式嗎?..........前言我們常見的絕句根據字數有五絕、七絕之分,根據是否符合格律有古體和近體之分, 近體詩就是所謂的格律詩,要求押平聲韻。
  • 對聯和律詩的平起平落,仄起仄收是怎麼回事?
    既然是律詩,那麼就是講究平仄格律的詩,當然是由律句組成的詩。仄起仄收與仄起平收律句自然就有自身的規則。律句的第一規則就是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依照韻部劃分出平仄來,然後再將這些字的平仄依照兩兩相替的規則合理安排。符合平仄相替的句子,我們才能稱之為「律句」。
  • 前溪詩論:格律詩就應該只押平聲韻​
    2、格律詩的格律已經隱含了押平聲韻的要求格律詩中有避免「孤平」的格律要求,避免「孤平」也許是擔心詩句中的平聲字太少,吟誦時容易被仄聲字的讀聲所掩蓋,從而不夠清麗悠揚。有「孤平」的定義,卻沒有「孤仄」的定義,是不是從中我們可以推測出 「孤平」的定義其實就是建立在「格律詩押平聲韻」這個基本前提呢。
  • 【詩詞微塾】如何寫好仄韻格律詩?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首先說一下,什麼是仄韻詩?仄韻詩:是指平仄與正常格律相反的詩。即一二四六八為仄韻,三五七為平韻的律與絕。 仄韻詩著名的有《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格律詩第三講:格律詩的幾條通則——替、對、粘、韻
    所以就產生了另外兩種平仄基礎格式「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這就是中間那個字和平起、仄起發同樣的音調形成的兩種格式。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呢?是有的,但是因為變化不是二、四關鍵位置上的平仄,所以不認為是基礎格式的正格,因為第三字的平仄本來就是可以發生變化的。
  • 格律詩的「用韻」
    一、韻 韻是格律詩的基本要素之一。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合轍叫押韻。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白什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
  • 格律詩中兩平夾一仄的「孤仄」句允許出現嗎?
    不過,關於孤平古人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孤平有三種說法,分別是王力、啟功、王士禎。1、王力說孤平王力認為的孤平是這樣的,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是仄的話,就是「孤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 必學基礎 填詞時的換韻、叶韻、葉平韻、葉仄韻是什麼意思?
    唐宋人填詞的時候,沒有專門的詞韻,還是以詩韻為標準。有的詞像格律詩一樣,完全一韻到底,不用鄰韻。完全用詩韻牛希濟《臨江仙·江繞黃陵春廟閒》完全用的是詩韻:江繞黃陵春廟閒,嬌鶯獨語關關。滿庭重疊綠苔斑。對於詞韻來說,這種填詞的叶韻,有點像古體詩的鄰韻相押。但是實際上,晏幾道完全是按照詩韻來押韻的。這種按照詩韻押韻,按照詞韻不押韻的例子不少。在清朝有一個女詞人叫做顧太清,她有一首詞押詩韻【十三元】,十三元在詞韻中也被分成了兩個韻部,因此按照詞韻來說,也類似鄰韻相押。
  • 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前言 在舊體詩中,七言四句的詩就是七言絕句。喜歡舊體詩的朋友會發現,五絕中,有很多古體的五言絕句,但是見到的七言絕句,大部分是近體七絕(近體詩即格律詩)。 這是什麼原因呢?
  • 詩詞格律與創作 不要再亂押韻了 用2分鐘搞明白仄韻詩詞的押韻
    詩經裡就有入聲韻關於仄韻詩詞的押韻也是有些規矩的,例如好多朋友覺得古體詩就是非格律詩,不需要平仄粘連對仗這些麻煩事,可以自由發揮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真的認為不講究格律的詩就可以為所欲為了,那就大錯特錯了,今天老街味道專門講一下仄韻詩詞的押韻問題。一、仄韻詞的押韻 :如果不是換韻的話,入聲韻獨用,上去可以混用。
  • 格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型,平平仄仄平仄平與律句有什麼區別呢?
    前言前幾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律詩拗句有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型,那麼平平仄仄平仄平,可以嗎?有什麼區別嗎?仄仄平平仄平仄,是律句最常見的變格之一,在格律詩中應用的很普遍,也不需要救拗。平平仄仄平仄平,不屬於律句。
  • 歐金林:學寫格律詩,若干要點淺談
    下面依次談談我認為初學寫格律詩者,應該注意了解和掌握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一、不竄韻腳——鐵的原則性1.所有的漢語詩,包括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詩,都有韻腳,這是通則。沒有韻腳的文字組合,就不能稱為詩。
  • 格律詩的平仄四大原則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平仄
    平聲就是詩歌中的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就是詩歌中的仄聲,按照字義,仄,就是不平的意思。現代普通語裡,已經沒有入聲了,在一些方言裡,還保留得有入聲和古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用粵語讀古詩特別好聽,很多我們現在讀起來不押韻的詩用粵語讀起來就押韻了,因為粵語保留了很多入聲字,粵語也跟古代漢語比較接近。現在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 5分鐘4段內容,1200字看懂格律詩的作法
    下面分4段,大約1200字,說下最基本的格律知識。一、平仄 新韻 古韻沈約等永明體詩人研究的四聲,就是格律詩的四聲:平上【shǎng 】入去。仄,就是不平。上、去、入,就是仄。平仄交替,增加了詩句的音韻之美。
  • 平水韻中平仄兩用的27個韻字(上)
    >              平水韻中的一些韻字,既可讀平又可讀仄,且字義相同,此稱為可平可仄,在格律詩中無論用在任何位置,平仄皆可。以下是27個常見的平仄兩用韻字及其詩例:一、看平:韻部,十四寒,平聲,例詩:詠舞 (唐·虞世南)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仄:韻部,十五翰,去聲,例詩:得沙苑榲桲戲酬 (宋·梅堯臣)蒺藜已枯天馬歸,嫩蠟籠黃霜冒幹。不比江南楂柚酸,橐駝載與吳人看。
  • 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唐詩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
    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南郭居士有時突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所編的《平水韻》?初學詩詞時也許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還有許多關於平水韻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格律詩(近體詩)都押平韻?
  • 格律詩二十八句口訣解釋
    本句自救仄平腳,三拗五救很輕鬆。 上句如是平仄尾,對句必為仄平聲。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韻腳救五字,本上兩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腳,互換五六兩字通。 律詩基本四要素,韻聲粘對必須明。 精通基本規則後,可學李杜進詩城!註:本口訣以七言為例,同樣適合五言。
  • 律詩寫作第三講:格律詩的形成及其特點.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聰"c 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 ,所以它們是同韻字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